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2016-12-08 16:11陈楚钿�オ�
山东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碎片化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楚钿�オ�

摘要:

现代社会进入微时代后,信息存在、信息传递、受众阅读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主流价值观被消解,传统文化被挤压,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深化媒体改革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化传播。

关键词:微时代;碎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微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

(一) 碎片化的界定

“碎片化”一词是描写现代社会里常见的传播语境的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法,它的本意是指把整体的东西粉碎成各个零块儿,常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默契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之中。而“碎片化”理论从开始发展至今已经从社会学逐渐过渡到了传播学的领域,并且字新媒体研究过程中广为应用。其反映在中国当前的传播环境中就如同随着媒体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大众传播语境被打破形成了诸多分分众 甚至于小众的受众市场“碎片化”。

“碎片化”这个概念从最初起源的“用来体现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转型中人的阶级分层、社会关系与观念以及市场结构变化”转变到用来代指计算机磁盘管理中的文件碎片化(由于电脑频繁操作,将原本按照固定顺序存放的数据文件层层叠加,存放方式逐渐无序化并被分成大小不同的数据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增加的数据块分散在磁盘的剩余空间,形成的许多碎片化空间,而产生的磁盘碎片)。最后转变到现如今微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网络传播“碎片化”,其实是针对传统媒介的“主导化”而言的。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和纸媒都是以“布告式”的传播模式,主导权仅掌握在权威媒体机构手中,广大受众群仅仅是单一接受信息,被动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而如今的“碎片化”本质上就是个性化、多样化集中的表现。当受众不仅仅按照统一的模式去思考和生活,就带来了价值理念、消费理念和阅读理念的多样化,让曾经较为简单而统一的社会群体分化成了众多非完整的“碎片”。

(二) 信息碎片化的特征

“信息碎片化”不仅是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产物,也是数字媒介微时代的产物。若将以往传统媒介时代的整块信息传播算作是社会和媒介形式存在的必然选择,那“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讲是人类对资讯与信息需求转变的一大体现,也是人类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将自己融于社会变迁的一种证明。而现代社会的资讯与信息从完整想碎片化的转变也并非单一的内容零碎,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碎片化展示。其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信息呈现碎片化

信息所呈现的内容成为碎片化这一特征是说 信息的呈现由社会生活面貌所决定,本质上将就是由社会生活碎片化而导致的。呈现内容碎片化有2个较为显著的体现:内容简短而有力,涉猎范围十分全面。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传播都使得信息的内容更为注重内容所呈现的关键性、主体性而非全面性。例如现如今的网络新媒介微博,其传播的内容所呈现的最大限度不过140字,甚至通过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表情符号就能传递你索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这寥寥数字却没有系统性可言,它并不苛求文法、语言、语法以及涉猎内容,但对其受众而言只要意思传达到即可。受众与发布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任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说范围之广,内容之杂;信息的超文本链接这一体现,区别网络信息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最主要一点就是信息的超文本链接。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获取信息,而超文本就可以让受众在旧的知识体系崩塌后的重组信息之中寻找类似情节的信息加以连接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各个信息链接中反复徜徉、自由跳跃。超文本使信息传播不再单一,却也不再完整,并逐渐趋向非线性化的信息结构转化。

2.信息传递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应运而生的自然是更为新潮的信息传播模式,人们由过去单一的信息接受者过渡转化为现在的信息传播者,这虽然是人们获取信息开始向主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也使得信息传播更为零碎,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碎片化。这其中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来源的碎片化,在传统媒介时代,因为社会发展和技术手段水平有限,人们在信息的获取上十分被动,主要都是透过电视、广播以及权威纸媒的发布来获取资讯。信息来源十分狭窄。而现如今互联网信息迅猛发展,信息源也逐渐跟着拓宽,并开始由单一整体化开始向多样碎片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信息渠道碎片化,信息资讯得以传播,首先就必须有传播渠道,渠道支撑着信息的传播扩散。它也是传播者于受众者之间沟通的纽带。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再到电视、广播、纸媒等方式的问世,信息传播的渠道渐渐突破这原始的唯一特性,变得多而广。一直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通讯工具的发明更是打破了曾经信息传播渠道的线性模式。在互联网中,一条资讯可以通过转载、评论等各种功能已几十倍的速度向多维空间扩散。

3.受众阅读碎片化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加上手机、网络、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利用一切零碎时间阅读,即‘阅读时间碎

片化” 。[1]没错,在网络与电子科技迅猛发展并且广为普及的今天,人们随时随地获取资讯、传播信息已经不是难事。无论是茶余饭后亦或是人们在电梯、地铁公交的等待时间里,都能看到一个个“低头族”。这就是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媒体以及网络。在新媒介时代,阅读碎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日常生活的标志。受众们尤其是年轻人十分热衷于网页间的跳转与速读。这些图文并茂的超文本链接以压缩式的手法将信息全部挤进小小的界面之上。碎片化阅读是快餐式、跳跃性的“浅阅读”,弱化了人们对系统理论的接受度,并消解着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2]。

二、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挑战

(一) 信息碎片化消解了主流价值观

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下,信息碎片化使人们的辨别能力慢慢降低,主流价值观十分容易跟随网络舆论的导向而改变。伴随着社交媒体的逐渐扩大,人们的与社会交际的圈子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了网络之上,在这个环境当中人们往往通过所处的圈子来理解世界并相互传递和影响[3]。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所提倡的价值观就十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要求,应该是所有民众一同追求的价值观,应属当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范畴。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大众接触的媒体由传统大部分改为了新兴媒体,但由于新媒介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使得其媒介素养良莠不齐,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的引导监管。最终使主流价值观被海量的信息淹没,诸多热门的网络舆论都和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这种消极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信息碎片化挤压了传统文化

在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浓缩精华。而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需要有效的传播手段以外,还需要可以承载厚重文化的土壤。在信息碎片化盛行的当下,多元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模式在不断地挤压与侵占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比如“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指向主流文化相对的那些局部的、非主流的文化现象,是一个群体或者部落的文化 ,例如“粉丝文化、情色文化、审丑文化都可以归入亚文化范畴[4]。此种信息碎片化的流行挤压、侵占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使传统主流文化受到了挑战和威胁。

(三)信息碎片化冲击了核心价值观

由于微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异质性、隐匿性、无序性等特点,加上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较为突出和普遍。一部分受众群体就将一些大众的负面情绪加诸在了信息的传播之上。这也使信息碎片化的空间成为了负面现象的聚集地。信息碎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谣言、鼓动类话语、暴力等内容污染了社会风气,对神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积累的正面示范效果产生了冲击。

三、 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信息化时代下,人们逐渐习惯了通过简单的搜索、评论、转载等方式交流获取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淡忘了对传统书籍、纸媒等的系统化阅读,取而代之的是方便速食的超链接手段获取信息。在这种方式下,人们产生了惰性化的依赖思维模式,变得不去自我思考与分辨信息的内容。而大学生作为主要受众的年轻人群就需要提升自己个人的网络媒介素养。所谓网络媒介素养就是指用户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批判性地去解读网络信息,使自身得以和谐发展。比如现如今经常出现的热门话题:网络霸凌、网络暴力以及网络谣言事件。之所以网络暴力与谣言现象频频出现在我们身边并且影响人们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的网络媒介素质较低。人们很难去正确地利用网络,也做不到用批判性地方式解读网络信息,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制造、转载的成本又很低,人们往往不去了解信息背后的故事。所以才使得这些网络霸凌,网络谣言现象频频发生。

1.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网络媒介素养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的受众主体接触的最多最频繁的就是网络,同时也能见信息反馈地最多最迅速的群体。作为新媒介使用的中坚群体,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只有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品质,以此去适应信息革新所带来的冲击才是应对媒介发展、信息冗杂的现状最必要的根本措施。

首要要理性地面对网络信息的消费及判断,改变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思想。随着网络及电子科技发展地日新月异,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更是拥有较之其他年龄阶级群体更为健全和广大的媒介环境、媒介工具以及传播信息的技术。他们可以以各种目的,不论是为了交流沟通、消遣娱乐亦或是学习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平台、门户网站上接受、评论、转载大量的信息碎片,这些都是信息文化消费的一种方式。然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却慢慢依赖上了这种方式的信息消费。这既使大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碎片化,也造成了信息阅读有深入浅,面对每天获取的巨大信息量却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及有效的理解。从而使这些信息在受众的脑海里转瞬即逝,消失在下一条被阅读的信息之前。因此大学生不该沉迷于对电子科技设备的依赖,并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应该先学会理性地判断清醒地选择,保证准确而有效地获取信息。

其次,由于网络信息的流动性和数量都非常之大,大学生让那个在阅读信息时应学会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对信息的背景及内涵有所了解。在日常获取信息时要挑选真实可信的部分传播,逐渐积累对有误有害信息的认知辨别能力,增强对无意义信息及不健康信息的防御免疫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信息应用能力和选择辨别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再次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律意识,在新媒体的使用上避免由于其随意性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到谨言慎行。由于新媒体传播成本低、速度快、方便快捷的性能使得其在信息内容的把关环节十分薄弱。社会大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大学生作为有着一定文化素养以及电子设备具备齐全的条件喜爱更加愿意活跃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上,但由于大学生自制能力有限,也相对容易出现网络失范行为。因此在信息传播的过程里,关于大学生自我培养网络规范意识及价值观念对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十分重要。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应对负面诱惑的抵御能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学会辨明是非真假,谨防上当受骗。理性面对网络交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网络舆论压力等等。另一方面,大学生也需要规范自己对于信息获取与传播的行为,虽然媒介信息传播的公共便捷性赋予了社会大众随时随地发布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信息的频繁发布传播也势必造成一些人不对信息负责任的现象产生,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获取和发布信息时要严格遵守道德法规以及相关法律,坚决远离暴力信息、黄色信息以及诈骗信息等等。要严格约束自己在玩过公共空间中的言行,遵守网络礼仪,增强积极价值观以及道德理念等素养。

2.学校及教师的科学二次引导

首先是学校的科学引导。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已然成为了一项综合性的教育。除了学生自我提高媒介素养外,学校的科学引导也是至关重要。虽然信息碎片化时代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十分多元化,但作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成长历练自我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仍旧发挥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阵地的作用。在一些欧美国家,媒介教育就曾经被引入了教学系统大纲。虽然我国与欧美国家在国情、文化、体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网络媒介飞速发展的如今,关注学生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实际的教育问题。高校们都应该建立起完整、科学、实用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由学校统一组织,充分调研,结合当前实际来分析情况。比如建立出科学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督导与管理体制,草拟一些可供实施的方案,将媒介素养教育编入教材等等。各高校应该全面加强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其次是教师的二次影响。进行网络媒介教育,教师的二次引导也是十分关键,新型媒介对人传统生活的冲击和改变无孔不入,而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教师是网络媒介教育的主力军,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个环节中占有重要比例。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结合社交媒体,比较出与传统媒介的不同,并以此抓住特性引导学生。同时多提倡学生掌握传统的媒介例如电视、纸媒评论方面的动手能力,再结合亲身经历与时间积累后二次引导学生。

(二)深化媒体改革以实现立体化传播

在海量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信息的整合与加工,即指信息组织的任意维度上实现立体化传播效果十分重要。而如何讲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多维度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时间跨度的延长化,视角的多元化,手段的多样化,给受众以完整、全面、立体的新闻则需要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利用彼此的交互性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这样才可以使碎片化的信息重新归聚合二为一,作为新鲜资讯,实现信息的真正价值。

1.传统媒介的深入改革

在当前的新媒体微时代,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纸媒等的竞争优势逐渐不在占上风。它既没有互联网所呈现的巨大信息量,也没有电子设备上信息更新的速度。这样信息选择空间小,更新速度慢让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放弃了对传统媒介的选择。此种现象已不容传统媒介人小觑,而如何不让传统媒介完全被新媒介替代便是传统媒介人应该思考的。

首先要保持良好公信力。虽然传统媒介在信息量及更新速度上逊色于新媒体,但就真实性而言,传统媒介一直在受众心里有着较高的公信力,正是因为传统媒介需要时间采编、剪辑、发布,才让播报出来的信息更有考据,同时传统媒介的信息采集人员也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这些都让传统媒介的公信力及信息质量得到了保障。在这个优势上,传统媒介人只有保持住对信息的筛选和严格的把关,对提供正确而积极的舆论导向和价值观,继续保持良好的公信力,才能让传统媒介保值增值。利用传统媒介的信息资源权威性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传播,打造一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全方位、多角度、不间断的社会网络。通过整合一系列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拥有了上游权威性的传播内容,也占据了中间高效、多样的传播平台,以及终端分众化的受众群体。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处在强势传播的位置,也容易保持传播活力[5]。

其次要更加深入解读信息。新媒介掌握了信息的最佳时效性,即往往能够在信息出现的第一时间传播发布,但同时也失去了对信息深入剖析解读的时间和机会,而传统媒介就可以把握信息深度的这一点。讲可以将信息身后的背景、故事一一详解,让受众在接受到了信息之后不仅仅是“看到了”,而是“理解了”。给受众一个传统媒介不仅在传播信息,也在解读信息以受教的感受,从而加强了传统媒介的社会影响力。

再次是提高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新兴媒体的信息容量无限性正是它的特点,只要出现一条信息,互联网上立马会出现与此信息相同类别、各式各样的类似词条出现,虽然也有分类编辑但对受众来说,仍旧是纷繁复杂的无序感。同时这样碎片化的信息类别只能让人了解皮毛,而无论是深度的解读需求还是有序的关联性的要求终究无法达到。在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传统媒介不仅要达到信息数量上的目标,也要在信息内容、背景、影响等方面充分整合,揭示信息发布的主题。

2.新媒介的立体化传播

新媒介作为微时代下新兴型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信息碎片化的趋势下具有集成性、实时性、便捷性的优势。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新载体。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批桥梁,应该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力量,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着手,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去弘扬积极向上的信息,并最大限度减少负面的影响。“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6] 做到首先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使受众的媒介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灵活的思维方式活跃在当下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充分认识当下社会信息碎片化可以流行,但不可以迷失其中。应充分利用各个媒体,使彼此融合,优化新媒体的功能,加强针对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其次建议一套完善的网络新媒体系统管理方法,以此从源头解决新媒体信息碎片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新媒体们也有义务将强对信息的监管力度,构建一个理性、正面的信息传播时代。

[参考文献]

[1] 张芳圆. 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2): 5-8.

[2] 曹挹芬,曾长秋.新媒体时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认同的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6):196.

[3] 唐婷婷.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碎片化传播[J].全媒体时代.新闻前哨),2005,5:71.

[4] 陈霖,马中红.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N].南方周末,2011-01-27.

[5] 张小飞,陈莉,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的嬗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J],理论视野,2013(6);22-26.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3-12-24(1).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政教育课题 “坚持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宪法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编号2014YK005)和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 (编号15Y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碎片化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