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敦煌

2016-12-03 13:18王旭东
敦煌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彩塑壁画

王旭东

内容摘要:文章回顾了敦煌研究院建院70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弘扬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讨论了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保护、敦煌学研究、敦煌石窟的传承弘扬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表示,敦煌研究院将继续扩大国内、国际合作的力度,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保护这份人类文化遗产。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K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5-0014-05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Dunhuang Caves made b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the Mogao people represented by Chang Shuhong, Duan Wenjie and Fan Jinshi since the inception of the Dunhuang Academy in 1940s. It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fields of cave conservation, Dunhuang studies,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Dunhuang caves, and demonstrates that the Dunhuang Academy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and strength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so as to jointly safeguard this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Keywords: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painted statues; wall paintings; digital conservation

一 引 言

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一千年,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融荟萃,也催生了公元4至14世纪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图1)。莫高窟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了南北朝和唐宋艺术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莫高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佛教美术史的发展历程,记载了中国与西域艺术交流的历史,因此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图2、图3)。她蕴含着多元的、世界性的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项标准,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 敦煌研究院历程

莫高窟千载不辍,一锤一斧地开启于粗砺的山崖,构建成一个美好信仰的世界,绘塑以最动人的形象,凝结着一份永恒的启迪与感召。自1944年成立以来,敦煌研究院(其前身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已走过了71年的历程,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始终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敦煌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东京艺术大学、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等在人才培养、敦煌学研究、文物保护、数字敦煌、敦煌文化弘扬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合作涉及领域最多,成果也最丰硕,堪称国际合作的典范。这些合作成果不仅为包括莫高窟在内的敦煌石窟的保护做出了示范,还被推广应用到我国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许多重要遗址的保护中,也为建立国家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天的敦煌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包括保护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敦煌文献研究所、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敦煌研究》编辑部等多个研究部门以及敦煌学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数字展示中心、接待部、保卫处等开放服务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遗产管理机构,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三大任务于一体。现已成为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研究中心,不仅保护研究敦煌石窟,还帮助中国其他地区开展古代壁画与土遗址的保护,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古格遗址,山西云冈石窟,河北北岳庙,山东岱庙,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水帘洞石窟等壁画以及新疆交河故城、北庭故城,宁夏西夏陵,内蒙古元上都遗址,甘肃玉门关遗址、锁阳城遗址、甘肃境内长城等土遗址的保护。

三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机遇与挑战并存。敦煌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敦煌石窟保护面临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威胁问题、敦煌文化的传承弘扬方式问题,都需要积极应对。

在敦煌石窟保护领域,我们已从抢救性保护阶段逐步过渡到预防性保护阶段,但我们的保护理念和保护科学理论还不能适应预防性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需求。“数字敦煌”项目的继续推进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敦煌学研究领域,一方面,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国际学者对敦煌研究的关注度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关注度在下降。

在敦煌石窟的传承弘扬方面,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甘肃文化旅游业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敦煌(图4,图5)。这会为使具有国际化属性的敦煌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这也会给本来就脆弱的壁画彩塑保存带来潜在的威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寻找文化遗产开放利用的科学之策。

四 未来的保护、

研究与传承

未来的敦煌研究院将在先辈们开创的保护事业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并扩大国内、国际合作的力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与社会各界共同保护并守望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保护,将逐步从抢救性保护过渡到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图6)。我们将在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敦煌石窟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重视遗产地的日常监测、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加快“数字敦煌”项目的实施,在未来10年内完成敦煌石窟300个重点洞窟的数字化工程,真实保存石窟及其壁画彩塑,以防患于未然(图7)。与此同时,我们将联合国内外同行积极开展古代壁画、遗址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研究,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乃至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定的贡献。

在包括敦煌石窟研究在内的敦煌学研究方面,我们将以“数字敦煌资源库”建设为基础,充分分享敦煌石窟的数字化资源,将其开放给包括敦煌研究院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进行研究(图8)。我们将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关注敦煌、关注敦煌石窟的研究,把敦煌和敦煌石窟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其开展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充分挖掘这一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当今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共存作出贡献。敦煌文化的国际化属性决定了敦煌石窟的研究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敦煌研究院应成为一个敦煌学研究和石窟保护研究的国际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条件,让他们与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一路前行。我们也将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敦煌研究院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到国际上的相关大学、博物馆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访问。

在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方面,我们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本土、面向国际推广敦煌文化艺术,让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为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首先,按照负责任文化旅游的理念,做好国内外游客的接待服务工作;其次,在国内开展敦煌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与相关国际合作伙伴组织举办敦煌文化艺术国际巡回展;第三,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字敦煌”的成果,借助网络向社会大众传播、分享敦煌文化艺术。

我们将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希望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使敦煌研究院成为一个致力于敦煌乃至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化平台,使敦煌文化艺术让更广范围内的人们所知悉并分享。这也将促使敦煌研究院把敦煌石窟更好地加以保护、研究和弘扬,进一步提升世界遗产的开放管理水平,把一个真实、完整的敦煌石窟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按:本文是作者在2016年5月19—21日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纪念樊院长从事敦煌保护研究53年之敦煌莫高窟专题研讨会(Cave Temples of Dunhuang: History,Art and Materiality,a Symposium in honor of the life and work of Professor Fan Jinshi at the Mogao Grottoes)上的主题发言稿。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彩塑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汉源彩塑
帮壁画“治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况氏武术研究
浅谈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异常和检修状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