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2016-12-05 12:11郝华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郝华丽

摘 要: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课程开发初探,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组织,成绩考核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课程开发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大量的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兴起。2010年5月5日,国家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促进高校办学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重要方案,引导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2]。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谈到,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3]。黄淮学院成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如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是转型中的重大课题。而具体到课程,特别是基础理论课程如何体现在应用上,是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就是基于实际应用,在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4]。显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应用,并且体现完成一个工作所需要的完整过程,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以《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课程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课程开发设计。

一、《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光热技术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产品的应用和开发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悉太阳能利用技术系统的设计方法、产品的开发环节、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保养等基本技能,达到太阳能热利用产品运营、开发等岗位所需能力,为学生从事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课程设计

根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方案中确定的职业岗位群,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一方面通过聘请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对太阳能热利用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论证并不断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对该课程进行行业实际情况和岗位调查,根据目前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和改革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结合课程教师的教学经验,制订该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以突出工学结合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课程基于工作工程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设置课程项目。根据课程特点和岗位分析,最终确定为六个教学项目,即太阳辐射、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每个项目分解为2~5个具体任务,每个项目中的分解任务对应同样的工作过程。其中,项目一太阳辐射分解为大气层外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的计算、标准晴天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计算和标准晴天倾斜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计算三个任务;项目二太阳能集热器分解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三个任务;项目三太阳能热水器分为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系统两个任务;项目四太阳灶分为箱式太阳灶和聚光式太阳灶;项目五太阳能采暖系统分解为液体太阳能采暖系统、空气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热泵采暖系统、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和太阳能采暖/热水组合系统五个任务;项目六太阳能制冷空调系统分解为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和太阳能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手段,通过任务实施,学生根据任务进行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互动和交流,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相比传统纯粹理论知识的授课方式,基于应用的项目式教学内容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更好。

三、成绩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综合性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具体要求如表1: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重点在于项目的选取、任务的分解,真实案例的选择,来源于企业和社会需求。通过项目引导,具体任务驱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经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需要良好的教学条件作保障,譬如实践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单位的支持等。如果具备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并有“双师型”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陈积常,林文成.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堂理论教学转向探索—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61-63.

[2]魏喜雯,刘兰波. 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10):16-18.

[3]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资料汇编[M],2014, 1(001): 1.

[4]姜大源,吴全全.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58:47-54.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高职数字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改革与创新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