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2016-12-05 11:43时玉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初中

时玉品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理科教学往往容易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养成教育中综合素质的提高。课题开展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调查情况,积极实践,制定学科指导意见,形成模式,初步取得成效。

关键词:初中 理科教学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如何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教师又在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如何落实《纲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是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开展了调查探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1]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三个年级24个教学班1321人。作为调查对象,男生762人,女生559人;住校生735人,走读生586人,95%年龄在13-16岁,约0.5%的12岁,约4.5%的17岁以上。[2]

2.调查方法

由课题组成员针对我校实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基本知识、数学、物理、化学教材中科学家故事、了解的科学家名言警句;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理科教学思路;校园环境人文精神建设情况等。共发放调查表702份,收回687份,形成样本数据652份,并进行了统计分析。[3]

二、调查结果

我们针对调查情况,设计了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项目指标,如实验前后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的对比指标,结果如下:

学习中有畏难情绪,爱泄气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30.5%,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12.3%;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想放弃学习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47.1%,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14.4%;上课时,有听不懂的地方,就不想听了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37.6%,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14.6%;上课时,认真听讲,思想从不开小差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35.5%,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73.6%;上课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35.5%,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73.6%;经常阅读与学习有关的参考书和课外读物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32%,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46%;经常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20.6%,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30.4%;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35.5%,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73.6%;认为好好学习才能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35.5%,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73.6%;能够自主学习,也愿意小组合作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65.5%,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83.1%;重视学习教材正文,也关注学习教材其它资源实验前符合的占总人数25.7%,实验后符合的占总人数72.5%。

三、探究的具体措施

1.编写教材,找好抓手

根据本课题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题组成员的组织参与下,开发编撰了《科学与人文》的校本教材,在全校学生中发放,并以此为抓手,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提高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增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素材,拓宽了师生的学习渠道,扩大了视野。[4]

2.分学科制定指导意见

为强化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制定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以更好地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不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塑造,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全面人才。[5]

3.构建模式,推广普及

探索在初中理科课堂教学中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的研究重难点。结合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总结,依据王敏勤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探索出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学模式——“双目标教学法”。即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

“双目标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双重目标,使两个目标和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以及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即在知识能力目标中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质疑、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谦虚、友爱、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精神。运用双目标教学法能融洽师生关系 ,开发学生的大脑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6]

4.丰富形式,增强实效

(1)利用《校报》进行学习宣传。学校校报既是体现学校大政方针的报纸,又是教育报,在促进学校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宣传教育及引导作用。在我校的校报报刊上,课题组连续刊登了《学习五四精神》、《走近施一公》、《在和谐中追求和谐》等文章,利用校报对我校全体师生不断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构建立体学习环境中的重要的一环。

(2)举办“科学与人文”演讲比赛。在本课题组的倡导下,举办了“科学与人文”的演讲比赛。比赛共24个班级参加,48名选手参赛,最终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并进行了颁奖典礼。该演讲比赛的成功举办,在学校掀起了学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热潮,极大的提高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有力的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3)开展“科学与人文”学习主题班会和“教育月活动”。利用各班周一的主题班会时间,进行“科学与人文”的教育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主题班会和教育月的活动内容,有的班级开展讲故事,有的进行每日小新闻活动,有的进行班级辩论赛等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探究取得的成效

1.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化,转变了理科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更理性、更全面、更深入、更丰富,课堂更民主开放,增强师生间的理解信任,宽容友爱,尊重互助,合作共赢。带动理科课堂乃至学校所有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入变革,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模式,由以往单一的、单向的、被动的、机械的教与学的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引进科学与人文活动 ,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学”变为“乐学”。

2.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去阅读、去了解、去接触、去感受,打开我国文化宝库,感受文化魅力。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在多样的活动中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有机结合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提高他们的认知世界的能力,引导学生锻炼观察、分析和体验,重视实验、操作和研究,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形成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能动地改造自然。坚持把“学会生活”作为开展科学与人文活动的重要目标,让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出学生的完美人格。

课堂教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更主要的是在理科课堂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性格上更加活泼,思维上更加活跃,交往中更加礼貌。科学与人文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以来,就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他们在课堂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亲身参与学习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初步经验。形成整体认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我认知等内在联系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4.拓宽了育人途径,发挥了立德树人的作用。

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双目标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落后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实现活动育人,我们通过校报、广播等开展宣传,组织师生学习了五四精神,学习了施一公的事迹等,强化以典型事例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治理校园环境,设立了文化墙、活动版面,利用黑板报、教室为宣传阵地,形成立体全覆盖的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拓宽了学校育人渠道,发挥了立德树人的作用。

5.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建立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关键。依靠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善自我。突出了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两个根本性转变,达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三个方面的整体提高,从整体上推动全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课题组成员总结课题阶段性研究心得,撰写研究论文6篇,受到市教体局表彰12人次。《科学与人文》被市教体局评为优秀校本课程。

五、探究工作的体会和反思

1.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更应强调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而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科学精神,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纠正以往的偏颇。在课题开展以来强调了对人文精神的落实力度,努力营造学习人文知识的机会和环境,构建二者和谐统一的育人环境,但仍然需要长期坚持。

2.正确认识“双目标教学模式”。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有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不同的教师使用同样的模式讲课,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即时模式再好,也不能代替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应切实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才能灵活的运用模式,而不是机械的服务于模式。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条件和场合,从来没有万能的模式,都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课堂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仅能走进模式,熟练应用,更要走出模式,自成一家。

3.理科教学养成教育应与文科语言类有机结合。理科课堂教学重在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掌握、运用,科学精神运用较多,因此,如果在理科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将会使理科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相应的,如果在文科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本课题的实践应该坚持开展,并应扩大到其他学科,使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能焕发生机。

4.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方向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课堂合作学习和环境引导,塑造出人格完善的高素质复合型学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

5.教师对本课题研究认识和研究水平不均衡,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研究出的成果水平也不均衡;课题研究工作中的资料收整、完善工作有待提高;在研究归纳本课题的理科课堂教学模式后,有的对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

总之,两年来在课题组的带动下,我校理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目标教学模式”开展了认真的专题研究,学课标、探方法、建模式、营氛围、造环境等,教职工的认识普遍得到了集中,校园对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适合的环境,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解明显提高,该项课题的研究的长期效果会随着课题实践措施的坚持落实显现的更明显。课题组将继续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构建核心素养,为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

[2]李德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J].新华文摘(北 京),2000,(8).

[3]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

[4]毛亚庆.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 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9.

[5]刘志琴.人文科学应有怎样的改革思路?[N].北京日报 (北京),2001-02-19.

[6]孟建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 社,1998.212;219.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初中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