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2016-12-07 19:49于丽金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电影

于丽金

[摘要]多重人格电影实质上是对社会/人性之复杂状况的一种揭示,它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诸多矛盾时的焦虑与迷惘、挣扎与不安、反抗与妥协。此类电影将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元素,通过设置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叙事结构的有机延展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与人物自身的多重人格特质相互照应,进一步呈现多重人格的内在成因和外在表现,借此让主人公的不同人格面相在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得到凸显。

[关键词]多重人格;电影;叙事策略

学术界一般认为,“多重人格”主要指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完整的自我而存在。多重人格也被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由此推论,所谓“多重人格电影”就是侧重表现主人公在不同境遇下的矛盾心理与行为的一类影片。这类作品往往将人性的复杂、命运的乖戾、生活的诡谲浓缩于主人公的经历当中,再通过对其“多重人格”的交互呈现来折射某个时代场域的矛盾症候,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味。由于多重人格者的心理/行为往往异于常人(缺乏/违背一般生活逻辑),所以编导者在架构或编织这样的银幕叙事时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确立人物与揭示人物

多重人格者的每种人格都具有个性化的记忆、行为和偏好,并且在某个时间段内往往只显现其中一种人格;有时不同人格间也会产生冲突,彼此处于对立状态,即便是在经历同一事件,Ta们各自也会有迥异的走向。显然,就电影创作而言,“多重人格”极具表现潜力。因此,当主人公被预设为多重人格后,如何描绘人物的外在行为轨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状况,就成了银幕叙事的重中之重。

(一)确立人物

确立人物是剧作的关键或前提。对于多重人格电影的剧作而言,要让主人公的形象得到确立,就必须向观众呈示主人公“多重人格”的成因。常用的办法之一,就是在影片中设置一个“缺席的在场者”——他/她正是造成主人公特殊人格的根源,并且在影片中常以主人公的“幻觉”形式出现。例如,在《双重情感》(2000年,亚兰·贝利内执导)中,造成主人公多重人格的原因在于童年时期母亲的意外死亡。尽管这位“母亲”若隐若现、神秘诡异,却起到了推进影片叙事、暗示多重人格成因的重要作用。类似的设置也出现在《捉迷藏》(2005年,约翰·波尔森执导)在浴室意外身亡的妻子/母亲;《不要回头》(2009年,玛丽娜·德·范执导)中因车祸死亡的挚友;《一个头两个大》

(2000年,鲍比·法拉利、彼得·法拉利执导)中与黑人侏儒私奔的妻子……

“幻觉”模式的采用,可以给银幕叙事带来很多便利。一方面因其所占篇幅很少,基本上不会影响作品的叙事节奏。另一方面,这种点到即止的方式既暗示了多重人格的成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和读解的空间。

此外,根据医学研究,现实生活中女性多重人格患者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因为她们在童年阶段更易受到伤害和刺激。在《蔷花红莲》(2002年,金知云执导)、《绿茶》(2003年,张元执导)、《双面女友》(2007年,李锡勋执导)、《不要回头》《双重情感》等作品中,编导者均将主角直接设定为“有创伤”的女性,进而将叙事重点放在对“创伤”的整合治疗上,这些方法也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研讨。

在电影创作中,主人公的多重人格一旦得到确立,就会给银幕叙事埋下充满戏剧性的伏笔,让人物的命运走向具备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借此,编导也就赢得了无限的发挥空间。

(二)揭示人物

如果说“确立人物”重在对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成因进行确认,那么“揭示人物”就要通过呈现主人公的言行、社交或经历,来逐一凸显其多重人格的各个面相。

1.在争取他们的戏剧性需求过程中所经历的冲突。在多重人格电影中,人物的戏剧性大都源于其对自身多重人格障碍的恐惧一认知一整合的过程。例如《双重情感》中的主人公“玛丽和玛狄”,一个是法国宁静的曼克顿小镇的作家,一个是美国繁华大都市纽约的会计师。“她”在现实与梦境的交替中纠结缠绕,无法对自己的双重身份进行整合。故事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戏剧性冲突建构于主角对自我身份困境的追问。

再如《双面女友》中,为了遗忘被抛弃的痛苦记忆,智慧/成熟的女主角悠莉分裂出了可爱/单纯的小女孩人格“安妮”,而为了保护安妮,又衍生出了强悍/野蛮的假小子人格“夏妮”。截然不同的两重人格如何在同一个躯体中被统一整合并保存下最美好的记忆?这正是本片主人公在争取其戏剧性需求过程中最大的矛盾冲突。

因为有了这样“特殊”的人物设置,便会衍生出有别于常人的故事。多重人格的戏剧性在银幕得以放大和彰显。

2.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问的相互作用。通常多重人格电影中的人物相互作用比较简单,便于使剧情更加集中关注在人物自身的多重人格特质上。

因而常会设置一类辅助性人物,他们虽不直接参与多重人格所导致的冲突事件之中,但却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撑。如《不要回头》中的丈夫,《双面女友》中的男友,《一个头两个大》中的纽约女孩等。这类人物的性格设置都比较单一和固定,属于“类型人物”,也叫“扁平人物”。他们通常作为多重人格角色的陪伴者或者见证者,带领观众随之一起进入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也时常会设定心理医生之类的“脸谱角色”,以便于理清剧情、解释相关的医学术语,使观众尽快进入情境之中。

3.他们内在的相互作用。这是多重人格电影最着力表现之处。每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角色,实际上都至少代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其多重人格实际上就是多个人,只是共同存在于同一个躯体之内,交替出现控制躯体。可以说,多重人格是一个人在跟自己作战,是“灵魂内的自我争斗”。分裂出的人格之间有时知道彼此的存在,相互合作或者自相残杀;有时人格之间毫无觉察,彼此陌生。

最典型的如《致命ID》(2003年,詹姆斯·曼高德执导)中,表面上看旅馆现场有十个人参与主要事件,实际上只有一个人,其他人物都是主要角色的多重人格分身。每一个独立的人格均可以作为另一个独立的角色,但是又绝不完全脱离主体人格,这也正是多重人格电影的特殊魅力。于是,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简单又复杂,游走于表面上的“他和其他人”和实际上的“他和他自己”之间。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折射,每一个创造出来的人物都代表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多重人格电影中的人物始终不渝地在寻求自我价值的统一,以期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二、营造冲突与结构延展

当观众在观影时,“自愿终止怀疑”便构成了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约定。编导最重要的剧作任务之一便是使用多种叙事技巧,确保观众对故事产生信赖感。多重人格的抽象与复杂性更要求创作者从矛盾冲突的制造与叙事结构的延展等方面去强化这种契约。

(一)刻意营造的矛盾冲突

由于多重人格开始时常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仅在应激性事件或接受特殊治疗时才发生交替转换,在剧中刻意安排强烈的矛盾冲突便成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

在《不要回头》中,由于童年时期的车祸,导致主人公受到巨大的创伤,一直以死去挚友的人格生活,直到自己的意识苏醒并逐渐占据自己的身体,给自己以及家人带来种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周遭亲人们的面孔也随着主人公惊心动魄的自我揭秘过程而不断变化,“相由心生”竟被创作者如此机智地表现出来。同一副皮囊上,两个完全不同的“我”交替出现,不正是我们对于“我是谁”“我和他者的区别在何处”这样终极追问直观的表现吗?

《致命ID》中童年时期母亲的虐待导致残忍人格的杀戮;《捉迷藏》中为对抗母亲意外身亡的恐惧而衍生的危机;《蔷花红莲》中母亲/妹妹惨死的事实诱发的家庭悲剧……这些情节事件的刻意安排,将矛盾冲突直指灵魂深处。残酷的现实、无法承受的痛苦迫使被压抑的人格与主体人格不断产生激烈的对抗,这些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威胁远远大于外部世界带来的冲击,使故事始终保持紧张窒息的内在张力。

多重人格电影中对人物自身矛盾冲突的展开、衍化、加强,属于特定的“灵魂内作战”,迫使观众调动其感官知觉进入超越真实的内心世界。

(二)叙事结构的有机延展

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物不管哪种人格占优势时,都是完整、独立且可正常控制自己行为的“人”。转换前后的人格互不重叠,完全是另一个人的思维、记忆和情感。这种人物设置上的独特性,为影片的叙事结构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性和更广泛的可能性。

在《东京少年》

(2008年,平野俊一执导)中借助一个人的双重人格(一男一女)相互爱恋的独特设计,由日本清新派演员堀北真希一人分饰男女两角,将“我像爱我一样爱你”的爱情表现到极致。在看似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中因将一个人内心的挣扎和困惑直接表现成男版世界与女版世界交叉进行,新鲜而又充满着细腻的深情。

在《致命ID》中,整个故事疑云丛生,但是叙事结构清晰且巧妙。

1.0-004"09,录音带对话,Dr.Malliek接电话出门参加被告RIVERS的庭审。

2.004"10-031"44,故事在旅馆推进,10个人物陆续出场。10号过气女明星率先意外死去。

3.031"45-033"05,午夜庭审开始,控辩双方对是否有必要再次庭审被告的精神问题而争吵。

4.033"06-054",旅馆中,9号新婚夫妻之夫、8号犯人、7号小孩的父亲相继离奇死去。

5.054"-055"30,庭审现场,辩护方提出被告的日记来证明被告的多重人格。在此,医生详细解释了多重人格障碍的成因和表象,对本片的叙事进行必要的补充。此时,被告也首次亮相。

6.055"30-109"39,旅馆中,6号小孩的母亲、5号新婚夫妻之妻死去。

7.109"40时,2号司机的脑海中忽然响起了那首Rivers自己编的诗,两条线索(1、3、5为庭审线索,2、4、6为旅馆线索)巧妙又合理地结合起来。Dr.Mallick通过对2号司机的现场治疗,迫使法官乃至观众对故事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此产生信赖感。

8.114"40之后,4号小混混、3号假警察、1号妓女、2号司机陷入更深的危机。直到0号小男孩作为原罪人格在影片结尾出场,谜团终被揭开。

原来旅馆中的10个人都是Rivers脑海中分裂出的人格,10个角色之间的生死较量其实是10个人格互相争夺身体控制权的具象化展现。故事主体的旅馆杀人事件实际上是庭审现场Dr.Mallick对被告进行药物整合治疗的过程,医生通过不断整合其他人格并试图找出其中的恶人格,尝试解除Rivers被判死刑的危机。看似普通的双线叙事结构结合了多重人格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特质,拓展了叙事空间,呈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广袤。

三、结语

自然生命的衰老/死亡、生存/发展的压力、社会规范的压抑机制等构成了人类对自我认知产生困惑的现实根源。激烈冲突的环境孕育出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物,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迷茫/挣扎、拒绝/反抗,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复杂矛盾最深层的焦虑和抗拒。除叙事策略外,我们还应从更多角度去开展对“多重人格电影”的研讨与创作。唯其如此,才能让电影充分发挥其反映社会、臧否时代之功能。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电影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