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2016-12-07 13:39王善春
新闻前哨 2016年11期
关键词:楚天新闻事业湖北日报

王善春

有一句成语叫“见微知著”,意思是说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看清发展的趋向和实质性的问题。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出品的微电影《花开的声音》,虽然只有短短十五分钟,但从中看到了老中青三代新闻工作者无限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崇高品质与可喜成果,看到了他们坚持“走转改”和“三贴近”、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坚定足迹与感人事迹。党报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的坚韧,彰显的正是党报姓党,党报人坚持党的方向、路线的关键所在。

《花开的声音》塑造的老新闻工作者的原型,是著名摄影大师、湖北名家张其军。张其军是我到湖北日报后的第一个老师。我下乡实习后分到摄影美术部,发的第一张采访照片,是新洲县劳动模范程金阶在水田里插秧,虽然主人翁有神态,但我是在岸上照的,张其军老师当时为了鼓励我还是作了正面肯定的点评。

2015年6月,张其军以《时光的记忆》为书名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书中348幅照片是他从3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1952年荆江分洪时张其军拍摄的《鼓动》,是他站在齐腰深的泥巴里拍摄的,见报后受到全国新闻摄影界高度赞扬,这是张其军的成名之作。1984年他拍摄的照片“祖国在您心中”,是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我省鄂西时坐在地上观看地图的精彩瞬间,荣获当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张其军一起外出采访的文字记者说,我早上还在睡觉,他已出门攀上高高的铁塔照相了。他的辛勤劳动,他的摄影成就,长期受到新闻同仁的尊重与肯定。张其军是1951年我省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1987年我省新闻界第一位高级记者。这就是《花开的声音》选张其军为老新闻工作者代表的重要原因。

中年记者的代表写的是楚枫,他在“非典”时期坚持到第一线采访,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的原型其实是现在所有在岗的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缩影。从他身上我们想起湖北日报人都熟悉并钦佩的楚天都市报创始人、韬奋奖获得者杨卫平同志。杨卫平在湖北日报武汉记者站工作时,在主持楚天都市报后,都是经常深入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倾听市民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要,要求记者们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去,采写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稿件。他患癌住院、放化疗期间依然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办好楚天都市报。他在燃烧生命中办报,他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采访手段先进了,信息传播快速了,但以“大学生记者团”为代表的青年记者们,仍然践行着党报的优良传统作风。他们是朝气蓬勃的新闻生力军,他们牢记着党报姓党,不动摇,不迷惑,他们是党报新闻事业的接班人。

本报出品微电影是一种全新的宣传形式,在本报六十多年的报史上没有过,开了一个好头。在平面媒体受到挑战的当下,在新兴媒体广泛兴起的年代,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广开宣传门路、创新宣传思路势在必行。《花开的声音》不仅形式新颖,而且主题很鲜明,寓意很深刻,形象很生动。主持此次拍摄工作的集团工会可谓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2015-2016中国报刊经营价值排行榜在南京揭晓,《湖北日报》在全国省级日报10强中排名第4,《楚天都市报》在全国都者市报30强中排名第6。这凸显了纸媒体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像本集团创办的楚天名医大讲堂、老来乐艺术团都是很好的文化特色品牌,在社内外及全省赢得广泛点赞,希望创新发展路上再接再厉。我们的党报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老新闻人的生活会超过越幸福。

在本报办公楼大厅墙上有几句话:党的新闻工作者,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老中青记者们,都在这样践行着,就像《花开的声音》中所展示的那样,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楚天新闻事业湖北日报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Share with us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