躲进病里的男孩

2016-12-03 14:59马志国
中华家教 2016年11期
关键词:躯体心理压力男孩

心理症状浑身上下都是病

一对母子来访。男孩虽然还是个初中生,刚刚15岁,症状是头疼。一次在滑雪场上,男孩的腰被什么撞了一下。起初父母没太在意。可随后男孩却说,疼痛的感觉从腰往上蹿到了脑子,弄得脑子疼痛起来了。过两天,男孩说腰不疼了,可头还疼,在学校里甚至头疼得晕倒过。带男孩去看医生。先看了骨科,又看了神经科,后来还看了中医科。该看的都看了,该检查的都检查了。可医生都说没问题,腰没问题,脑子更没问题。

可是,孩子还是总闹头疼,而且,慢慢地,不仅头疼,胸口也不好了,总闹胸闷,胃口也不好了,总要呕吐,嗨,简直浑身上下都是病了。在学校里,甚至上下楼都要两三个同学搀扶了。可是,不管怎样闹病,只要从学校接回家里来,孩子马上就好,一切平安了。

就这样,医生检查说没病,可是,孩子却浑身都是病了。孩子没病闹病是不是装病?

心理诊断为躲避压力而扮演病人

从心理角度说,这种没病闹病,叫作扮演病人。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作“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用一句形象的说法,叫作心病跑到身体上。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男孩时常闹病,就是这样躯体化现象,不是装病,而是扮演病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男孩扮演病人?男孩从小就很聪明,小学一直是尖子生,小升初考试全校第一名。可是到了重点校的初中,原来的第一名没有了。男孩从小的第一名,更多的是靠天赋,不是靠汗水。面对第一不再的局面,男孩仍然不知道什么叫刻苦努力,却开始时常闹病了,不是肚子疼,就是脑子疼,总要断断续续地休病假。

没办法,男孩初二又回到普通中学。男孩又找回了第一名,就平静了一阵子。可是,眼看中考越来越近了,却关键时刻掉链子,男孩越来越经常闹病了。而且,自从滑雪被碰了一下,头疼症状越来越严重,简直不能正常上学了。

现在,男孩扮演病人的原因找到了。男孩所以要扮演病人,就是他遇到了难以面对的心理压力。男孩的压力就是“第一名”。一个成了“第一专业户”的学生,感到第一名难保了,而且中考越来越近了,心理压力自然越来越大了,就到病里来躲避压力。

心理探究根源在于懦弱与虚荣

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很多压力,但是,并不是都要躲到病里去。男孩为什么会以扮演病人这种消极的方式来逃避压力呢?

原来,男孩生活在一个优裕的家庭环境里,在养尊处优中长大。但是这种生活只能让一个人精神越来越软弱,逐渐形成懦弱的性格。不仅如此,由于家庭地位和家长工作的关系,在学校里,男孩也享受着种种特殊的优待。男孩自己呢,也很有一些优越感,不仅接受着师生的照顾,还对同学颐指气使,出钱让同学为自己服务。男孩闹病了,老师让同学们搀扶他上下楼,学校还专门为男孩开了一个单间。

心理咨询发现,懦弱的人,虚荣的人,容易扮演病人。男孩正好兼有这两点。男孩之所以遇到压力就躲到病里,就是因为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让他形成了懦弱的性格。

同时,男孩由于聪明的脑瓜给自己挣了面子,就很爱这个面子,很虚荣。这是男孩习惯扮演病人的根源。

当然,扮演病人还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一些“附带好处”,比如家人的关照、困境的回避、责任的放弃等。男孩扮演病人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多这样的附带好处。附带好处又会强化了扮演病人的反应模式,让人躲进病里不愿出来。

心理对策带着症状坚持正常上学

怎样才能帮男孩子不再躲进病里扮演病人?

在我和男孩母亲交流的时候,给男孩一本我的书《锻炼你的意志》,请他在另一个房间读。当我准备和男孩交流时,发现男孩读得很认真。男孩说,您的书真好,里面的好多故事吸引了我。我请男孩谈谈体会。

男孩开口说了两个字:坚韧。随后男孩解释说,您的书就是告诉人要坚韧,我发现我就是缺少坚韧,我太软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躲避。

男孩确实很有领悟能力。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他已经有了朦胧却准确的认识,可以说我们有了共识。于是,我顺势引导说,躲来躲去,就躲到病里来了。

为了躲避困难和压力。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就叫作“鸵鸟策略”。一旦人开始扮演病人,就会通过消极的心理暗示,让症状似乎越来越重。

男孩领悟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很快就找到了自救的方向。他对我说,又像对自己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躲避,不能再躲进病里,哪怕身体还难受,也要坚持正常上学。

要跨越躯体化障碍,确实需要当事人的积极自救,哪怕还会有症状,也要带“病”坚持正常的生活,还可以借助积极的自我暗示,如写成功日记,改变生活环境,不再养尊处优,等等。

最后,我和男孩的母亲达成共识。一是就近景而言,孩子闹病时不给予特别的关心,而应在他表现正常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孩子不再靠扮演病人来逃避。二是就远景而言,调整孩子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放手让孩子锻炼,重新塑造孩子坚韧的性格,从根本上让孩子学会勇于面对困难和压力。

他们母子合作很好。为了男孩的调整,母子暂时和大家庭分开单住,同时男孩不再住校,以减少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照顾。

男孩自己也表现很坚韧,有时候带着症状也坚持正常上学。

男孩不再扮演病人,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马志国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心理咨询师)

猜你喜欢
躯体心理压力男孩
“维生素”大口吃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亲爱的“老男孩”
差不多男孩
搬家
通过图片看内心
瓶中妖怪
男孩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