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佛地

2016-12-07 09:00才让当智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像藏区

才让当智

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佛法传统中最早出现的佛像有两幅:即频婆娑罗王临摹水中释迦牟尼映像而绘制出的闻名于世的“世尊水岸像”;为了满足斯里兰卡公主摩德赤祥的信仰而赠送的释迦牟尼立像,是为闻名于世的“世尊光辉像”。正如《知识总汇》中“峩札雅纳寄送摩德赤祥,绘制世尊水岸光辉画像,称为佛法传统最早画像”的记载,从此以后,印度各地在绘制世尊画像的同时,还熔炼各种珍宝为材料铸造佛像,以木材和矿石为原料雕塑大小各异的各种佛像。迦尸城国王曾制作一尊作为自己依持的旃檀佛像,后受邀请驻跸汉地,成为汉地历代帝王在皇宫中供奉的主尊佛。

在印度中部马嘎达国王桑杰晓执政时,该地区有一位名叫悟玛萨热的精通绘画和雕塑的大师,他绘制的画像和雕像具有十分美妙的印度中部风格而称为“中部工艺”。在印度西部国王昂慈坚执政期间,该地区一位名称司嘎达日的大师具有出类拔萃的绘画和雕塑手艺,经他设计绘画和雕塑的佛像具有印度西部特征而称为“西部工艺”。

如是,所有兴盛于尼泊尔、藏区、汉地等地区的绘画和塑像,都源于古代印度。但兴盛于任何地区的佛像形式都显现出各地区各自民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地形地貌特点的风格特征。通过欣赏藏区、汉地、尼泊尔等地区的佛像风格就能印证这个观点。在藏区绘制的释迦牟尼世尊佛像,都有肉髻上标示顶珠的画法,这是一种藏族独特的佛像风格。

在悉补野第28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时代,有“《诸佛菩萨印信经》、一尊一肘高金塔、《宝箧经》、《六字箴言心要》、雕刻珍宝碗、么札手印……都从天空降落在雍布拉康宫殿顶上”的明确记载。当时,由于不知其意深感神奇,就将圣物安置于宫殿宝库内供奉起来,并将其命名为“绝密圣物。”现在通常以此来作为佛法传入藏地的开始,佛造像及经书、法器等,也是从那时开始传入的。

在赞普囊日松赞时代,从汉地引进了医药学和天文历算学,建筑称为“万砌十万伞”的城堡,据说宫殿内饰画纹、壁画等都由藏族本土画师绘制。此后,赞普疆域不断扩大,统治前后藏大部分领土,赞普的驻跸地也由山南雅砻河谷迁往了雅鲁藏布江北部,建成了墨竹宫殿强巴敏久林宫,宫殿内也有藏族艺术家亲自绘制的柱梁纹饰和各种壁画。松赞干布从尼泊尔和汉地分别迎娶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两位王妃后,两尊释迦牟尼等身像也随之迎请到拉萨,这就是现在安住于大昭寺和小昭寺两处的两尊等身佛像,由于由释迦牟尼亲自加持,被认为具有与释迦牟尼佛亲身相同的功德。

后来,松赞干布根据统一藏区和执掌朝政的需要,在玛波日山上召集尼泊尔和藏区的石匠、木匠、铁匠、铜匠、画师、泥塑师等能工巧匠和民众,修建了高耸而庄严雄伟的布达拉宫,选址建造十二座镇魔寺。在迎娶赤尊公主后,松赞干布让尼泊尔造像师在格日山崖壁上雕刻六字箴言、观自在菩萨、度母、马头明王各种佛像和昌珠扎西强年寺主尊毗卢遮那及其从属三尊佛像、查拉鲁普神岩释迦牟尼佛像等,在拉萨大昭寺内供奉由名叫绰悟的尼泊尔造像大师雕塑的五尊自然天成大慈大悲观自在菩萨本尊像。此外,尼泊尔画师还绘制了拉萨大昭寺墙壁上的各种壁画。从此以后,藏族诸位画师在尼泊尔绘画大师座前学习、实践绘画和雕塑。

因为诸位汉地工匠建造了拉萨小昭寺,所以,最初小昭寺释迦牟尼佛等身像及其周围环绕的八位紧随弟子佛像等和各种壁画,都是由汉地诸位大师雕塑、绘制。但在时代变迁中,由于佛教的多次兴衰而导致的渐次维修,使汉地画师绘制的各种壁画都不见踪迹。现在小昭寺门、柱、梁、椽间空隙各部位刻画的各种木雕、塌鼻狮雕像、守门护法和大昭寺、小昭寺两处的壁画等,是藏区和尼泊尔美术师相互切磋技艺而雕刻绘制的。

都松芒波杰时代,西藏大力发展瓷器制造技术,在瓷器上面绘制出各种画纹:在优质瓷器上面绘制禽鸟口衔花草画纹,在中等瓷器上面绘制水与鱼的画纹,在一般瓷器上面绘制草山和鹿等画纹。其时,在生产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各种工艺技术也普遍得到提高。

在赤德祖赞美阿聪时代,赞普迎娶唐朝金城公主,其时,随同金城公主同时前来藏区的汉地石雕大师,在路途中于德玛石崖雕凿大般若经、普贤行愿品,在夏德朗纳崖壁雕刻八十肘长弥勒菩萨浮雕像,诸位技艺精湛的汉地石雕大师对藏族石雕佛像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此,藏族本地石雕匠人不断吸收尼泊尔技艺和汉地手艺两种风格特点,使藏族的石雕佛像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昭寺内保存的吐蕃时期木雕。(摄影/兰周才让)

到了赤松德赞时代,为了在藏区大力兴盛佛法事业,吐蕃从印度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大师,开始着手修建桑耶寺。由此,首先以泥土、石块为材料,垒砌高耸的佛塔;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以土为材料塑四大天王像;以木料为材质建造有石碑装饰的大门。在为桑耶寺举行堪舆地形及佛殿奠基仪式后,首先建造了观自在菩萨、度母、摩利支诸位菩萨殿,精心盖建殿顶。在准备塑造佛像时,依照赤松德赞指示,从聚会的全体民众中选择凸显藏族人特征的模特,以科达慈为模特主要雕塑观自在菩萨卡萨巴讷像、以玛萨果的粗短形象为模特雕塑马头明王像、以绝代美女娇惹萨腊乌曼的天女形象为模特在右侧雕塑度母像、以娇若讷蔷为模特在左侧雕塑摩利支像。塑造的诸佛菩萨像,除了在外部形象和神态特征上神似藏族外,雕塑度量方面都依照《舍利子请示经》及《广注》等经典。

桑耶寺整体雕塑圆满结束后,又建造了一座双层佛殿,殿内雕塑主尊无量光佛及从属五尊佛像。桑耶寺的建筑风格仿照印度阿丹达布日寺,上层宝顶按照印度模式木质修建,中层按照汉地模式砖瓦修建,底层根据藏区模式砌石修建,就此建筑风格而一致称为“桑耶三式永固自成寺”。桑耶寺的其他建筑,在《巴协》中有“总体上,十二洲建筑在中心部位各有一门,周围建筑各有两门,在右左两处别苑中的智慧文殊学院有以革质雕塑的主尊文殊菩萨像及其从属七尊佛像,守门两位阎罗王塑像,文殊菩萨净土佛像和大部分显宗佛像系统都面朝火轮阎罗王。在声明多所学院雕塑主尊释迦牟尼佛像及其从属七尊佛像,系统有各种珍宝,外形崇高威德塑像右侧面朝龙鳞佛。南方洲三角形中,在降魔持咒学院雕塑主尊释迦牟尼降魔佛像及其从属四尊佛像,中央为经藏十地,周围顶部有珍宝经藏,都面朝二十八位自在佛母塑像。在阿热巴罗学院根据前期造型,侧殿中雕塑一尊以檀香为主干、以安息香为肌体、以银质覆盖为皮肤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一尊佛母塑像、一座青金石雕塑佛塔、宝箧系统净土雕塑一千零二尊色氏天女像,周围十地经都面朝达玛热杂圣贤八部塑像……”等记载。

此外,印度、尼泊尔美术师与藏族石雕艺人,共同以石雕形式雕塑了桑耶寺侧殿边沿五座佛塔、桑耶寺主尊释迦牟尼佛像及其诸位从属佛像。精通铸造技艺的藏族造像师,还浇铸了遍净天响铜佛殿内由八位亲随弟子围绕的主尊无量光佛像。同时,藏族画师还依照当时尼泊尔的画法,在佛殿墙面绘制了“释迦牟尼佛十大作为”等各种壁画。

到了赤德松赞赛纳勒时期,他将吐蕃的历史大事及赞普的事迹等雕刻于石板上,以使后代能够见识,并恢复修缮祖辈、父辈时代修建的寺院佛殿。新建噶穹寺,让人熬煮皮革后用模具雕塑佛像,在佛像周围立起柱子盖上屋顶,最后在外围修筑砌墙。他还以藏文翻译佛法经典,厘定已经翻译的藏文佛经并确定目录。在岩山崖壁上雕刻佛像、雕刻文字等。公元806年,他令人在悟多山崖岩石上面雕刻大日如来佛像,此佛像不似当今美术风格的报身佛形象而具有法衣短袖、领口三角形、有锦缎纹饰、面部椭圆形轮廓、有头顶装饰等特点,由此分析,可能是以当时诸位君臣为模特雕塑的佛像。在悟多岩石上还刻有《普贤菩萨行愿经》。

赤祖德赞热巴巾时代,在奥绛地区修建九层高的增善寺时,召集藏区所有精通工艺的大师,邀请汉地、印度、尼泊尔多位工艺大师共同协商确定寺院建筑风格。《圣贤盛宴》中就有“底下三层以石块砌成,众位君臣居住于此,中间三层砖块砌成,诸位译师学者都居住于此,上面三层由木料精巧撑起,在此供奉诸佛菩萨像,所有供奉佛菩萨像都是模仿印度中部地区造像风格,以白响铜、紫响铜铸造后,只用赡部河黄金镀饰”的明确记载。

另外,“赞普(热巴巾)下旨晓谕全国民众修建千座寺院和千万座佛塔。”藏地在兴盛绘画和雕塑佛像传统以来,在学习传承美术的过程中,极大地发展了岩画、铸像、塑像、木雕等,藏族工艺师专心研究汉地、印度、尼泊尔各地的艺术风格,在汲取实践各地美术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绘画和雕塑——佛像的体相、语言、思想的神态区划和度量,汲取印度风格;佛像的造型艺术,汲取尼泊尔风格;佛像的背景布置等,汲取汉地风格。就此,不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和雕塑风格,而且还逐渐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各种绘画流派。

公元9世纪时,威宋被拥立为王后,由他提供材料,在乃东夏萨寺铸造两层楼高的大型大日如来佛铜像。在乃东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在协札山岩阴山上面,有铸造大日如来佛铜像的遗址和模具等遗迹。铸造两层楼高的大型佛像,就是现在也很困难,表明当时造像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公元10世纪时,君王贝科赞对祖先赞普松赞干布王陵等遗迹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修建曼隆寺等八座寺院。拉喇嘛益西沃在阿里亲自主持修建古格托林寺,迎请大译师仁钦桑布主持寺院,阿底峡尊者也曾莅临此寺院驻跸,在寺院佛殿中绘画和雕塑上师及诸佛菩萨像。

2016年8月26日~10月9日,我们在西藏自治区五市两地百余座重点文物收藏单位采访调查中,在昌珠寺、嘎采寺、枯廷寺、布久色吉拉康、强真寺、仲巴江寺等吐蕃时期十二镇魔寺的部分寺院及遗址内,发现了石质酥油灯、柱石和石刻、石雕佛像等。从阿里古格宫殿、东嘎洞窟、扎唐寺、夏鲁寺护法神殿等寺院壁画中欣赏到了吐蕃时期的佛像遗风。部分寺院绘画和雕塑的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三法王像,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亲手雕塑的诸佛菩萨像等,也都凸显出了吐蕃时期的佛像特征。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佛像藏区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刘红卫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