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2016-12-07 01:50付艺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24期
关键词:制度改革供给侧改革服务业

付艺伟

[提要] 供给侧改革作为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的重头戏,在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的推动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经济领域的“阵痛”,甚至不排除可能出现倒退,而作为广角度、宽领域、实体化的服务业,一旦在供给端科学发力,不仅能满足各行各业内生性改革的需要,还能促进经济运行获得健康的源动力。总之,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浪费在僵尸企业、过剩产能中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通过改革的行动,将有限的资源逐步转移到目前还处于短缺状态的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上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制度改革;服务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服务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改革新动力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李克强在2016年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服务业”的使用频率总计达到14次。“服务业”这个词汇使用频率高,虽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说别的事情不重要,但是我们可以推论它在今后的经济工作安排中,以及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已经发挥和将要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百多年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对“供给侧”的研究和应用跌宕起伏,但绝不是昙花一现。“供给侧”经济学派的开端,经济学人普遍认为是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和发展,但“后来居上”的凯恩斯主义对其进行了几近全盘否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又重新兴起,构成经济学史上的“供给侧”第一次复辟,不过后来又继续埋没在了“凯恩斯主义复辟”的浪潮中;一直到2008年美国由“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供给侧”学派又重新以“供给管理”这一带有继续“螺旋式上升”新特点的形式重新回归经济学人视野。

(一)产品供需错配。“供需错配”是中国经济遭遇的新一轮挑战,对于中国供给学派的经济专家来说,“供需错配”和“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我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需求不足,而是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错位和不匹配。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旧的生产能力、供给结构却未能及时调整转型。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不仅是“新常态”而且已经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即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全球。目前服务业产值占比已经超过了50%。在这个形势下,我国有我们的特殊情况: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底子薄起步晚,仍处在工业化时期,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进程首当其冲。总体来看,国内产业演变特征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等一般规律,目前维持的“二三一”格局相对稳定,但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无从发力。

尽管工业为我国GDP贡献巨大,但仍存在“供给老化”,亟待加强产业扶持力度,弥补企业创新短板,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一个新产业,都会从萌芽进入成熟和老化阶段。然而究其根本,影响供需协同机制的不是供给老化的出现,而是供给创新不足明显导致老化的供给无法更替换代。当下,我国服务业的结构层次依然徘徊于底层,服务业就业比重长期落后的格局尚未得到显著改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19世纪初,萨伊在著作《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中论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并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但是“萨伊定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它能给出正确的信号,产品有所归属,让生产者的供给恰好能够有对应的消费者需求。笔者认为,有效的市场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生产要素能够自由交易,不被人为操控;第二,企业能够自由进入任何产业,不存在垄断经济;第三,价格由市场决定,而非政府干预定价。生产要素只有在自由市场上交易,才能实现迅速地自动优化再配置,从生产率低下的地方流向较高的地方;企业只有在不存在壁垒的情况下,才能迅速纠正产业结构的扭曲,并发挥较快的弥补暂时短缺的作用;价格只有遵循价值规律,才能给出正确信号,指引生产资源的流向。

中国制度环境的现状,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条件。首先,有一大部分稀缺资源被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占有,但国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即使大量亏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会退出。所以,在国企内部的大量资源是无法再配置的。

从中长期和长远效益来看,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供给侧和需求侧是匹配的,过去的三十年,我们主要通过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来推动经济增长,总认为是国内生产不足。具体地讲,投资拉动、消费打底、出口调节。投资主导的需求结构,需要投资品为主导的供给侧结构,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投资主导的经济结构,也必然导致供给侧结构发生变革。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实际上“供给侧”可分为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和制度层面三个层面的供给,蕴含对应着“转型、创新、改革”。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题。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要转型升级:第一,加快创新的步伐。创新才能带来新动力,才能够支持我们不断走向产业链的高端,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第二,必须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发展服务业;第三,我们的人才要更新。

过去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是由于传统制造部门的要素生产率相对快速增长,极易导致发展较缓的服务部门出现相对成本提高,因此服务业容易得“成本病”。但实际上,服务业较之传统制造业具有更高的要素利用率和生产率,经济效益显著。新时期,我们常说工业产品“功能升级”,就是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不再满足于底部微薄的利润。即要大力发展如品牌、研发、设计、营销、网络、金融、物流等非实体性的服务经济活动,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同时要立足原创,改进服务供给。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是服务业转型发展、服务性企业的核心事务。随着人们的观念从集体主义越发向自我主义的转变,由此促发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强烈化,顾客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服务体验和追求正面的情感和记忆,同时还要寻求差异化的服务品牌体验。因此,进行服务的原创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服务原创有助于改进顾客的消费体验,必将会形成行业性服务供给的变革,进而带来整体绩效提升。

(二)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现代市场体系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基础上。生产要素已成为现今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企业家智慧四种要素。自然资源和资本是目前国内要素分配不均衡主要集中的两大方面。

同时,生产要素领域大幅推进市场化改革,将有利于减少政府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的不当干预。改革必须推行资源配置遵循市场规律,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另一个好处就是生产要素领域的充分竞争,从经济宏观上将会降低要素成本价格,也能提高国内要素有效供给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各企业和各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旦生产要素改革的“红利”被释放出来,服务业便会迎来改革的春天,高速增长,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从现代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作用看,创新要素密集度高是它最大的一个特征。现代服务业被比作是“聪明的脑袋”和“起飞的翅膀”,对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具有“发动机”功能。现代服务业密集的隐含着巨大的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入,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因而其产出也是别具一格,差异化极强的无形产品,这直接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现代服务业把有着“加速器”之称的日益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引入服务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这也是这些资本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的重要捷径。以服务形式的投入在生产总投入中的高占比,反映了一个产业结构的软化程度,以及生产要素利用率升级和竞争力水平的上升。

(三)政府应建设法治环境,而非直接干预市场。部分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和个人政绩需要,不分对象盲目主动为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也不顾产业调控政策和地方实际。政府鲁莽的行为只使资源错配的形势更加严峻,最终造成落后产能迁移到有优惠政策的地方,自食其果,增加了现在淘汰“僵尸企业”的难度。

加强供给侧改革力度,就要加快打破传统,破除障碍,构建现代市场监管体系,强调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挤出过剩产能,鼓励企业把生产要素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从产品相对过剩的部门转移到相对稀缺的部门。加快改革培育各种创新主体,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并支持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等。

(四)把握机遇,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我国将在 “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包括工业化进程的所有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居民消费需求,都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2013年中国与其他64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量只占其贸易总量的11.5%,占中国贸易总量的25%。这意味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巨大的增长余地。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服务行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将是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积极推进TPP和TTIP,美国正在组织创建超越WTO规范的全面性经贸自由化网络,极力煽动西方国家推动双向互惠的高规格贸易、投资条件的形成,构筑有利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贸易新秩序。但是,作为中国来说,应该密切关注TPP和TTIP的发展势头,及时调整方针政策并做出反应。积极应对,择机加入TPP和TTIP谈判并积极与APEC成员开展TPP和TTIP框架外的经济合作。更重要的是,应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改善市场环境,尽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同时,也应该探索TPP和TTIP以外的各种可能的有利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十三五”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业的改革将加速这一趋势的形成和早日到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我国经济演进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从“三期叠加”到“经济新常态”,再到“供给侧改革”,层层递进,不断探索、不断深化,呈现出一条清晰的逻辑脉络。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供给侧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N].商务印书馆,1999.

[2]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3]苏剑.从高端服务业升级看供给侧改革[J].中国金融,2016.1.

[4]田如柱,金辉.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型[J].党政视野,2016.3.

[5]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5.

[6]边发吉.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始于服务结构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4.51.

猜你喜欢
制度改革供给侧改革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对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几个难点问题的思考
社保制度改革之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