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地区发展肉牛产业的思考

2016-12-05 02:16王之保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养殖

王之保

(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河南 泌阳 463720)



论 坛

我国农业地区发展肉牛产业的思考

王之保

(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河南 泌阳 463720)

文章以传统典型的农业大县——河南省泌阳县肉牛产业发展为实例,对其实践进行了剖析,针对我国农区发展肉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各地的经验借鉴,从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产业联盟、集群发展,创新机制、持续发展,龙头带动、延伸发展,统筹兼顾、协同发展,服务跟进、助推发展等六个方面对我国农区发展肉牛产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农区;肉牛产业;思考

1 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基础阐析

1.1 发展肉牛产业的理论基础

1.1.1 牛的历史悠久 据农业考古专家考证,牛已经有8 000多年的历史[1],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河南裴李岗的文化遗址中有多达1 000多头牛的遗骸堆积[2],表明7 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把牛驯养为家畜。牛的文化源远流长。牛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古人认为,牛是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被称为神牛,唐朝监察御史张廷珪曾经上书说:“君所恃者在民,民所恃者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从远古到现在我国的养牛业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1.2 我国是传统养牛大国 自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耕牛做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一直受到严格的保护,即使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淘汰耕牛,也要经过层层审批才能宰杀,否则是要被判刑的。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式[3]揭示了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一个现代的更加现代化的经济过度的问题,而改造传统农业和绿色革命的推行,更微观和具体的开发了肉牛产业的新技术新品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以役用为主的耕牛逐步被肉用牛所取代,牛肉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强壮人的身体,肉牛产业是一项关联度最广、与国民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关联的基础产业。到2014年我国出栏牛4 929.2万头,存栏牛10 578.0万头,牛肉产量689.0万t,我国牛存出栏及牛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1.2 发展肉牛产业的国家政策依据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实施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大力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指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农业部下发的《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农办牧【2011】52号)、《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等,都对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草食牲畜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不以牺牲粮食为代价的前提下,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肉牛产业在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将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以上这些政策为肉牛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从粮食安全战略上讲,肉牛产业已经是国家战略性敏感产业。我国13亿人口,人均消费牛肉按10公斤计算,每年需1 300万t牛肉,若全靠进口,将占全球牛肉消费量的22.56%(2014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762.9万t),足可以引起世界性的牛肉贸易大战。抛开进口牛肉带来的食品安全及疫病风险不讲,世界上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都难以支撑起中国13亿人口的牛肉消费,从国家战略讲牛肉供应必须以自给为主,进口为辅。其次牛肉供应不足,将影响民族团结。2012-2013年新疆、内蒙、宁夏、西藏等牧区的肉牛大量调入内地,造成了边疆少数民族牛肉供应紧张、价格高涨,一度影响了边疆的稳定。

1.3 发展肉牛产业的现实意义

1.3.1 有利于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匮乏,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畜争粮的矛盾日趋突出,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牛羊等节粮型畜牧业。

1.3.2 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畜牧业的现代化,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较高[4],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其中养牛业占有较大比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的是:丹麦90%、瑞典79%、法国56%,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都超过了50%,而我国仅为35%左右。从产值结构来讲,发达国家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例都较高,如:新西兰、瑞士、丹麦达90%以上,挪威、瑞典、芬兰占80%,德国、美国占60%,我国不足30%,差距较大,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养牛业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进程。

1.3.3 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四大特点。发展养牛业不仅可以有效转化农副产品,把原本放火烧掉的秸秆转化为优质肉、奶及工业原料;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可以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循环发展。

1.3.4 有利于加工业发展和促进国际贸易 肉牛业为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牛皮是制革的工业原料;牛骨可以生产保健食品,如壮骨粉骨胶等,还可生产肥料;牛血经过加工后可以提取蛋白粉,对蛋白粉进行深加工还可提取血红素和SOD氧化物气化酶,1头份牛血经深加工后可以增值120倍。同时现代养牛业主要目的主要是提供生鲜乳、肉及其加工产品,其中98%的产品用于居民消费,可以扩大对外贸易,出口创汇。

1.3.5 有利于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和提高国民体质 牛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较高,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胆固醇含量低在10%以下,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并且组成成分更接近人体需要;牛肉富含人体需要的钙、铁、锌、硒等,比猪肉更能满足人体需求。

1.3.6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肉牛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农民养一头母牛每年纯收入4000元左右,育肥一头肉牛可净增收入2000元左右,在大型养殖及加工企业工作每年工资收入在40000左右。同时通过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生产食用菌等途径,充分利用大量的秸秆资源,增加收入门路。

1.4 国内肉牛产业发展形势

1.4.1 35年来我国肉牛生产的变化 主要比较牛存栏、出栏及牛肉产量三项指标。从附表1可以看出(附图1更直观),2000年我国牛存栏达到最高峰,随后逐年下降,但牛的出栏及牛肉产量逐年增加。

1980-2014年全国牛存栏、出栏及牛肉产量统计表

图1 1980-2014年全国牛存栏、出栏及牛肉产量统计表

2014年我国牛存栏10 578.0万头,全年出栏4929.2万头,牛肉产量689.0万t。牛肉产量在世界上占第4位(欧盟27国为一整体计算单位)。2014年,牛肉进出口贸易量合计303 190.6 t,比2013年增加3 626.7 t,进出口贸易额合计13.40亿美元,贸易赤字12.24亿美元。2014年牛肉净进口量(296 754.6 t)是2013年(287 861.0 t)的1.03倍,比2013年增加了0.9万t。

1.4.2 国内肉牛产业的形势 牛的存栏在逐年下降,母牛仍以分散养殖为主题,肉牛育肥规模养殖场户和专业家庭牧场为主题,规模养殖比重在缓慢增加,5头以下的小规模散户加速退出,架子牛长距离异地育肥模式(北繁南育)逐渐退出,肉牛产业主产区逐步由牧区南方山区转移。国内牛肉消费呈刚性需求态势,活牛及牛肉价格持续攀升,进口牛肉将成常态化,同时走私、注水及进口牛肉继续影响产业效益,将对国内肉牛产业发展形成打压。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畜牧业产值应大于种植业产值。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比例会有很大变化,近几年我国居民对动物性食品消费量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动物类蛋白质在人们摄取蛋白质总量中所占比例低于40%的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牛肉占肉类的比重都在60%以上。而我国肉牛产业的主导地位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延伸短,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不足10%(2011年是8.1%),我国的肉牛产业是一个亟待加强的产业。

2 国外肉牛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世界肉牛业发展概况[5]

从世界牛肉产量看:全球牛肉2014年比2013年增产17.8万t,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5 969.0万t。产量超百万t的国家(盟)是(单位:万t):美国(1107.8)、巴西(972.3)、欧盟(27国,741.0)、中国(689.0)、印度(412.5)、阿根廷(270.0)、澳大利亚(259.5)、墨西哥(182.7)、巴基斯坦(167.5)、俄罗斯(137.0)、加拿大(107.5)[5]。

从国际牛肉消费量看:2014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762.9万t,较2013年减少了18.9万t。牛肉消费量超百万t的国家(盟)是(单位:万t):美国(1 124.4)、巴西(789.6)、欧盟(27国,748.0)、中国(729.7)、阿根廷(250.3)、俄罗斯(227.9)、印度(204.3)、墨西哥(183.9)、巴基斯坦(161.6)、日本(122.6)。

从国际牛肉贸易量看:2014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1 789.3万t,其中出口1000.3万t,进口789.0万t。与2013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增加128.3万t,出口量增加了87.7万t,进口量增加40.6万t。牛肉出口量超过20万t的国家(盟)是(万t):巴西(190.9)、印度(208.2)、澳大利亚(185.1)、美国(116.7)、新西兰(57.9)、乌拉圭(35.0)、加拿大(37.8)、巴拉圭(38.9)、欧盟(27国,30.1)。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市场上的牛肉供应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紧张状态,目前世界肉牛争夺战已经打响,做为牛肉进口大国的日本,制作了一个1小时的宣传片,题目是:《世界肉牛争夺战》[6],把国际牛肉价格上涨的矛头直指中国。以澳大利亚为例,2014年上半年,500 kg安格斯育成牛,原来每公斤售价折合人民币是14~16元,2014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进口100万头澳洲活牛的框架协议后,澳大利亚活牛就地涨价,2015年上半年相同规格的安格斯牛每公斤售价是18~20元,每公斤上涨了4元,涨幅25%~28.6%。

2.2 发达国家肉牛产业的模式

2.2.1 巴西 巴西是一个南美洲国家[7],人口1.8亿,国土面积854 km2,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的第五大土地拥有国,农用地面积3.88亿hm2,可耕地面积2.5亿hm2,人均0.317 hm2。草原面积2.25亿hm2,人均草原面积1.203 hm2。农村劳动力1 770万人,农村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巴西的牛存栏头数世界排位第2,达1.93亿头,人均1头牛还多,占全世界牛存栏头数的18.4%。与牛存栏头数第1位却并不用于食用的印度相比,商业上的巴西肉牛产业实质性地世界排位第1。巴西利用广袤的草地实施粗放性放牧养牛,98%为无人值守的围栏放牧,肉牛仅2%为集中育肥。2009年牛肉产量达893.5万t,世界排位第2,占世界牛肉产量的15.7%,牛肉出口量155.5万t,世界排名第1,占牛肉全球出口量的21.9%。巴西75%左右的牛肉靠国内消费,人均牛肉消费量达37.4公斤,巴西烤肉是其一大特色。

巴西对我们的启示:巴西的牛肉以中低端为主,成本较低,售价也远低于我国牛肉售价,一旦放开对巴西牛肉的进口,将对我国低端牛肉生产企业是严重的冲击。

2.2.2 英国 英国是欧洲国家,英国爆发疯牛病以后,肉牛产业一蹶不振,肉牛业受肉牛补贴政策的影响很大[8]。从2000年至2004年,英国的肉牛补贴额稳中有升,于2004年达到10.16亿英镑的补贴额,但从2005年起逐年下降,直到2012年的0.17亿英镑。肉牛生产也随着补贴政策的变化而逐步趋于萎缩状态。

2000年肉牛母牛存栏177.2万头,在之后的6年时间里肉牛母牛数一直在166~176万头范围内波动。其实,从2003年起,英国就取消了对能繁母牛的直接补贴,但直到2005年,肉牛母牛数量下降的趋势才初见端倪,到2012年,英国的肉牛母牛存栏仅152.4万头,为2005年的86.5%。2009年之后下跌有加速趋势(图2)。

图2 英国的肉牛母牛存栏

由于肉牛母牛数量的下降,英国全国肉牛存栏从2003年以来的总体走势呈下降趋势,2008年之后下跌速度明显加快(见图3)。

英国的牛肉进口数据也印证了英国肉牛业的萎缩。2000年英国肉牛进口额仅4.11亿英镑,之后逐年攀升,直到2012年的8.38亿英镑。为了弥补国内肉牛业的萎缩,英国需要花费越来越大的代价用于进口牛肉。英国的牛肉产量在1995年以前除了能满足国内需求,还有9%的富余用于出口;而10年后的2005年,英国牛肉消费总量中28.8%依赖进口,到了2011年英国国内肉牛需要主要依靠进口,2012年一半以上的牛肉消费依赖进口。与本世纪初相比,2011年和2012年英国用于进口牛肉的花费已经翻倍。

图3 英国的肉牛存栏动态

图4 英国的牛肉进口动态

英国正是忽视了母牛的保护,加剧了肉牛产业的萎缩趋势,造成了牛肉进口依赖国家,2012年开始才逐步从政府到民间加大补贴力度,不仅对母牛、对育肥牛及屠宰环节也给予补贴,但是恢复非常缓慢。

英国肉牛产业给我们的启示:肉牛产业必须由国家给予补贴,发达国家早已启动了对农业的“绿箱政策”。

2.2.3 澳大利亚 属于大洋洲国家,是世界上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达4.58亿hm2[9],天然草场占国土面积55%。肉牛业在澳大利亚农业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牛肉出口长期占据世界第二位。目前,澳大利亚是我国最重要的活牛和牛肉进口国之一。

表1 澳大利亚2013-2014年肉牛生产总体情况

澳大利亚肉牛业给我们的启示:必须高度重视母牛的发展。澳大利亚肉牛产业在经历了2010年的低迷后,2011年能够取得增长,正是得益于其雄厚的成年母牛储备,因此,我国要想保持肉牛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关注母牛生产,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

2.2.4 日本 亚洲岛国,资源匮乏,但是该国不惜进口粗饲料饲养本国肉牛品种——和牛,和牛是目前世界上高档牛肉生产潜力较强的肉牛品种,500克顶级(A5级)的日本和牛肉可以卖到2500元人民币,即使在日本能够吃到顶级的高档和牛肉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曹兵海2008年对北海道肉牛产业的考察,日本的肉牛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石油危机与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牛肉贸易争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进口牛肉竞争激烈、疯牛病、劳动力成本上升、饲草和饲料原料进口成本越来越大等国外国内因素的影响之下,出现了养牛户逐年减少、存栏头数逐年减少的倾向。但是北海道出现一个特例,就是北海道肉牛存栏和出栏头数却是逐年增加,主要原因:一是北海道拥有大量的草地和饲料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二是奶牛存栏量较大(2007年,86.3万头),奶公犊为肉牛生产提供了廉价的牛源;三是具有适合当地的肉牛产业技术作支撑;四是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作保障;五是日本牛肉价格逐年走高。

日本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农区利用丰富、廉价的秸秆资源,发展肉牛养殖大有可为。

国外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衡量和选择其发展模式,要看这个国家发展肉牛产业过程中,土地、资本、劳动力三大要素的投入情况,由于各要素资源的不同及结合方式的不同,世界各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肉牛产业发展路径,比如,以土地投入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澳新模式;以资本投入为主的欧美模式;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模式,由于受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的制约,我国总体上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模式。

3 我国农业地区发展肉牛产业现状分析

3.1 国际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牛肉价格上涨,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是带动了羊肉价格的上涨。二是导致养牛原料大豆的上涨。做为传统养牛大国的巴西,一些农场主为追逐高额利润,毁掉牧场种植大豆,不仅破坏了草原生态,而且直接导致世界肉牛的有效供给,继而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一些国家的“指数基金”介入国际小麦、大豆、牛肉期货市场,乘机哄抬价格。而过度依赖进口牛肉(英国),必将付出惨重代价,最终仍然要走到拯救国内肉牛产业(国家补贴)的道路上来。前车之鉴,我国牛肉供给必须立足以国内生产为主。

3.2 农区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需求

牛肉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少数民族消费为主向全民性消费转变;由区域性消费为主向全国性消费转变;由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性消费转变。牛肉及其制品消费呈刚性增长态势。牛肉消费的持续增长带动了牛肉价格连续14年的上涨。2013年国内牛肉平均价格达到了63.30元/kg,与2000年的价格相比上涨了4倍,年均上涨12.2%。2014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5.19 kg,低于世界人均8 kg的水平,低于日本、韩国的人均10 kg的消费水平;与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均消费40~60 kg相比,差距更大。如果要达到目前世界的人均8 kg水平,每年需要增加364万t的牛肉产量,按目前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需要增加1 753.7万头的出栏肉牛;如果赶上日本、韩国的消费水平,需要增加624万t的牛肉产量,需要增加3 006.4万头肉牛出栏,牛肉市场的潜力巨大,因此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以满足国民的消费需求。

3.3 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发展的现状

夏南牛是以法国夏洛来牛为父本[10],以南阳牛为母本,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培育而成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个专门化肉牛新品种,育成于河南省泌阳县。2007年1月8日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业委员会评审,2007年5月15日在北京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2007年6月29日农业部发布第878号公告,对外宣告夏南牛诞生,并颁发夏南牛新品种证书【(农02)新品种证字第3号】。夏南牛的培育成功,填补了我国没有自己肉牛品种的空白,开创了我国自主培育肉牛品种的先河。《夏南牛》国家标准2013年6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颁布实施。夏南牛商标已于2012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商标权的肉牛品种。中国第一个夏南牛产业园区、第一个夏南牛研发城2014年初开工建设,2015年底初具规模。2014年底,主产区泌阳县牛存栏37.4万头,其中夏南牛存栏35.5万头,能繁母牛存栏23.4万头,肉牛存栏连续13年居河南省第一位;全年出栏牛20.56万头,全年牛肉产量3.4万t,肉牛年产值达21.1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54.8%。以夏南牛产业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该县存栏10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175个,其中单体存栏规模超过2万头的肉牛规模养殖场2个,如河南恒都夏南牛开发有限公司双庙肉牛科技养殖示范场,设计存栏2.5万头;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15个;年出栏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4 600多户,培育夏南牛母牛养殖示范村100个,创建国家级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4个;2014年该县肉牛规模养殖比重已达35%以上。2008年以来,泌阳县先后重点培育了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泌阳溢佳香食品有限公司2个夏南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1年8月在泌阳县注册成立,是北京中恒科技兴业集团在河南建立的独资子公司,是河南省政府2012年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止2014年已完成投资15亿元,已建成项目4个,一是15万头夏南牛屠宰分割生产线一条,2013年3月建成投产,目前已达到日屠宰300头生产规模;二是2个2万头肉牛育肥场,目前分别存栏2万头和1.8万头;三是10万t肉牛饲料加工厂1座,年产肉牛精饲料10万t。四是年产30万t生物有机肥加工厂。2014年实现产值25亿元。目前泌阳夏南牛产业已形成了已经形成了从技术研发、种源培育、良种扩繁、规模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开发、物流配送、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3.4 泌阳的实践是我国农区发展肉牛产业的经验借鉴

泌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棉种植大县、全国大牲畜繁育基地县、全国十佳秸秆养畜示范县,全县辖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52个行政村,91万人,总面积2 335 km2。耕地10.3万hm2,连片无污染草坡7.5万hm2,柞坡3.3万hm2。泌阳有农作物365类473个品种,常年粮食总产量10亿kg以上。农作物秸秆产量在12亿kg以上,牧草产量在4亿kg以上。近年来泌阳县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在不牺牲粮食的前提下,依托自然条件、丰富的牧草和秸秆资源、优良的品种资源,大力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产业,探索了一条“养殖富群众、加工富财政”,农区发展农村经济、提振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之路。2014年全县畜牧业实现产值3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8.44亿元)的43.5%。的目前肉牛产业已成为泌阳县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12年5月和2015年4月23日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先后2次来到泌阳视察夏南牛产业,对夏南牛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把夏南牛列入全市重点工作,集聚全省之力把夏南牛打造成河南的新名片。目前,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已经把推动夏南牛产业化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夏南牛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驻马店市夏南牛产业发展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夏南牛产业集群达到500亿元产值的战略目标,倾全市之力,打造夏南牛品牌。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夏南牛产业的意见》,市级财政每年拿出500~1 000万元夏南牛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夏南牛规模养殖场、冻精补贴、宣传推介。

为适应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求,泌阳县提出了“以夏南牛为依托,以肉牛产业为支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落脚点,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载体,实现产城融合,推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发挥夏南牛品牌优势,依托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着力打造“总部在泌阳、基地在全球、产品销全球”的总部经济,利用3-5年的努力,形成集种群扩繁、规模养殖、科研开发、屠宰加工、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为一体的产值达到500亿的肉牛全产业链,逐步建成国内最大的夏南牛繁育和产品加工基地。2008年农业部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夏南牛适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把泌阳夏南牛列入了大力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肉牛产业已提升到调结构、稳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高度。

3.5 我国农区发展肉牛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3.5.1 国际上进口牛肉、走私牛肉对国内肉牛产业冲击较大 近年来走私牛肉对国内养牛业冲击较大,根据深圳海关掌握的信息,目前深圳海关查获的国内走私牛肉主要来自巴西、印度、美国等地,这些地区的走私牛肉售价在每公斤25元人民币左右,而国内牛肉每公斤售价达60元人民币,走私1 t可获利2万~3万元人民币。巨大的利润空间诱使一些企业愿意冒风险走私冻牛肉。据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估算,近两年国内走私牛肉的实际总量在每年200万t左右。

3.5.2 养殖成本上升、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 主要包括用工、饲草、饲料、融资成本等成本在急剧上升,致使肉牛产业效益较低整体处于微利状态;同时牛肉产品深加工滞后,产业链延伸短;产业融合度不足,产业链条上下游之间联系不紧密,围绕肉牛产业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3.5.3 政策不配套、不完善,土地、融资、环保压力较大 肉牛产业是一个拼资本的行业,投资大、周期长、资本流动性较差,比较效益较差,近年来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国家补贴政策不配套不完善,同时要面临“三难”:用地难、融资难、治污难。

3.5.4 母牛养殖利润低、积极性差,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国内企业对育肥犊牛的争夺已到白热化程度,犊牛与育成牛价格出现严重倒挂,9月份泌阳县200~300 kg的育肥公牛犊每公斤售价在32~35元之间,而经过6~8个月的育肥后售价在25~27之间,每公斤差价在7~8元。

3.5.5 人才短缺,科研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国内发展肉牛技术人才特别是基层人才奇缺,是全国的共性。以泌阳县畜牧局为例,1994年县畜牧局成立以来至今,21年来没有分配过1名畜牧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以上毕业生,而21年来系统人员增加了3倍,新增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复员退伍军人和非专业人员,夏南牛培育的技术骨干退休的退休,没退休的年龄也在50岁以上,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泌阳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175个,但有专职技术人员的场不到10%。基层大家畜人工授精站点及兽医服务网点由2000年的46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50个,减少了三分之二,原来是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技术服务网点,现在平均二个村不到一个,现在的从业人员都在45岁以上,后继无人。

4 我国农区发展肉牛产业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4.1.1 依据当地资源承载能力,控制发展规模 各省、市、县要科学谋划、合理规划。一是肉牛养殖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上利用荒山、荒坡、沙土裸岩地及一般耕地规划肉牛养殖企业,土地利用确实紧张的,可以对农村的空心村进行整合,划出一部分用于养牛,切实解决养殖用地难的问题。二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资源状况、农民的养殖习惯等,确定肉牛主导品种,有计划有目的引进国外肉牛品种对当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提高肉牛个体产量及养殖效益。三是根据当地秸秆产量和土地对粪肥的消纳量,合理确定研制规模,不可贪大求洋。

4.1.2 产业链条合理布局 以省为单位或以区域(一个市或几个市)为单位,每个地方本着“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宜销(售)则销,宜贸则贸”的原则,从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链条进行合理布局,尤其是加工企业不宜布点太多,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争夺。目前河南肉牛产业已形成“军阀”混战的局面,据统计年屠宰5万头以上的肉牛屠宰企业达19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无牛可以屠宰,平均屠宰量不足设计量的30%。如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在泌阳建成了1条15万头的肉牛屠宰生产线,2014年实际屠宰量不足5万头(其中80%的育肥架子牛来自内蒙),仅占设计能力的三分之一。

4.1.3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培育母牛养殖基地 肉牛生产周期较长,从培育犊牛开始到成年后怀孕再生产犊牛,一个周期至少需要5年时间,由于母牛养殖周期长、比较效益差,农户养殖积极性低;而规模化养殖母牛受土地、环保、秸秆配送、用工、融资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效益更差,推行难度较大。自2014年起,国家虽然实行了“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加大了对能繁母牛的补贴力度,但收效甚微。如何走出母牛养殖的困境,在农区必须大力推行“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具体讲,一家夫妇二人,利用农村空闲房屋及院落(6~10间、院落150~200平方),投资30~50万元,养殖能繁母牛20~30头,自收50~60亩秸秆,粪肥还田,年生产犊牛15~23头,收入10~15万元。及解决了养殖用地、资金问题,又解决了污染治理问题。

4.2 产业联盟,集群发展

发达国家的农业属于高度组织化的产业之一,而肉牛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种植业、林业等。肉牛产业关联度较广、产业链条较长,单纯依靠一个企业把肉牛产业的全产业链做起来很难实现,必须建立产业联盟,走集群化发展之路,河南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2年河南省政府提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核心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以辐射带动的周边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实现产、加、销一体化。2012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已审批了10个肉牛产业化集群,其中以河南恒都公司为龙头的“泌阳恒都肉牛产业化集群”,2014年实现产值约45亿元,纯利润4.8亿元,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养殖、科研、育种、屠宰、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4.3 创新机制,持续发展

4.3.1 创新融资模式 融资难是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单纯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已不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必须拓宽视野、创新融资模式。一是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采取保单抵押、林权证抵押、圈舍抵押、活体抵押,养殖户联保、农户联保等更加灵活的抵押担保机制,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建立肉牛产业发展基金,由政府资金入股企业,助推产业发展。三是各个企业之间加强联合,逐步形成产业集团,创造条件组团上市融资。四是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壮大当地肉牛产业。

4.3.2 创新利益连接机制 河南恒都公司为解决屠宰企业牛源不足问题,采取以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及母牛养殖大户为依托,农民以母牛为资本、以交售犊牛为前提条件,农户只要坚持养殖母牛5年以上、每头5年内交售4头犊牛、犊牛按市场价由企业优先收购,达到以上条件的场户即可与企业签订合同,持续5年后以母牛入股龙头企业,参与企业分红。以此创建稳固的牛源供给渠道,解决了农民售牛的后顾之忧,床新产业链条上利益分配机制。

4.3.3 创新经营机制 河南恒都公司在推动肉牛产业发展中,着重经营机制的创新,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并发挥他们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纽带作用。目前,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殖大户等200多家,签订产、供、加、销协议41家,订单生产农户近20 000户,辐射带动肉牛养殖场户3 600户,集群肉牛存栏22万头,出栏16万头,饲草饲料年产量25万t,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 000多个,带动农民就业3万多人。

4.3.4 创新科研体制 一是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力度,激发企业自主研发的活力。二是技术研发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突出实用性、效益性和先进性。三是企业必须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合,开展分工合作的联合技术攻关。比如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疑难问题交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来解决。四是企业要有战略眼光,在科研上一定要舍得投入。如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2014年底启动了“河南夏南牛工程研发城”建设项目,在河南泌阳县占地0.93 hm2亩,计划投资10亿元,2016年建成“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技术研发、国内肉牛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及产业新技术孵化、产品展示、牛文化展览、活畜及产品交易,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功能齐全的肉牛研发中心。

4.3.5 创新产业模式 学习发达国家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改变我国传统模式的松散合作和简单的买卖关系。如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全产业链整体推进的模式,形成了从品种繁育、技术研发、养殖、饲料加工、牛肉产品加工、销售、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农户参与、协会管理”五位一体养殖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资金、技术、环保的制约难题,撬动了肉牛产业的大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4.4 龙头带动,延伸发展

4.4.1 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品牌 肉牛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龙头企业的拉动,龙头企业的培育是产业链条延伸的重要一环。2014年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与泌阳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一期规划建设占地33.3 hm2、二期规划66.6 hm2、最终达到100 hm2,着力打造集夏南牛品牌推广、产品精深加工、牛肉中央厨房为于一体的“夏南牛产业园区”。目前一期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引进牛肉饼、牛排、牛血加工企业3家,2016年初加成投产。至2020年,夏南牛产业园区建成后计划产值达到300亿元。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的肉牛产业化相对家禽、生猪起步较晚,产能规模较小,品牌的知名度较低,甚至一些企业品牌意识较差,反正产品不愁销路。我国生猪产业上有河南的“双汇”、江苏的“雨润”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双汇收购了美国的知名品牌后,把产业布局到了国外。肉牛方面虽然国内品牌非常多,比如河南目前就有恒都、科尔沁、皓月、伊赛等品牌的牛肉产品,他们无论从市场占有率、产能规模、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知名度等离国内知名品牌都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肉牛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生产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注意品牌的创建和宣传。国内的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各自为战,应该实行强强联合,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上形成一种互动力,形成品牌—市场—收益—品牌“良性循环”。提高市场占有率,掌握肉牛产业的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联合对抗国际牛肉的市场竞争。

4.4.2 以互联网+推动肉牛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终端消费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肉牛产业也不例外。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企业运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让信息技术融入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快建立肉牛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追溯、及时控制、减少危害。支持肉牛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促进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物流的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强化宣传,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改变国民肉食消费结构。企业在产品开发上,做到高中低档产品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休闲食品、速食食品及方便食品上,开发出更多的花色品种,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向餐饮市场延伸。如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未来5年重点开发餐饮用户,按照该企业规划,2016年餐饮客户可达到10 000家,2018年餐饮客户可达到50 000家,2020年稳定餐饮客户80 000家,每家平均需求量约为5万元/月,仅此一项年产值可达到400亿元。

4.5 统筹兼顾,协同发展

在当前我国农区土地资源稀缺紧张、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增收困难、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发展肉牛产业要做到以下5个结合。

4.5.1 与当地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 一是合理规划肉牛养殖用地,以乡镇为单位,在不减少基本农田用地的前提下,整合各行政村的土地资源,规划处若干地块,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肉牛养殖企业入驻,把肉牛养殖场搬到田间地头。二是由畜牧专家根据各地的土地面积、秸秆及牧草产量,科学测算出合理的载畜量。三是统筹考虑土地对畜粪的利用量,确定各畜种之间的合理结构。

4.5.2 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从理论上讲,只要有牧草和秸秆资源的地方都可以养牛,关键是采取适宜当地的养殖模式,并确保农民实现增收,政府及畜牧部门要强化宣传和引导,通过算账对比,养殖肉牛比外出打工较为合算,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4.5.3 与调结构、稳增长相结合 农区从宏观经济结构上讲,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农业产业经济结构。一是种植业结构,由单纯的粮(食)、经(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经饲(饲草)三元结构转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畜牧养殖、特别是肉牛养殖的比重,提高肉牛产值在畜牧业及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农民养殖一头肉牛的年收入相当于种植0.33 hm2地的收入,养殖肉牛既不影响农民种地,又利用秸秆增收,实现双赢。

4.5.4 与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记得着乡愁。发展肉牛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有机结合。一是重度污染的项目坚决不能上马;轻度污染的项目坚决做到达标排放。二是养殖环节强力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对养殖废弃物必须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理论上讲,养殖业产生的是废弃物、而不是污染物,合理利用是重要的资源,要变废为宝。如粪尿生产有机肥、生产食用菌。三是环境治理与生产发展统筹兼顾,不能搞一刀切。

4.5.5 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结合 推广粪污就地消纳利用、异地综合利用、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区域配套循环共生、生态放养自然利用等模式,实现以养定种、种养配套。加快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肉牛养殖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比如河南恒都夏南牛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以来在泌阳新建了2个单体存栏2万头(分别为2万头和2.5万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年出栏肉牛6万头,每年消耗秸秆30万t、生产牛粪有机肥18万t,建立了“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链条,从而形成了“粮→草→牛→粪→田”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推进农牧互促和可持续发展。

4.6 服务跟进,助推发展

4.6.1 政策引导 一是国家政策出台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也要考虑国内实际;既要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生产实际;宏观上不能管得太死,要有余地,尤其要支持地方的管理及经验创新。二是政策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如2014年国家出台的“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至少要坚持5~10年,待基础母牛逐步恢复后,再调整扶持方向。三是政策要配套,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即使国家层面做不到的,可以支持各省市自治区去探索尝试,比如农业(大宗粮食作物种植)的保险首先是新疆建设兵团试验探索的经验,然后进行总结完善并在全国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做为肉牛产业,目前急需配套的是优惠的融资政策、能繁母牛的保险、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污染治理。

4.6.2 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肉牛技术研发。重点抓好新品种培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肉牛育肥、标准化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提高肉牛生产科技含量,着力解决科技对肉牛产业驱动力不强等问题。二是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培养型综合型实用人才;同时利用阳光工程、农民再就业培训的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确立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的社会公益性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基层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6.3 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源头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管、应急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在国际贸易中,要坚决杜绝外来疫病的传入和传播;在国内生产中,尽量减少因活牛的频繁调运而带来的疫病传播。二是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安全。进一步完善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尽快与国际接轨,实行负面清单制和市场准入机制;加大责任制追究力度,增加企业违法、违规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三是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走私牛肉、私屠乱宰及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4.6.4 优化发展环境 通过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肉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按照《畜牧法》、国土资源部及农业部联合文件,养殖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不能收取耕地占用税,财政部门要坚决落实这一政策,杜绝把企业扼杀在摇篮里。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重服务,轻收费,地方职能部门要齐心协力为企业和农户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发展环境。三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要确保外商既要招的来、尽快落地,又要落地生根,实现以商引商的良性发展局面。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Agricultural Areas in China

WANG Zhi-bao

(ResearchandExtensionCentreofXia’nanCattleinBiyangBiyang,Henan463720)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practice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agriculture area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beef cattle industry of Biyang, which is a big and traditional typical agriculture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Moreover,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questions of China beef cattle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eef cattl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the experience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rience suggested we should develop the beef cattle industry in China agriculture area from these 6 aspects, planning scientific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industry alliance and cluster development, innovating mechanism and sustaining development, leading to drive and extending development, overall consideration and cooperating development, serving to follow up and boosting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beef cattle industry; thinking

2016-06-10

2016-06-20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Z-2013-08-01)

王之保(1964-),男,河南省泌阳县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肉牛培育、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

S823

A

1001-9111(2016)05-0001-10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