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合作运动研究

2016-12-06 14:15王保存
长江丛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陕甘宁陕甘宁边区农民

王保存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合作运动研究

王保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越来越有研究。当今中外很多学者对于抗战时期陕甘宁地区的乡村合作运动很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当时中国共产党走出的农业道路[1]。笔者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在本文中论述一下当时陕甘宁边区农村合作运动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抗战时期,在党的方针的指导下,由于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开展的边区合作运动,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状况,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促进了战争的胜利,在解放战争的时候,这块根据地对于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启发。鉴于以上问题,对于陕甘宁边区的乡村[2]的合作运动的论述,意义重大。

陕甘宁 农业变动 乡村合作运动 农民

整个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合作运动在抗战时期有着深远的影响,陕甘宁那是的中共中央的经济。粮食根据地,对于整个抗日战争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于整个中国社会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以陕甘宁边区合作运动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研究的基金项目的基础上研究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陕甘宁边区乡村合作运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政治意义。陕甘宁乡村合作运动最主要的几年是1941-1943,那我们就以这个年限为研究前提,来看看那时的农村运动[3]。

一、陕甘宁合作运动的起因

任何的历史事件都是有原因的,在1941年的陕甘宁由于战争的原因,整个地区都是比较贫瘠的。农民连自己的肚子都保不住,何况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共产党的军队也处于一种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也必须做出改变才能给中国的战争带来一线生机。所以,陕甘宁乡村合作运动就出现了。在以前的农民的农业劳作中,都是自己家管自己家的地,这种方式对于劳动力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农民劳动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民间自己组织的“换工”开始出现了,换工是指在别人家的劳动力闲时,暂时的借调过来使用事后支付报酬的情况。这是初期的农村合作情况,这种情况在当时的陕甘宁是比较普遍的。而由于这个运动的成功所以陕甘宁边区合作运动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研究才得以开展。

二、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

在当时农业情况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少量的农业合作已经满足不了整个战争对于粮食的需求。所以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提出要整合农业资源,开始建立农村的互助社,鼓励大家相互帮忙,并成立义务耕作队,大家一起帮忙,共同劳作。这种方式在当时的陕甘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一年之后当参加合作的社员都有粮食时,这种农村合作互助模式开始向整个陕甘宁地区扩展。

由于这种合作模式能给当时的整个抗日战争带来巨大的帮助,所以在边区政府的干涉下,陕甘宁的各个乡、村,开始建立各种各样的互助合作社。他们以村为单位,来互帮互助,比如,有人帮忙割草,播种,收割等等。这种方式大量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组织中人们的干劲十足。而且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对于当时处于饿肚子状态的农民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三、在恶劣环境下农村合作运动的坚持

在1941-1042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继续进行,在广大人民的努力下,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在各种情况下,国民党觉得共产党是巨大的威胁,开始了对共产党的封锁,在经济上的封锁使得陕甘宁地区不能和别的地区有效的交流。日军在战术上也开始了对陕甘宁地区的扫荡,有的地区实行三无政策,使得陕甘宁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农田没有人收割,农村一个接一个的荒废,这对于共产党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人心不稳,很多人退出了农业合作社出去另谋出路,也有农民开始拖家带口远走他乡。在这种情况下陕甘宁地区的农业合作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陕甘宁地区的生产生活都提升到了战争的角度,开始了全面的生产仗,党的代表大会在此强调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农业生产,这和这场战争一样,都是我们不能失去的,我们要全面开展农业战争,积极开展互助合作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大家组建的新的劳动合作组织有了新的变化,共产党的农业生产部门要求组建长期的、固定的互助合作社。而不是以前那种短期的合作社,短期的合作社虽然在短时间内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农民,但是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无法存在,又要重新组合,这样浪费了资源和人力。相比较而言,长期的生产合作社更具有活力,大家长期相处也比较熟悉,对于工作更加好安排。而且新的合作社也从开始的大家相互帮忙劳作,扩展到大家帮助村庄之间兴修水利,推广农业设备,这使得农村合作社变得更加的规范化,变成了有组织的存在,为陕甘宁地区以后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陕甘宁地区农业合作的成绩

在1943年,对于当时的整个陕甘宁来说,农业合作运动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1943年底,已经有八万多人参加了农村合作社,这在当时的战争时代,是非常巨大的进步,任何组织超过万人的时候,就必须要变得管理严格化,规矩化,在那种情况下,陕甘宁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些规章制度也相继被制定出来,水利的兴修和优良种子的扩展都是非常喜人的成绩[4]。毫无疑问,在陕甘宁地区,成千上万的农民自愿加入农村合作运动,在当时的农村的社会经济比重中,占了很重要的比重。对比整个农村运动前后,在农民加入合作社之前和之后的对比明显。一是积极性的调动,当农民有了信仰和对比之后,他们能爆发出的能量是巨大的。二是粮食的增收,这也是当时陕甘宁地区开展农业合作的目的,开展农村合作社之后,整个陕甘宁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加的百分之三十。

五、整个陕甘宁乡村合作运动对于当时的整个中国的经济以及政治影响

(一)陕甘宁地区的变化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影响

陕甘宁的农村合作运动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的,对于那个时候连肚子都吃不饱的中国农民来说,在陕甘宁地区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时陕甘宁地区的粮食不仅保证了当地的农民吃饱了肚子,很多粮食还被解放军运到全中国各地支持整个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5],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可以看出一个军队对于粮食的保护有多么的严重,当时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得到极大地刺激,由于农民手里有了多余的粮食,可以换到各种各样生活所必需的用品,这对于当时当地的经济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所以说陕甘宁地区的农村合作运动救活了当时的整个经济也不为过。

(二)陕甘宁边区农村合作运动对于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影响

这是一个很少有人触及的话题,今天我们也来述说一下这场伟大的农村合作运动对于政治的影响。当时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在日伪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夹缝中生存,国民党政府企图以物资的阻断和言论的宣传来迫使中国共产党屈服,革命区的百姓物资匮乏,很多生活的必需品都得不到,有时候甚至经常的饿肚子[6],这对当时的共产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浮动,混乱连连,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乡村合作运动的决议,当时甚至是在党的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是事实证明,伟大的乡村合作运动给了共产党一次重生的机会,在人民生存得到保障的同时,他们才能开始信仰,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后到抗日战争结束,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足以和国民党相抗衡的存在[7]。

六、陕甘宁边区农村社会合作运动对于我们今天的影响

伟大的运动总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陕甘宁乡村合作运动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了,但是其对今天的社会还有着很大的意义和影响。

(一)经济是信仰的基础

人民只有在先有了物质生活保障之后才会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情况下想要有信仰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陕甘宁运动推行以后,人们的肚子得到保障之后,会有很多人思考为民族做贡献。在如今的社会也是,我们要在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不断充实我们的信仰,也许当今社会很多人很浮躁,不满这个社会带来的一切,所以我们要借鉴农村合作运动艰苦朴素的精神来为我们今天所用。

(二)得民心首先要为人民做事

在中国的历史中不乏被人民推翻的暴君,最终归根到底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得到人民的心,陕甘宁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和自己结为一体,最终使人民过上了好的生活并且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在当时人们都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自然可以看出谁是为人民好,而人民也愿意跟着共产党。

(三)革命政权与农村的复杂关系

古往今来,在无数的政权变更中,都是以城市为发展依据,开始争霸天天,但是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陕甘宁乡村合作运动中,共产党和农村的关系得到了最大的提升,人民称他们为农民的儿子,而他们也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顺利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且延续至今。所以说无论什么政权,和农村的关系都是需要紧密相邻的,农村不仅是粮食的产地,这里还有人民的心。

(四)对于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社会里,中国共产党都是非常注重农业问题的,如今城市的迅猛发展,农村则相对滞后,国家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让所有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也开始对于农村的一系列改革,首先加大了对于农村的财政支持,对于农民种植各项物种都给予足够的补贴,这也是在借鉴陕甘宁乡村合作运动中的一些经验而实施的,陕甘宁乡村合作运动,不仅在那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在今天也能给我们很大的触动。

(五)对于我国当今社会农村和城市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国有13亿的人口,但是其中有8亿的人口都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中,这占了我国人口的一个很大比重,陕甘宁运动中农民对于共产党的支持促进了当时战争的胜利[8],所以,在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农村的发展,我们要追求农村和城市稳步和谐发展,做到大家共同富裕,城市的发展需要粮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机械还有技术,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

(六)对于现在的科学建设也有很大的理论和事实支持

现在科学社会要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国的科学建设和发展也要从不断地失败中成长,没有一次就可以成功的案例。陕甘宁边区运动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农村合作运动,在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中国共产党用事实证明他们的行动是正确的。而如今我们的社会的科学发展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实验,作为我们先辈陕甘宁边区的农民伯伯都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们又怎么能够退缩呢。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创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固守成规,不会变化,如果只是守着我们先辈的财富,总有一天会有用完的时候,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是发展的硬道理[9]。

七、结语

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合作运动,无论在那个时候还是在如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基于这次运动我们开展了陕甘宁边区合作运动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研究的基金项目在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本文也仅仅只是研究了它的冰山一角,希望它对于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被无情的抛弃,向我们伟大的先辈致敬.

[1]文实建.陕甘宁边区的百年变化[M].武汉:三联书店,1987.

[2]张华力.抗日战争时期农村运动对于整个社会形势的影响[M].西安:陕西人民历史出版社,2014.

[3]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王晓毅,等译.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范四民.当代大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论述[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黄梓媛.北方合作社社史料选[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雷节.陕甘宁边区史[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7]鲁玉明.陕甘宁革命的发展道路[M].西安:陕西革命发展研究院,2001.

[8]西安地区革命研究小组.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M].西安:西安人民出版社,1990.

[9]黄政炜.革命道路与农民的关系[M].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本文系延安大学教改立项项目:高校混合编队教育实习管理及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YDJGZD2014-05)。

王保存(197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法。

猜你喜欢
陕甘宁陕甘宁边区农民
耕牛和农民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农民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第二届陕甘宁振兴发展论坛3
陕甘宁商业联合发展促进会邀请函
陕甘宁振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