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词句绘动作

2016-12-08 05:23张振芳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烟丝孔乙己投篮

张振芳

俄罗斯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的确,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与此相对应,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何成功地描写人物动作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一、精选动词,准确描绘动作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词。”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的时候需要仔细推敲,找到最精准的那个动词。如:

铃声一响,全班42双黑眼睛一齐望向教室门。须臾,一个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胖人能走这么快?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更安静了,静得只听见周围深沉的呼吸。(马及时《王几何》)

王老师是怎样进入教室的?一个“挤”字就比其他动词的效果都好,既能够突出王老师进入教室动作的迅速,而且与前文“头方耳大、矮胖结实”的体型相吻合。试想如果换作“跑”“飘”“闯”“踱”“钻”等动词,均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仔细推敲,“挤”是这里最合适的动词。又如: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杨绛《老王》)

老王生病了,具体患上了什么疾病,不是很清楚,但是“镶嵌”让人过目不忘。这个动词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状态,在读者面前展示了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情形,让人心生怜悯。

二、细致入微,具体描绘过程

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进行细微的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进行“慢镜头”似的描写,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如:

老葛从江边抽了根水草,往烟枪的烟嘴里捅了捅,确定烟屎全没后,才从烟袋里捻出一团烟丝,烟丝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用力地揉捏了几下,往烟嘴内塞了下去,再把露在烟嘴边的烟丝儿往里一按,然后“扑哧”一下摁亮打火机,在点燃烟丝的同时,把半边的嘴儿抿着水烟枪的口,半边的嘴儿微微咧开,猛地一抽,伴随着水烟枪里水儿“咕咚咕咚”的节奏,烟圈就从那半边咧开的嘴里时断时续地吐了出来。(何燕《一不小心》)

老葛是个老实巴交的老农民,从他抽水烟的动作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作者从老葛用“水草捅烟嘴”到“捻按烟丝”,再到“点燃烟嘴”,最后“猛抽水烟”,一气呵成,从中也可以看出老葛性格稳重,不急不躁,典型的老年农民形象。又如:

第二个登场的是我们班小兴同学,只见他先深了一口气,把球在地上拍了几下,然后腰一弓,腿一弯,右臂曲得像个鹅脖,突然身子猛地一挺,往上一纵,跳了起来,手一扬,球就飞了出去。只见球长了眼睛似的,“唰”地一下,从网里钻了过去,空心球。大家都连声喝彩,拍手称赞“好球”“好球”。(郭颖《难忘的投篮比赛》)

投篮比赛参加的选手很多,小作者选择了小兴同学为范例,详细地描绘了他投篮的整个过程。其中,“弓”“弯”“挺”“纵”“扬”等动词,将小兴同学投篮前拍球的动作、投篮过程中手脚的相互协调、出手时的身体姿势都进行了刻画和照顾,让人印象深刻。

三、抓住细节,彰显人物性格

写人物动作时,要善于把一个动作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的个别动作,写好动作的“细节”。如果丢掉细节,就使文章显得不具体,人物的性格特点便无法突出。如: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曹雪芹《红楼梦》)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对“笑”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幅人物群笑图。其中着重对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贾探春、贾惜春八个人进行了动作描写,这八个人的笑各有各的情态,充分体现了她们的性格特征。史湘云的“喷”,表现其豪放大度;林黛玉的“扶”,表现的是文静节制;贾宝玉的“滚”,展现的是顽皮之态;贾母“搂”着宝玉,表现出对孙子的喜爱;王夫人的“指”,表现了她女主人的地位;惜春拉着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小女孩儿的姿态,一字就勾勒出来了。

作者通过不同的动作细节妙笔勾勒出不同的笑态,而这些笑态又符合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又如: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喜欢孩子,当自己的茴香豆还比较多的时候,还是比较大方的。而当自己的豆子不够的时候,他就慌了神儿,“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让孩子看不到碟子中的茴香豆;“弯腰下去”,告诉孩子自己豆子也不多了;“直起身”摇头晃脑,说出一些文白夹杂的话来。个性化的语言,加上准确的动作描写,将孔乙己热情又迂腐的性格特征展示了出来。

四、注意连贯,完整展示经过

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注意突出动作的连续性。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之中,人物的动作也是连贯并分段实施的。在描绘的时候尤其注意动作的连贯性,把事情的全过程写清楚,将人物活动的每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写具体,这样才能够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层次清楚。如: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冬季最有趣的活动就是雪地捕鸟,作者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住”等动词,完整有序地展示了捕鸟活动的全过程,让读者身临其境,同样享受到捕鸟的乐趣。又如: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鲁迅《社戏》)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描写了平桥村中的几位青少年架船出发前往赵庄看戏的情景。语段中使用了“跳下”“拔”“点开”“磕”等动词,得心应手,从容不迫,可见伙伴们架船技术的熟练。在河流上架船是当地农村孩子的基本技能,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将读者带入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

“行动从思想中来”,即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写作时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也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的人物动作,而要将人物动作进行提炼,使其典型化,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当然,成功的动作描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观察、深入思考、勤奋练习,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描写水平。

猜你喜欢
烟丝孔乙己投篮
不同因素对烟丝填充值的影响研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比投篮
结存烟丝返掺方式的选择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今天你投篮了吗
投篮王和盖帽王
基于PLC的烟丝配比控制系统的研制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烟丝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