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2016-12-05 10:00郑立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自理能力组织游戏

郑立红

摘 要:当代社会,家长过度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却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能力的锻炼不予重视。父母及双方老人包办代替多,孩子生活技能差。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除了希望让孩子接受知识教育,更多则是希冀老师能照顾好他们的孩子,享受家庭般的关心和温暖。

关键词:生活活动 游戏 组织 生活技能 自理能力

现代生活实践证明,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就不会学习、不会工作。《指南》提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指导幼儿学习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因此,小班教师更要倾注大量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在做好幼儿生活护理工作的同时,更要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安排,结合小班家长比较关注的三项生活内容:进餐、喝水、睡眠来进行指导探索,旨在优化幼儿生活护理。

一、生活护理:进餐

小班幼儿入园前大多是由成人帮忙喂食,因此,不会使用勺子独立进餐,经常撒饭撒汤,导致吃饭的时候小手、小脸、衣裤上全是菜汤和饭的痕迹,而且进餐习惯不是很好。东张西望、不主动进食、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特点。随着集体生活的影响,他们愿意模仿、尝试和体验,独立意识悄然萌发,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应针对小班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这一特点,适时地把游戏活动的元素渗入进来,让小班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继而进行生活能力学习,这才是有效的教育。

1.运用游戏进行生活技能学习

(1)游戏:挖洞洞。小班幼儿对玩沙、挖洞洞并不陌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到挖沙洞,引导幼儿想一想,怎么把一大碗饭变出个洞洞来。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示范动作:两腿并拢,自体坐正,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在指导幼儿独立进餐的过程中,老师要细心呵护,千万不要怕麻烦而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当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正确的进餐方法,当幼儿对独立进餐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你会不断听到孩子们的惊喜声“老师,我挖了一个小洞洞。”“老师,我的洞洞变大了。”

(2)游戏:小动物吃饭比赛。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小动物,老师轻轻一声指令“大老虎呀吃一口”“大鲨鱼呀一大口”“大河马呀,啊呜一口”……孩子们一听到熟悉的小动物名字就会迫不及待地挖上一勺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然后又急切地期待老师说出下一个小动物的名字。这种游戏方法不但适于全体幼儿,激发他们进餐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针对个别贪玩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教师可以悄悄走到他身边,提醒他“大狮子嘴呀来一口。”幼儿听到鼓励,往往能愉快地继续进餐。

(3)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模仿是小班幼儿的行为特征,借助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教师可以安排吃饭好的幼儿和食欲稍差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前者良好的进餐习惯能直接影响到后者。

2.教师要随机观察并提醒引导

(1)物质鼓励,使孩子自身得到肯定。对偏食、贪玩、吃饭慢的幼儿,只要他们吃多了一点,吃快了一点,老师都应给予鼓励。哪怕只是给孩子一个聪明星、盖个小印章,或者对孩子竖起大拇指,都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促使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进餐习惯。

(2)美化语言,使孩子情绪得到高涨。在进餐过程中,老师要善用修饰语来激发幼儿吃各种食物。如“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胡萝卜,小朋友吃了也会像小白兔一样可爱哟!”“哇!小朋友们把这些食物都吃掉,一定会像熊大熊二一样有力气!”…… 幼儿得到这样的语言暗示,马上会调动情绪,愉快地接受食物。

(3)少盛多添,使孩子信心得到增加。对偏食或食欲不佳的幼儿,教师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要强求孩子,可以采取少盛多添的方法,让孩子进餐时没有压力感,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继而产生信心和成就感。要注意的是,在幼儿患病影响食欲时,老师则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照顾。

3.餐前饭后的卫生指导及常规培养

餐前饭后的洗手小班是最积极的也是最马虎的,老师要指导每个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认真洗手。餐后要提醒孩子吃完最后一口饭才能离开座位,并把餐具、椅子轻轻放在指定的地方。引导幼儿养成饭后擦嘴、漱口的好习惯。

二、生活护理:喝水

喝水虽然只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常见的环节,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每到喝水时,孩子们都是吵吵嚷嚷地排着队,等着前面的小朋友一个个接完。老师在组织幼儿喝水时往往采用比较常规的小组式、男女生分开式、鱼贯式等。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接踵而来的还有拥挤、嬉戏等危险状况发生。由此,要优化喝水环节的有效性,避免等待时间的隐形浪费。

1.运用儿歌引导幼儿喝水兴趣

教师在组织开展生活教育时,要讲述喝水对身体的益处,并利用故事加以引导。创编简学易懂的儿歌,鼓励幼儿积极主动、自觉有序地喝水。如:“端起小水杯,接上半杯水,咕噜咕噜喝下去,我的身体棒棒的!”“排排队,来接水,接完轻轻走过去,喝完轻轻送回去。”……有了儿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就能愉快地接受喝水、喜爱喝水了。

2.运用图文加强幼儿喝水常规

在幼儿排队接水的区域,用间隔一定距离的图标或圆点提示幼儿不要拥挤,有序排队,学会等待。同时在幼儿触目可及的墙壁上张贴有关喝水的提示画面,如:双手端杯慢慢走,不洒水不倒水,不要插队,不要喝生水等,逐步让幼儿建立喝水规则,强化良好的喝水常规。

3.提高喝水质量保证喝水总量

一味地督促孩子频繁喝水是不科学的。每天上午和下午,教师要组织幼儿集体喝水各三次,其他时间由孩子自主选择。小班幼儿每天的直接喝水总量大约在500毫升,分到幼儿的小杯子里大约有6至8杯水的量。教师组织护理的好,就能保证幼儿在园喝水的质量和总量。

4.教师之间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

班级老师相互协作,明确孩子在喝水环节应该做什么。如:主班老师负责幼儿喝水,关注每个孩子的饮水量,组织幼儿有序喝水。配班老师则需要组织其他幼儿做一些间隙游戏,如手指游戏、五官猜谜等,让孩子感觉有事可做。切忌不要为了怕麻烦,让幼儿整齐划一地坐在座位上,等待保育教师一一倒水喝,让幼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那么,培养幼儿的生活技能和提高自理能力一切都成了空谈。

三、生活护理:午睡

幼儿园午睡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午睡管理和幼儿的午睡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高质量的午睡能使幼儿精神饱满,减少疾病,促进全面发展。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弱,部分幼儿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意识,愿意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促进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1)物质环境的暗示。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幼儿的午睡质量。首先,教师在幼儿进入寝室前要拉上窗帘,创设容易使幼儿入睡的光线。其次,在幼儿目光触及的墙壁上装饰挂画。如“夜晚的星空、自己穿脱衣服、安静入睡”等意境画面。

(2)心理环境的创设。要保证幼儿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仅要有适宜舒适的物质环境,更离不开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午睡前,教师及时提醒幼儿大小便,驱使午睡时生理上的干扰,便于幼儿安然入睡。

(3)组织幼儿散步。散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带领幼儿在园内走走转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到花坛边看看小花,摸一摸大树,捡一捡落叶,为健康午睡做铺垫。

(4)组织幼儿欣赏音乐。午睡前,为幼儿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或故事,也可以做一些安静的手指游戏,为安定幼儿良好的睡眠稳定情绪。

2.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1)培养幼儿有顺序穿脱衣服、鞋子的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课上示范并指导幼儿怎样盖被子,如何穿脱衣裤、鞋子等生活技能。利用儿歌、小游戏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巧。比如幼儿练习穿套头衣服,可以想象成“钻洞洞”的游戏,并配以儿歌巧学巧练。“穿毛衣看仔细,先钻大洞洞,再钻中洞洞,最后小手钻小洞。”另外,老师要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活动。如“穿鞋子比赛”“我帮爸爸系扣子”“我给妈妈喂饭吃”等,既锻炼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又增强了亲子关系。

(2)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

幼儿睡姿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应该培养幼儿仰睡或侧卧睡的正确姿势,禁忌蒙头睡。教师要示范正确的睡眠姿势,并向幼儿讲述不正确的睡姿不但不美,而且还影响身体健康。另外,在寝室墙壁上还可以粘贴一些正确的睡眠姿势图片,引导幼儿规范自己的睡姿。

(3)午睡中不可忽视的巡视

教师要排除幼儿睡觉时不会有事的麻痹思想,应加强巡视,对睡眠习惯尚未形成的幼儿要多指导多鼓励。发现有玩弄细小物品的幼儿,老师要及时收回并轻轻地用眼神或手势制止暗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育。总之,在巡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杜绝意外事故发生,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四、家园配合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1.幼儿的生活习惯以幼儿园、家庭影响最为直接。如果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只局限在幼儿园,则教育效果非常有限。教师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宣传栏、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家园同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幼儿园与家庭要相互支持、共同配合,不要包办代替的为幼儿“服务”。更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不拔高、不压制孩子,让幼儿在生活中处处充满爱与鼓励,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发挥家园配合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教师要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出发,开发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提升和丰富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旨在全面贯彻落实《指南》精神,让小班幼儿健康、快乐、顺利地度过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自理能力组织游戏
半日托班孩子如厕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