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语文课堂中形式多样的练笔

2016-12-06 15:55唐银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9期
关键词:杏花村断魂对联

唐银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提出“语文课程”要“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当下在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单拿作文来说,不但要写,还得写好。早在2007年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上书教育部,极力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虽然这一建议最终并没有采纳、实施,但是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随后加大了作文在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中考作文40分,占全卷总分的1/3;高考作文60分,占全卷总分的2/5)。这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得不更加注重作文教学。

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练笔,学生写得多了,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自然能下笔如有神。笔者就此谈谈课堂练笔的形式:

1、句子仿写

我们在教学时,讲到文章的精彩语句总要品析一番。这时,若是能进一步地让学生对句子进行仿写,将有助于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也能增强语感。需知,句子仿写是我们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它要求学生能从修辞手法、句式结构、语境等方面着手。例如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时,其中有一句很有哲理性的句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就是一句适合训练仿写的句子。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可以问问学生“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为什么不写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答出强调小草的“嫩”和“绿”后,为加深印象,让学生仿写一下,岂不比我们在作文课上专门来讲作文技巧要省时省力省心得多?

2、写对联

作文要讲谴词造句,做到语言凝练生动。对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的语感极有帮助。学习《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后,我们可以就两文的主旨让学生对对子。如:“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学了《范进中举》后,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写对联的方式对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方式作对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样的对联一出,是否一下子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气氛?说不定学生还会有出人意料的对联。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小觑学生的潜力。

3、趣味改写

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杜牧绝对想不到,在他之后,会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而妙趣横生的《清明》出现!

有人将之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有人将之改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有人将之改为五言绝句:“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诸如此类的改写,是否别有一番滋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中九个名词前的修饰词无一虚造硬加,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我先让学生试着修改再对比体会。没想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出奇地好。课后,还有学生写出诗句让我“品鉴”。

4、小作文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课文并没有着墨描述。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去想象阿长在连书名都说不清的情况下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与人描述的?最后只跑了一家书店就买到了吗? ……在锻炼写作的同时又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主题。《我的叔叔》一文中,因于勒的身份不同,菲利普夫妇有不同的表现和心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可以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假如我们在船上遇见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会怎么样?相信我们的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会把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喂——出来》一文的结局意犹未尽,续写出来又如何呢?

5、应景作文

笔者曾听过一堂来自北京的教学专家的讲座,他说他有一天到班里去上课,刚上课就感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他马上停止上课,询问缘由,才知道当天天空飘着大雪,学生的心思也都随着雪花飘啊飘。于是,他就让学生即兴发挥写雪。一下子,学生的兴致就来了,写出了不少的好作文。不由得,我想起了那些传世之作: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学生写作难点之一就在于没有留心生活中的风景,而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多练笔,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样的课堂练笔,活跃了课堂,轻松了作文教学,丰富了语感,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笔者只是在此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杏花村断魂对联
熊敏
蝴蝶(1)
“杏花村”究竟在哪
巧出对联
中华大地到底有几处杏花村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朝花夕拾
失踪的“杏花村”
神州几多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