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自己

2016-12-07 09:05张安妮,林松,A警官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适应期警官人格

两个自己

主持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林松(著名心理学专家,著有《家庭幸福隐形法则》一书)

嘉宾民警:A警官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我是编辑张安妮。

本期做客心理场的依然是我们的老朋友林松老师,欢迎您。

林松:你好安妮,很高兴又来到心理场。

主持人:我们本期的话题是“两个自己”。

两个自己,相信很多人都会对此有共鸣。事实上,我们经常会面临一种尴尬:明明不太想做这件事,但如果真的不做,内心似乎又会冒出一个强烈的反对声,非常矛盾,左右为难。有人用一句玩笑话形容这种感受就是:都快人格分裂了!

林松:确实如此。每个人的内心不止有两个自己,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内在的“人格角色”,当这几个角色和谐时,这个人呈现的状态就是和谐的、稳定的;当这多个角色发生冲突时,这个人看起来就会比较焦虑、紧张。

主持人:今天来到心理场的A警官似乎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过度的责任心也会给人带去挫败感,“高要求者”更需要关怀

A警官:主持人好,林松老师好。

我是一名从事宣传工作的民警,在宣传工作的岗位上已经干了近十年。

最近,我发现这份工作越来越难干了,特别是新媒体迅速发展,对宣传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宣传,已不仅仅是单纯地写写稿、拍拍照,还要有创新、有新意,要求相关民警要关注、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媒体宣传技巧,熟练掌握并运用多种视频和图片制作编辑技术。事实上,做好这些工作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而且,基层宣传警力少,工作压力非常大!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安宣传需要慎之又慎,发出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要经过仔细审核。这种感觉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如履薄冰。

常常都深更半夜了,已经下班了,我还在不停地刷屏,时刻警惕网络炒作,以致身心疲倦、焦虑,无法安睡。

主持人:不仅是宣传岗位,在新媒体爆炸式发展的今天,“停不下”似乎已成为很多人的同感。请您大概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情况。

A警官:我是“70后”,独生女,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现在父母都已经退休,我的爱人是公务员,儿子上小学。

在我所生活的这座三线城市,像我这样的家庭情况可以说是十分安逸了。一直以来,我的生活也很顺利,虽然平平淡淡,一路走过来按部就班,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但在这份平静中我感觉挺幸福的。虽然爱人和我的工作都很忙,回到家还要辅导孩子学习、收拾家务,身体上是累的,但内心很充实。

我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公安局、家,两点一线。换下警服,我就不愿再迈出家门。“人与人最好不要比来比去的,比着比着就会心理失衡。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信奉的格言。

不过,也别觉得有着“宅女”一面的我就随遇而安、“不思进取”,就像绝大多数女警察一样,我的个性也还是蛮要强的。因为不愿意被别人看扁,所以,我很求上进!不仅如此,我对儿子的要求也很高,见不得他在学习上有一点儿懈怠。

也正因如此,虽然作为一个普通民警,我负责了全局的宣传工作,很累、很倦,但另一方面又不甘示弱,总觉得做事就要做好。

现在,我深深觉得自己的精力严重不足,经常焦虑,还常常跟儿子发脾气。我该怎么办?

主持人:请林老师为A警官的状态作详细的分析。

林松:通过A警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她之前的工作与生活是平衡的、可驾驭的、幸福的,但是,随着近些年大环境的变化和新媒体工作的挑战,使她进入高压状态。长期持续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紧张,以及要强的性格让她身心疲惫。此时,合理地调适自己的工作强度,用恰当的方法调整心态,舒缓消极情绪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A警官可以尝试了解自己的内在其实是有两个相互矛盾又互相影响的自己:这两个自己一个向往平和淡然的生活,不喜欢压力与竞争,喜欢安静独处,我们可以描述这样的她是“与世无争者”;另一个自己则非常要强,做事追求完美,要求事业成功、无瑕疵,难以接受失败的自己,我们可以称这样的她为“高要求者”,加之现阶段对职业需求的提高,时常需要处理危机事件,这个“高要求者”又得常常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虽然不是冲在一线直面犯罪的刑警,但A警官却感到所面临的压力与之不相上下。

从A警官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自己的休息时间有时经常被挤占——实际上,在内心的剧本里“高要求者”会挤压那个追求淡然生活的“与世无争者”的存在空间,“与世无争者”也会习惯性地臣服和妥协于“高要求者”,这会使A警官真正的需求埋藏在潜意识里,同时制造了忧郁、沮丧、挫折的情绪。她说自己下班后还要不断刷屏,“总觉得做事就要做好”“绝对不能出错”,且在处理工作期间“无法安睡”——这其实都是“高要求者”的焦虑状态。显然,在A警官的世界,内在角色已经失衡了。高压期“高要求者”会责怪“与世无争者”,甚至还会给“与世无争者”贴上“懈怠”“懒惰”的标签。

很多行业的岗位是需要具有“高要求者”这样人格角色的人才的,他们往往能够成为行业和部门的骨干。但是,过度的责任心也会给人带去挫败感,“高要求者”更需要关怀,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且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导致这个人内在的和谐剧本角色失衡,继而出现疲劳过度或亚健康,甚至产生焦虑症和强迫症等身心疾病。

在家庭能量理论中,内在的角色剧本模式会外化到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中演绎。比如说,A警官说对自己的高要求也延续到了孩子身上,“见不得他在学习上有一点儿懈怠”,会对孩子发脾气。但因为对孩子的爱,作为妈妈的A警官发了脾气后又会因此自责,这种自责的感受和思维如果在特定的情境中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第三个内在角色:“守护者”或“改变者”。

长期高压、过劳,会令人产生焦虑、忧郁、暴躁等情绪,这时,“与世无争者”的存在需要和呼唤会越来越强烈:“你真的需要休息了!”

因此,面对内在的“高要求者”,我们要允许自己出错,更重要的是允许自己休息。

对于A警官来说,要看到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从事相关工作的民警要首先有一种接纳的态度,在事件发生后澄清事实、进行应急工作,安抚民众,放下完美主义者的担心,要在思想上把它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事实上,不仅是公安机关,如今的各个行业都会面临突发事件的发生,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其最终的处理结果,也不是一个民警所能控制的。

犒赏那个高要求的自己,满足那个追求平淡生活的自己

林松:请问A警官,您的压力持续多久了?

A警官:大约两年多了,也正是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这两年。

林松:可以说,A警官现在基本上还处在新角色的适应期。与过去相比,她现在的角色已经升级了,就像电脑系统升级一样。她个人也需要一些相应的业务和技术培训。

通过A警官的描述,现在可以明确她有两个导致情绪焦虑的压力点:一是她的心理冲突比较大,即一个“高要求者”和一个“与世无争者”;二是她尚处在新媒体工作者的适应期。

现在,A警官需要转变工作心态,平常心看待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对她个人而言,因为还处在新角色的适应期,还没有对这个岗位完全驾轻就熟,因此还需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

A警官:我觉得两年已经时间不短了,难道我还处在适应期吗?

林松:每个人对新角色的适应期是不一样的。如果在这期间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定的目标过大,那适应期势必会变得更长。A警官需要给自己定一个适当的目标,这对她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鼓励。

主持人:根据A警官心理冲突大和“角色升级适应期”这两个压力点,请林老师给出具体的缓解压力的调节建议。

林松:A警官是一个向往简单生活的人,她的生活一帆风顺,之前的工作也很平稳,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近期舆情事件的频发,让她在工作上不能像以前那样从容,而且那个追求平淡生活的自己还时常会受到挤压和侵占——事实上,就是那个追求平淡生活的自己被忽视了,现在急需A警官的关怀和照顾。换句话说,A警官现在需要独处和享受的空间。

插图/M.M.L

A警官还可以在认知行为上做一个调整,就是要接纳自己外在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具体工作内容的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之前的工作就好比是开手动挡的车,路况也相对简单,全程高速一马平川。现在呢,车要升级为自动挡,她不仅要改变驾驶习惯,熟悉新款车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要去适应越来越复杂的路况——现在已经不是高速公路了,而是变成了道路曲折、车行繁密的普通路段。“高要求者”可能会对驾驶的速度和平稳性有一个比较高的评估标准,甚至都不允许车里的水杯洒出一滴水来。这时如果从路边冷不丁冒出来一个人或一只小动物,就必须启动紧急刹车,哪怕杯子里的水都洒出来了。当然,对于A警官来说,内在那个“与世无争者”的自己其实已经很疲惫、很不满了,她压根不想疲劳驾驶,她需要的是从车里出来,找一个地方悠闲地坐着看风景,或者散散步。

因此,对于A警官来说,不仅是要学会放松和休息,更要改变对应急源的态度,也就是调整自己的工作期待和节奏。突发事件发生了,要以平常心去看待它,把它看做是日常工作中的一项,而不是严重的危机事件。这两点做到了,会对她缓解焦虑感、降低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建议A警官学习一些新媒体的应用技术和知识,以帮助自己尽快度过适应期。另外,A警官也要学会自我肯定,面对内心的冲突和过高要求时,要学会肯定并鼓励自己,犒赏那个高要求的自己,满足那个追求平淡生活的自己。

A警官:犒赏自己,满足那个追求平静的自己。林老师说得太好了,我都被感动了。谢谢您!

林松:不客气。

每个人在小时候还无意识的状态时,所见的就是自己

主持人:A警官的困惑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她的两个自己。请问林老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两个甚至三四个自己吗?我可以理解为这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同的一面吗?

林松:是的。我们本期谈“两个自己”,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角度有很多:新的自己、旧的自己;理性的自己、感性的自己;未知的自己(潜意识的自己)和已知的自己(意识的自己);就像冰山一角,露出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未知的是被隐藏在海面下的……

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我”也有不同的剖析。最经典的是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论中提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属于在潜意识形态下的原始冲动,代表本能的自己,是人最为原始的、要满足冲动和欲望的,包括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人”。这个“本我”是精神结构的基础,是发展“自我”和“超我”的基础,属于潜意识。

“自我”是人的有意识部分,弗洛伊德的解释是“人格的执行者”,其实就是你自己感受到的“我是谁”,也是你在各种关系中所呈现的样子,他处理大部分的现实问题。

“超我”是相对完美的,“超我”发展出了善与恶、道德、良知,是我们自己期待中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主持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的人的气质类型划分,和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等九型人格的划分,是不是也从不同角度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自己?

林松:你所说的在心理学中都属于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四个气质类型是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分类,九型人格也是源于古希腊的一种人格划分方法。这些都是从外在按照人的一些特性划分的。比如,电影《头脑特工队》中的五个情绪小人:乐乐、怕怕、怒怒、厌厌、忧忧,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五个自己:快乐的自己、害怕的自己、愤怒的自己、厌烦的自己和忧伤的自己。

主持人: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正如您对A警官所说的“每个人对新角色的适应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性,冰山下未知的那部分,我们更想看到那部分的自己。事实上,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恰恰出自那里。

林松:是这样。当我们认识到不同的自己、未知的自己时,我们会对生命和人生有新的启发和觉醒,进而达到自我实现与发展。

如果要更深入地探究自己,就需要了解内在不同的“我”的维度,以及不同维度的“我”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能量理论角度看自己,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超我”,以及“小我”“大我”“真我”,每一个人也都是个体化的,每个人在其生命中所呈现出的“我”的角色也是丰富多彩的,就如同钻石的切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角色,有不同的潜伏角色,这些角色来自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来自家族社会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持久的某种思想、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躯体反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被角色化后,就形成了我们的某一个自己。比如,在某一个梦境中出现的几个人,可能就是你的不同的自己,这是在某一个阶段中你自己吸收进来的剧本角色,而他们之间产生的动力与剧情都影响到了现在的你和你的生活。

简单来说,我们潜意识中的剧本剧情和剧本中的角色,会影响我们的人生,使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交互影响。我们平时体验的是主体人格角色和主体人格为主的剧情生活,但在特定场景下,其他角色也会出来。

主持人: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一步地了解这些角色?

林松:我们可以通过释梦、专业指导下的催眠和家庭能量信息分析,来了解不同的自己;可以通过你身边的家庭关系、生命中出现的人,去分析内在的角色。从家庭能量理论角度看自己,会多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我们个人的现实生活、生活中的情境与人的关系、经验来看自己内在的角色,这个时候别人也是我们自己内在剧本的一个外化,而这一部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主持人:“别人也是我们自己内在剧本的一个外化”,您能进一步地解释一下吗?或者举一个例子。

林松: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狼孩。从他生下来就跟狼待在一起,“狼”就是他的人格角色。20世纪曾有心理学、社会学家对狼孩进行研究时,试图改变狼孩,把他带入人类社会,但是失败了,狼孩甚至因为不适应人类社会而早亡。

具体来讲就是,每个人在小时候还无意识的状态时,所见的就是自己。比如,如果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与家人大吼大叫,家人也用语言暴力去回应她,全家就此吵得不可开交,那么这些暴躁的、愤怒的人格角色就会被无意识的孩子所纳入。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是相对平和的,他所纳入的也都会是和谐的信息。

主持人:感谢林老师细致的分析与讲解。本期心理场又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下一期,不见不散。

猜你喜欢
适应期警官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猫警官抓小偷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兔子警官抓小偷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布克警官的一天
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