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动感美学浅析

2016-12-05 12:09王海音海南大学艺术学院570228
大众文艺 2016年15期
关键词:动感飞天美感

王海音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570228)

飞天动感美学浅析

王海音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570228)

“飞”是中国早期艺术的一大风格特征。早在北魏时期,“飞天”便出现了“中原式”和“西域式”两种各具特点的艺术风格。时至西魏,“飞天”的风格渐趋于统一,其形象主体呈现秀骨清像、体态婀娜、褒衣博带的风格特点。到了隋代,飞天形象色彩华美,构思精巧。唐代时期,总结了历代艺术创作的经验,兼收并蓄不同民族的风格。人物造型上,开创了“面短而肥”的新风格,线描上从“系铁盘丝”到“春蚕吐丝”,中国佛教艺术在唐代敦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飞天;美学;浅析

一、飞天的渊源和阐释

飞天”起源于印度文明,本是指印度佛教中佛祖的追随者,在佛经教义中其意为天歌神;因其周身可散发香气,故又被尊称为香音神,属于“天龙八部”诸神之一。香神和乐神是他们神的职能和属性,在佛教的众神中负责营造神秘氛围和宗教气氛。

“外国呼神亦为天”出自唐藏《金光明经疏》。根据中土佛教的理解,“天”即是指化生到净土天界中的神话人物,而可在空中飞行的天神亦被尊称为“飞天”,且“飞天”的形象多见于佛教之石窟壁画中;而中国传统道教中,“仙”即是指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此外,具有空中飞行能力的天神亦被尊称为“飞仙”。在已知的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出现的多为飞仙,墓室主人多用飞仙形象寄托其死后升天的愿望。

起源于中国的传统道教与外来的佛教相互渗透融合,体现在艺术形象方面便将道教的“飞仙”与佛教的“飞天”合而为一,但是在具体称谓上,仍多采用“飞天”这一名称命名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形象。

二、飞天的动势之美

飞天艺术的荟萃之地是在敦煌。飞天之美的精髓在于“飞动”,而如何在平面造型中创造飞动感是飞天艺术表达的关键。飞动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塑造:一是通过反转、扭动人物的身体,伸展、摆动的四肢,飞扬的衣裙飘带走势,体现出力量、运动和速度,产生飞行的美感;二是通过飞天周围祥云图形的飘逸和装饰流纹的反复,表现出画面的动感,并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动之美,在视觉上产生动静对比,使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生成上升流动的感觉,从而在造型上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图1 飞天画作

1.飞天动态中的形势之美

形势之美是飞天的美感的重要表现。

飞天的形式美感首先体现在构图上。飞天中的人物的首、胸、腰、臀、四肢几个关键支点在构图上连贯且扭曲、反转形成优美的S型曲线,画面极尽悠游回环、富有动态之美,整个构图飞动感轻盈飘逸,极具感染力,后世之观赏者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飞天飞动时的美感。

其次,飞天动态中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圆”的态势上。飞天人物的形体,额头、脸颊、胸腔、小腹及四肢都在视觉形式上体现出“圆”的态势;周围的莲花、祥云等装饰纹样,也采用“圆”的造型态势,给欣赏者一种旋转和滚动的心理效果。“圆”的态势即呼应了飞天飞动的主体形象,也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充分表现了飞天动态中的形式美感。

2.飞天动势的流线之美

当画面中出现一条线时,欣赏者在心理会顺着其走势,一定程度上将其终止的位置向前的方向继续延伸,从而产生动势,在美学角度上看,“势“展现的是一种动的幻觉,欣赏者能够从中感受某种艺术冲击力,因此流线的灵动之美也是飞天产生动势的一大成因。

线条图形本身有其自带的动势和特性,如直线给人呢具体的方向感和力度;曲线则给人一种变化的动感、流畅感等。艺术家们通常采用粗细不一、浓淡各异、曲直相交的线条来塑造飞天的形象,以此表现物像的外形和体积,既利用线条本身具有的特性和表现力,又借助于线的流美体现出飞天飞动的精神内涵线条的节奏感、虚实感使其飞动感更强,而曲线的多变、回环使其飞动感更加轻盈灵动.两者的综合使用淋淋尽致地展现了飞天动势的灵动之美。

三、飞天的在中国文学中的底蕴美

东方艺术的美往往是含蓄的、内敛的,将内意藏于外势中作蕴势之美,遵于此点的艺术才是对国粹的尚扬。以线绘画是中国绘画的主要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必然也受到了传统中国艺术文化的影响,并用以表现飞天飞动时的姿态、节奏和方向,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飞动感。

从某种意义上看,飞天也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在中国上古时期,飞天思想便已萌发)古时生活状况艰苦,人们开始对天际不断幻想,对逍遥、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逍遥游》中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的原始形象起源于道教,被尊称为“羽人”,特指长有翅膀或能腾云驾雾的仙人。汉代帛画《人物御龙图》中,飞天的场面代表了墓室主人死后升天的美好愿望。人们向往一种精神自由,借“飞天”图像生动表达出来,“飞天”图像也逐渐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符号。在佛教传入中土的过程中,飞天形象也随之而来,与国人心中翱翔天际的形象相结合,并在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演变成为理想化的“飞天”形。

四、结论

敦煌飞天的动势之美既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飞天”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对“动”的最为典型的诠释。飞天之美,美在其“动势”,美在其造型的灵动感,美在其舞动的形式感,美在其流线的虚实感。

[1]张天一.敦煌飞天造型艺术赏析[J].丝绸. 2013(06).

[2]张鹏.神游的飞天——敦煌飞天的“飞动美感”研究[J].齐鲁艺苑,2012(06).

[3]闫嘉哲.试析敦煌飞天的美学意蕴及其在现代艺术创意中的新生命[J].发展,2012(05).

[4]郭茜.从敦煌飞天的民族化过程与艺术审美看中国画造型观——飞天艺术研究之二[J].艺术评论,2011(04).

王海音(1993-),女,海南省海口市人,研究生,汉族,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岩画。

猜你喜欢
动感飞天美感
飞天之梦
几何映射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秋冬的暗黑浪漫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酒坛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