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五个关键词语

2016-12-09 02:47彭京宜
今日海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张国焘胜利长征

文|彭京宜

长征精神的五个关键词语

文|彭京宜

“海南精神”可视为长征精神的当代版和海南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用长征精神来加持“海南精神”,同时用“海南精神”去表征长征精神。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最重要的是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江泽民同志曾经这样概括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据此,笔者认为,长征精神有五个关键词语: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同心同德、联系群众。把握了这五个关键词语,就把握了长征精神的精髓,也就把握了在今天条件下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着力点。

第一个关键词语: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的首要原因。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长征的时候指出:“这是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敌人总想消灭我们,我们并没有被消灭。现在,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国民党军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地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从这些叙述中,我们会得到什么重要启示呢?

其一,红军这支饥饿之师、疲惫之师,创造了人间奇迹。在总行程六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红军所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所面对的敌人穷凶极恶,所进行的斗争艰苦卓绝,然而他们没有倒下,不仅没有倒下,而且战胜了一切困难、险阻和敌人;不仅战胜了一切困难、险阻和敌人,而且使卓绝的壮举成为了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何谓宣言书?它宣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何谓宣传队?它一路上宣传革命的道理,使一批又一批民众觉醒起来。何谓播种机?它沿途培育和培养了许多仁人志士,为革命培养了许多战士和潜在力量。这样的奇迹,只有红军才能创造出来。

其二,红军之所以能创造这种奇迹,是因为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

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远期说,这支军队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获得全人类的解放;从中期说,这支军队的奋斗目标是争取中国人民的解放,使中华民族新生;从近期说,这支军队的目标是北上抗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在红军战士心中,这种理想信念是如此坚定,为了信念即使牺牲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正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才会虽小犹大、虽少犹多、虽弱犹强。

第二个关键词语:艰苦奋斗

艰苦卓绝的奋斗,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长征中红军所碰到的艰难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概括地说,红军同时面对着三大“敌人”:一是敌军的围追堵截,二是恶劣的自然条件,三是自身的物质奇缺。毛泽东同志曾不失诙谐地说:“后来红军长征了,一走走了二万五千里,人家在后面也‘欢送’了二万五千里,并且在前面还有‘欢迎’的,在天上加上‘送礼’的,这礼物名曰炸弹。尽管‘欢送’者一程一程地相送,‘欢迎’者一站一站地相迎,红军仍然到了陕北。”毛泽东同志以形象的方式描述了当年敌军的残暴凶恶,也充分展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据载,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敌军的防线。而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则描述了红军战胜自然之敌的状况:“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雪雨……”与此同时,红军还面临着缺衣少食的窘境,毛泽东同志回忆说:“从前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有五十天没有饭吃,吃树皮,这只有共产党能做到,别人是做不到的。”红军靠什么战胜了敌军的围追堵截?靠什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条件?靠什么战胜了自身的物质奇缺?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是钢铁一般的品格意志,靠的是摧毁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摧毁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第三个关键词语: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是长征胜利的核心要素。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召开的,它没有也不可能全面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但是,它明确回答了战略战术方面的大是大非问题,批评了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调整了中央的领导尤其是军事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从而解决了党和红军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红军和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的直接意义,是挽救了红军和长征。长征开始以后,广大指战员目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几经失利,几乎面临绝境,大家逐渐认识到,这是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方针,排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的结果。从长征开始到湘江战役,从湘江战役到老山界,从老山界到黎平,从黎平到猴场,一系列共识逐步形成,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当遵义会议以正确的路线战胜了错误的路线后,长征就出现了全新的面貌:被动变成了主动,笨重变成了灵活,挨打变成了歼敌,失利变成了胜利,红军从此走出了绝境。遵义会议更为深广的意义是,从此,我们的党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导下,不仅胜利完成了长征的伟业,而且依靠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在此之后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遵义会议的胜利,从本质上是实事求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胜利,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一切从本本出发的胜利,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胜利。

第四个关键词语:同心同德

坚持同心同德,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长征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党和红军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统一,从而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行径的斗争,可谓一波三折:早在1935年3月至4月,张国焘就看不到坚持川陕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认为红军将招架不了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队,主张放弃川陕根据地,转移到嘉陵江以西。张国焘的

这种右倾思想,为他的分裂主义行径埋下了伏笔。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以后,张国焘拒不执行军委计划,反对北上,主张南下,率部向四川、西康方向退却,并自恃人多枪多,公开向党争权。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以后,张国焘仍然反对会议所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并对拥护中央决定的朱德、刘伯承同志进行排斥。以后,张国焘无视中央的再三劝告,坚持南下,又密电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一方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制止他的反党叛军活动;另一方面也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努力帮助张国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战略方针上来。可是,张国焘终于渐行渐远。为此,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决定》指出了张国焘的严重错误,并号召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

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克服了分裂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极大危害,避免了革命事业的一次大挫折;另一方面,它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和统一,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第五个关键词语: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长征胜利的根本法宝。长征被称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说到底,是红军沿途所做的群众工作出色,没有出色的群众工作以及与此相应的群众的支持,红军就会没有吃、没有穿、没有住、没有医药、没有干部和兵源,没有战胜敌人和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就不可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人们至今还记得红军将领刘伯承与小叶丹的动人故事:红军在长征途中,路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大凉山彝族地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为了促进民族和解与团结,与彝族果基部落首领果基约旦(小叶丹)杀鸡歃血为盟,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使红军顺利地通过这一地区。长征的全部历史都证明,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会有长征的胜利。

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长征胜利的根本法宝,也是我们党和军队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了民族的解放。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以少胜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陈毅同志曾经形象地说:“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证明,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由此所概括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已经成为党的宗旨的注解,成为党的基本经验,成为党克敌制胜的法宝。群众路线的具体内涵应当是“三维”的:一为立场,即要永远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二为感情,即与人民群众肝胆相照、休戚与共。三为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片面地、偏狭地理解群众路线,是不足取的。

省委书记罗保铭同志提出并阐释了“海南精神”,他指出,“海南速度”就是廉洁实干、敢打必胜、比学赶帮超;就是“三严三实”“5+2”“白加黑”;就是攻坚克难、变不可能为事实;就是以海南持续健康发展为大,以海南百姓小康幸福为先。这里所提出的“海南精神”的四大要素,与长征精神具有惊人的对应关系和同构关系,其中,要素一对应同心同德,要素二对应实事求是,要素三对应艰苦奋斗,要素四对应理想信念,因此,“海南精神”可视为长征精神的当代版和海南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用长征精神来加持“海南精神”,同时用“海南精神”去表征长征精神。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程中,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以及眼下正在进行的服务社会投资百日大行动中,更加自觉地弘扬长征精神,发扬“海南精神”。

(作者系省委党校党委书记、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zy200928@qq.com

猜你喜欢
张国焘胜利长征
坚持就是胜利
爷爷的长征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沈醉回忆: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坚持
长征路上的“看齐意识”
十九大胜利召开
叛逃之后的张国焘
“不够泼辣”的张国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