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2016-12-03 08:12王忠壮
家庭用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注射剂用药中药

王忠壮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药品风险防控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可及时发现药品潜在固有风险,评价其风险效益比,不断完善药品的安全性信息,保护公众的用药安全。2016年7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编撰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该报告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2015年1月1日至当年12月31日全国各地上报的数据。本文将新数据与201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解读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总体情况趋于平稳

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平稳,全国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9.8万份,较2014年(下同)增长5.3%。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增长15.3%,这方面数量和比例持续增加,显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总体报告质量和可利用性持续提高。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 是衡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5年这一数据为1 044份,增长5.4%,表明发现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能力进一步增强。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 是衡量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及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5年的比例为96.6%,增加2.2%,表明发展均衡,覆盖范围较广。

报告源方面 医疗机构占82.2%、药品经营企业16%、药品生产企业1.4%、个人及其他来源0.4%。医疗机构依然是主要来源,生产企业的报告数量偏低,由于药品生产企业较少掌握临床用药一手信息,为督促药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体系,切实履行报告和监测责任,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检查指南(试行)》,涉及生产企业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未来会改善。

报告人职业方面 医生占53.0%,药师27.6%,护士14.6%,其他4.8%,显示直接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是主体。

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尤要注意

患者情况 报告涉及患者男性和女性比例0.92:1,女略多于男;年龄情况,14岁以下患者占9.9%,略有下降;65岁以上老年人占21.5%,严重报告比例达28.7%,自2009年以来,这两项比例持续上升。老年人往往身患一种以上的疾病,有些人在用药之外还服用一些保健食品,加上本身脏器功能退化,新陈代谢减慢,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尤其是一些活性较强的药物,极易产生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老年患者用药安全问题需引起特别关注。肝肾功能不全的老人在用药时更需警惕,选择药品时要多咨询医生,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监护。

药品类别方面 化学药占81.2%、中药17.3%、生物制品(不含疫苗)1.5%,初步显示了各类药品的安全性及用药频度。其中,抗感染药品报告数量居首,占化学药的44.9%,降低了1.3%,连续6年下降,显示自2011年开展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确有成效。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报告总数的10.3%,连续6年上升,侧面反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用药范围、用药量上升。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高血压、冠心病、血脂紊乱、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快速增长,心血管系统用药,尤其是口服制剂使用越来越广泛,用药安全应引起关注。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的报告连续6年上升,显示输液及辅助用药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药品剂型方面 注射剂占61.3%、口服制剂34.7%、其他制剂4.0%。注射剂所占比例增加3.5%,口服制剂降低1.5%;给药途径方面,静脉注射占57.9%、其他注射3.2%,口服给药35.8%、其他途径3.1%。化学药注射制剂比例小幅增加,应建立注射剂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合理用药相关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

累及系统方面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3%、胃肠系统损害占26.2%、全身性损害占10.8%。化学药、中成药及注射剂累及系统前三位排序与总体一致,生物制品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口服制剂累及系统依次为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

“上榜”药物“五甲”

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7.5万例 (占总体报告41.1%,其中严重报告3.7万例,占6.4%),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占83.1%,中成药占16.9%。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情况 报告482 740例次,含严重报告35 358例次,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微生物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消化系统用药、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占基本药物化学报告的73.1%。报告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均为抗微生物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青霉素。

中成药情况 报告98 176例次,含严重报告5 480例次,报告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占84.9%)、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外科用药、眼科用药。显然,药物治疗是内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内科临床用药量大,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内科用药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祛瘀剂、温理剂、开窍剂、清热剂、扶正剂,报告占到内科用药报告数的88.9%。

抗感染药品 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1.3万例(占年度总体报告36.7%,增长1.2%),其中严重报告2.84万例(增加16.6%),占5.5%;报告与总体报告年龄分布相比,1~4岁年龄段上升4.8%,45~64岁年龄段下降6%,65岁以上年龄段下降4.2%;累及系统排名前3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

抗生素报告占65.8%,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和林可霉素类;合成抗菌药报告占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抗结核病药、β-内酰胺酶抑制药,与去年相比,喹诺酮类排名上升至第2名,青霉素类排名下降至第3名。

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报告12.7万例次(占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51.3%),其中严重报告9 798例次(7.7%)。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清热剂、解表剂、祛痰剂,占总体报告的97.0%,前五名品种为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其严重报告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包括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表现。

实践证明,中药注射剂属于高危品种,单独或序贯联用其他药品均可出现不良事件,合并用药可能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部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表现为过敏及类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需要急救。这都说明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也需要不断强化。

药品有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让人获益的一面,还有不良反应的固有属性。上述报告也体现了以下原则:优先选用安全有效的国家基本药物,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而且公众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品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品间的相互作用等安全警示事项,一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马上停药,并求助医生或药师帮助。

注意: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报告数量的排名仅是报告数据多少的直接反映,不代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

猜你喜欢
注射剂用药中药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能随便打
临床用药不得不说的抗生素耐药性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第五届百姓安全用药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