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

2016-12-06 14:39支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书店全民图书馆

支农

引言

未来,阅读无处不在。未来,图书馆的价值融合在人们的阅读中,精神意义大于形式存在。“图书馆无处不在”,将会从理念走向现实。

一、“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图书漂流(bookcrossing)。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国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口号,倡导人人参与阅读,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提出方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宣布,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全民享受阅读乐趣,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1997年1月,由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实施“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这是一项发展图书馆事业,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2000年,我国将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阅读、提升、和谐”激发全民读书热情,融入市民生活,形成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怡情、学以致用的全民阅读氛围。2004年,“全国知识领导小组”将“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丰富多彩的系列推广宣传活动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举行,进而推动全民读书热潮,读书活动更加贴近广大群众。

2007年,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设立“国家读书节”方案。2013年,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全民阅读”、建议设立“全民阅读节”、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进行全民阅读立法、制定全民阅读规划、建立全民阅读基金等议案。所有这些提案无疑对促进“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兴“实学”之风,从阅读走向“悦读”

推进“全民阅读”,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国家战略又或者是大众需求,都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一个人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还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种需要的获得,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阅读。但如何从阅读到“悦读”值得探讨。其实,阅读是一个过程,是读者和作者思想交流、知识交接的过程,是作者表达和读者创新互动的过程。至于阅读是否功利,是深是浅在于读者个人的需求。阅读的阶段,阅读的层次、以及读者个体差异是有区别的。阅读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都是快乐。“寒窗苦读的学子”大部分没有享受到乐趣,所以才有悦读之说。如今网络小说铺天盖地,满足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需要。但作品发表随意,内容庸俗、低劣,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阅读取向、习惯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坚守健康的阅读方式,提高 “全民阅读”的品质,重要做法就是让更多的人进入图书馆,捧读经典,安心“悦读”。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从党和国家民族的高度提出“大兴学习之风”[1]。这无疑是给“全民阅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除实践之外,我们学习的途径重在阅读,在于学习感悟,用于工作实践,推动社会发展,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仅靠图书馆、书店的推广行动、大众的需求来带动,效果不明显,进展缓慢。“全民阅读”重在“全民”广泛关注,重在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民众走进图书馆,阅读经过专家采编筛选推荐过的书籍。

三、转变“阅读生存”为“阅读生活”

在封建社会,阅读被士大夫阶层垄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主宰了中国近3000年,“科举制度”是“入仕”的唯一途径。“头悬梁锥刺股”是刻苦阅读的典范,也是“阅读生存”的实证,现代人几乎成为常态。“阅读生活”是我们的向往和追求,然而道路却曲折漫长。况且“阅读生存”与“阅读生活”对立而统一。如何融合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多的人生智慧、理性的坚持。

阅读作为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是建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旷世大典均是在盛世编写而成。荀况、吕不韦、颜之推、张之洞等著名的士大夫都是在“衣食足”的境况下作出劝学名篇。随着农村物质财富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阅读需求、对阅读生活的美好憧憬极大的表现出来。村村建立农家书屋、建立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正在向着“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内容[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3]这些内容是党的应时之需。这是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同时提出了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向,这种精神追求是高于物质的,是可实现的,实事求是的。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没有精神信仰的危机严重腐蚀着全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精神未能适应物质发展。所以唯有践行“三个倡导”,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发扬正能量,才有美好的自然生活。

规划有效时间,倡导健康生活。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工作和生活相辅相成。如何尽可能地消除对立,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培根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工作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人们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休闲上,很少挤出时间阅读。电子书籍阅读的盛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放弃、遗忘了阅读经典。因此,塑造 “阅读生活”,构建 “阅读社会” 重新捧读经典,首先要合理安排时间。

竞争是一种常态。“生存”,怎样“体面的生存”贯穿人生。在母腹中的孩子接受胎教,出生后学习奥数、奥语、选择名校,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被逼进一个又一个被动竞争的泥泽。小学、中学、大学、硕、博、后等学业研究的完成,都是为了更好的走进社会。生活中各类培训班,解决问题的现学现用学习,被贴上了功利阅读的标签。唯独退休后时间真正属于自己,阅读才可能成为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从生存到生活的人生轨迹,映射出当下诸多的人生无奈。阅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应该把它放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当作错综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来考量。

四、寻求商业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全民阅读

1.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合作正确引导文化消费

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和书店已经进入到合作经营的探索阶段。就西安地区的新华书店所经营的货物繁杂不能以数计,像是一座超级购物市场。沃尔玛、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中都有大的图书专卖区,这是书商在实体书店经营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试图调和文化坚守和自身生存的努力,也是对大众阅读需求新的文化解读,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传达了“阅读即生活”的理念,让人们醒悟到读书原来和“日常”吃穿住行一样也是生活必须。

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均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如何使知识、思想从创作者顺利传接到读者,并激发新的创造从而引领大众文化消费,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营造“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氛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出版社与书店,促成合作,让商业获利和公益事业的平衡发展共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唤醒大众对阅读的热爱,对知识的尊重。在阅读还未融入生活的中国,图书馆具有更大的优势,从城市人经常探讨和评价着城市人均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就可见一斑。我们的城市不是因为缺乏书籍而没有出现全民阅读现象,而是因为“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的传统和氛围不够所致。作为图书馆吸引大众入馆读书、交流,发挥空间优势,与出版社、书店联合,各司其职,共同努力,避免企业游走于商业和公益之间的尴尬。

2.图文艺博联合打造社区文化中心

根据《2015年陕西省文化文物事业统计资料》不包括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等专业图书馆,陕西省公共图书馆共有68家。他们与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各区图书馆共同构成全省文化服务网络,这是陕西省3763.7万人可以共享的文化之家,对于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应有功能,应该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社区文化中心。这方面,图书馆具备特有的优势。目前,政府对于图书馆作为当地文化地标,已基本达成共识,这可以从各地兴起的图书馆建筑得到实证。陕西除了省、市、区(县)图书馆外,分布在城市与乡村各角落的街道(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他们如何与美术馆博物馆联合?如何让有限的美术馆、博物馆为市民共享,是图书馆作为新时代“场所价值”充分发挥的又一契机。我们时常为绘画、文物的 “神秘”而感慨叹息,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宣传不够,还有就是绘画、文物都是高高在上的人们鉴赏、收藏、消遣的奢饰品的缘故。因而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空间,“亲民”是最大的优势,可以为读者解读普及更多的知识。基本上只要有合法的居民身份证件,都可以申请获得公共图书馆的借书卡,走进图书馆。

3.书店进商场,商业与文化融合,引导青年消费

2014年,中国人均文化消费为753元。其中用于阅读方面的消费很少,特别是青少年,动漫、网游、电影的吸引力大大超过阅读。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城市“商圈”“阵地”“经济带”,那么政府在城市“商圈内”整体规划中,融合文化功能,设计者是能更多考虑的项目。书店进入商场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方式。这样可以引领大众消费,使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逐步注重文化内涵,进而培养人们新的消费观念,改变新的消费结构。新加坡的 “大众书局”几乎大商场都有他们的图书专卖区。我们需要布局在城市各街区大而全的书店,同样需要那种特色的“书屋”、“书柜”、“书橱”“书房”嵌在人流如织的商场之中,两者相互补充。

五、推动拓展全民读书月活动

1.培养阅读习惯重视儿童教育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乎国家的命脉,阅读兴趣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形成对于建设阅读社会有重要意义。大家经常仰慕犹太民族仅占世界人口的0.3%的比例,却获得20%的诺贝尔奖项[4],究其原因,犹太家庭有两个做法值得深思。一个是书柜必须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另外就是当小孩开始懂事时,母亲点一滴蜂蜜在《塔木德》中的页面上让孩子去舔。这种对阅读知识的尊重值得我们思考。据统计2014年中国人均阅读纸质图书为5本,而以色列人年均阅读量是65本。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和13亿人口的大国,无论是从提升国民素质和生活品质,还是承载大国责任都应该重拾和发扬阅读传统。

“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必须从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入手,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家庭。培养 “阅读即人生”的信念在图书馆,将图书馆资源以及时社会信息资源归类整理,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习惯的方式推广,用图书馆的氛围培育儿童尊重阅读。全国各地城市的儿童图书馆配备相对较全,公共图书馆为儿童阅读设立专区,并且阅读资源下乡,为农村儿童提供阅读指导。

2.打造城市“第三空间”

图书馆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距比较大,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今图书馆作为居民“第三空间”的理念已形成共识。是指除了家庭居住、工作职场之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有咖啡馆、公园、图书馆等,随着人口的增加,现有公共文化空间供不应求,阅读成为减压释放自我的一种形式,图书馆就是自由、宽松、便利的第三空间。读者不仅获取信息、知识,它远远超越了图书、信息、集散功能,更重要的是成为朋友分享知识的共享空间。

3.丰富农村文化资源

在农村,由于近年来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文献信息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而图书馆的建设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远远没有赶上当前农业发展的步伐,这不全是因为资金短缺,而在于资金的合理配置,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观念落后。许多地方在搞“城镇化”建设,农民住进了楼房但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生活匮乏,生活品质并未提高。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其他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家书屋”,改善农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现状。当下农村图书馆的价值以及责任还在于信息资源的提供上,让城市图书馆资源更多地与农村共享,特别是电子资源,科技资源的共享。

4.在广大公众范围内倡导健康阅读生活方式

当下,有一部分人乐于“泡”图书馆、“泡” 书店。但并非公众普遍的生活方式 。如果“泡”图书馆蔚然成风,在图书馆汲取的是知识的营养,感受的是知识殿堂的书香,享受的是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将阅读纳入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党的转变作风的实效更能落到实处,正如总书记所说:“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多一点学习,少一点无畏的应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5]。

从 “阅读生存”到“阅读生活”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古人就把读书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导。纵观历史几千年,读书没有逃脱“生存”的功利实质,如今的青年男女总是奔走在“朝九晚五”的路上,疲于奔命子女教育,盲目追逐房子、车子的 “高大上”,神情凝重、行色匆匆,根本无暇顾及沿路的风景,何谈欣赏与体味、品鉴来慰藉精神世界。极大地降低了生活品质,忘记了感受幸福。

倡导“全民阅读”习惯,构建“阅读社会”传统任重而道远,人人有责。“图书馆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6]。这是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发布《图书馆服务宣言》中的一段话,表达了图书馆界及图书馆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对本职工作的情感。“全民阅读”,离不开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倡导全民阅读构建阅读社会必须动员全社会,国家总体规划,依靠图书馆对社会普遍开放,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平等、人性化[7]的服务。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03(2)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5]吴小毛.学学犹太人的读书习惯.图书馆报,2013-04-26(A11)

[7]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图书馆学会学报,2008(6):5

猜你喜欢
书店全民图书馆
全民·爱·阅读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图书馆
可持续全民医保
最美书店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在书店
去图书馆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