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庭审答话中闪避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2016-12-09 18:31蒋婷任晓茹何进平
江汉论坛 2016年4期

蒋婷 任晓茹 何进平

摘要:在仲裁庭审中,当事人采用的话语策略是影响最终裁决结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仲裁庭审中的主要答话人,当事人在明知正面回答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闪避策略进行回答。为实现定纷止争,仲裁员应针对闪避策略作出及时的问话调整,提取有效信息,作出公正裁断。实证研究表明。答话人使用的各类闪避策略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与高度的语境依赖性等特点。且答话人倾向使用无明显话语标记的暗示闪避,这是其为顺应仲裁庭审规则、角色身份以及试图隐藏消极信息等不同的心理动机而进行的动态的有意识的语言选择。

关键词:仲裁庭审;答话;闪避策略;顺应性

中图分类号:D9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4-0136-05

一、研究背景

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通过合意,自愿将有关争议提交给第三者,即仲裁员或公断人审理,由其依据法律或依公平原则作出裁决,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有效方式。仲裁以其固有的快捷、灵活、经济等显著优势,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仲裁庭审中,当事人双方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减轻自身责任的心理动机,在回答问话方提出的问题时多会进行话语策略选择,使仲裁员作出有益于己的裁决,特别是当事人在明知正面回答会产生不利后果时,会采取闪避策略,使其利益损失最小化。因此,仲裁员能否鉴别出当事人使用闪避策略进行隐匿消息或推脱责任是其能否对案件作出公正裁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由于我国仲裁起步较晚,且其自身具有的私密性特点(禁止公开审理、一般不允许开放旁听),使得仲裁话语研究成为了国内司法语言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收集并转写了15场仲裁庭审的真实语料,运用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仲裁庭审中答话人使用的闪避策略进行语用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在仲裁庭审中,答话人是否多次运用闪避策略来保护自身利益?(2)各类闪避策略的使用特征是什么?(3)答话人选择闪避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如何体现?

二、理论基础

顺应理论提出,语言的使用是交际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及顺应性是交际者能否作出恰当语言选择的根本原因。其中,语言的顺应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使用受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是根据不同意识程度作出动态顺应的结果。由于传统语用学理论诸如言语行为理论与合作原则等对于日常交际中常运用的委婉语或模糊语等话语策略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顺应理论则是从社会文化及心理角度解释了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话语策略研究。

闪避策略作为仲裁庭审下答话人的选择,是顺应了仲裁语境及答话人内心世界的必然结果。闪避回答,即答话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动机,使用模糊话语,故意不直接正面回答问话疑问点的一种特殊语言使用现象和交际策略。这说明判断闪避策略的标准不仅要从答话内容是否具有模糊性和关联性特点来进行分析,还需关注答话人是否具有不相关回答的主观故意性。因此。仲裁庭审答话人心理世界的运转,是其作出相应语言选择的主导因素。

就语言标记而言,闪避主要分为具有明显话语标记的明示闪避与相对隐性的暗示闪避两大类。而从语义层面来看,答话者主要通过改换问题的语境、中心或同时改换问题语境和中心以实现具体的闪避策略。Bull和Mayer从语用功能角度提出了11条具体的政治话语闪避策略。其中对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质疑问题、拒绝回答等多体现为明示闪避。而基于庭审语境下答话人应表现出的合作态度,法庭庭审交际中答话人使用的改换问题焦点、缩小问题范围、改变前提条件等闪避策略则必须间接。在氛围介于政治语境与法庭语境之间的仲裁庭审中,答话人则顺应其内心世界,选择各类闪避策略以实现不同交际目的。

综上,我们总结出仲裁庭审答话人所使用的能实现隐藏信息、推卸责任及规避冲突这三类主要语用功能的八种闪避策略,即直接拒绝回答、间接拒绝回答、否认或质疑命题、改换问题中心作答、减量作答、模糊作答、使用无主句作答及超量作答,并提出如图1所永的闪避策略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15场仲裁庭审的真实语料创建为库容为234475字数的语料库,根据仲裁庭审的不同阶段,将语料分为6个语步,并分别对其进行赋码:语步1.宣布开庭;语步2.庭审调查;语步3.庭审质证;语步4.庭审辩论;语步5.仲裁调解;语步6.宣布闭庭。

然后,使用UAM Corpus Tool软件,对各个语步中答话人闪避策略进行分类标注,并用ANTCONC软件进行提取,统计m各类闪避策略的频率并将其标准化,并以是否闪避成功为标准对闪避类型进行二次分类赋码、提取和归纳,以研究答话者使用闪避策略的具体使用特征及其实现的语用功能和其背后的产生机制。

四、结果和讨论

1.仲裁庭审答话人闪避策略的总体使用特征

为了便于统计和讨论,我们将程式化语步1和6合并讨论,最后将其在各个语步中的分布特征统计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

(I)答话人使用的各类闪避策略分布呈现不平衡状态。从各语步的总标准频率来看,答话人语步3庭审质证阶段闪避策略的标准频率是首尾阶段的6倍多。且语步2、3、4约共占总数的86%。这表明,一般在首尾阶段不涉及答话人切身利益的问题,答话人多正面回答。表明自己积极配合的意愿。随着进入仲裁实质性的调查、质证与辩论阶段。答话人会根据语境动态性的转换开启各类闪避策略的动态选择。

(2)在庭审质证阶段,答话人使用的闪避策略类型具有多样性。表1中8种答话策略几乎贯穿了整个庭审质证过程,答话人在此阶段,为顺应获取仲裁员信任等不同心理需求,频繁地使用多类闪避策略,以实现隐藏不利信息、推卸相关责任或规避冲突等不同目的,

(3)在庭审的各个阶段,答话人都慎用显性的明示闪避——直接拒绝回答。在总体标准频率中,直接拒绝问答仅为3.08%。由于法庭庭审中的答话人没有沉默权,只要问题相关且符合程序,答话人就应该给出回答,否则其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鉴于仲裁庭不同于法庭的极其严肃性,特别是在气氛比较缓和的调解阶段。答话人可能会顺应内心真情实感。对某些涉及敏感区域的问题选择“我不发表任何意见”、“我不讨论这个问题”等显性语言结构来回答。

(4)答话人倾向于使用无明显话语标记的暗示闪避暗示闪避在总体标准频率中占70.54%,且主要集中于语步3、4中。是明示闪避的两倍多。在日常问答交际中,当答话人不愿意或不便回答相关问题时,其可以拒绝叫答。但由于仲裁庭审本身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答话人任庭审中权势地位较低,且在其答话方式极有可能对仲裁结果产生影响的情况下,答话人一般不会态度蛮横地直接拒绝回答,而是顺应语境试图通过提供一些其他与问题不相关,但有利于为自身申辩的信息。以产生积极配合庭审的交际效果。

2.仲裁庭审答话中的各类闪避策略及其顺应性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答话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类,即改换问题中心作答、超量作答、间接拒绝回答、模糊作答及否认或质疑命题为分析重点。

(1)明示闪避:以话语标记语为导向,顺应答话人隐藏关键性消极信息的心理动机。意识突显程度高。

此类闪避是指具有明显话语标记,答话人直接通过言语表达不合作的闪避策略。其顺应内心情感,运用显性话语标记如“我不发表任何意见”、“我不清楚”以及“我没有……不是……”等来掩饰自身所知信息。心理世界作为交际语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说话人的个性、情感、信仰或者愿望、动机、意图,在语言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些因素中,心理动机是影响仲裁庭审答话中闪避策略选择的明显因素,因为它不仅决定了答话人答什么而且决定了怎么答。受答话人不同心理动机的驱使,其选择闪避策略是有意而为之的。相比无意识回答其意识突显程度高,而三类闪避策略的显性话语标记作为留下来的语言痕迹,更是顺应过程中较高意识突显程度的集中体现。

间接拒绝回答。这类闪避策略使用频率较高,而由于问话人几乎无法判定答话人对真实情况的掌握程度,因此。其闪避的成功率也较高。庭审会话中,答话人的答话方式会对裁决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在自我保护,免于承担可能责任的意识指引下,答话人在面对明显对自己不利或者确实不明具体情况的问题时较为谨慎,很少直接拒绝,通常会使用“我不知道”、“记不清楚”和“我不确定”等话语标记语来迂回,避免出现说话漏洞和产生尴尬。

例1:仲裁员:申请人出示的第二份证据是重庆汉源房地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居间服务确认书。请被申请人对这组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举证。先说这个是不是真的。

被申请人:是不是真的我也不清楚。

仲裁员:原件带没有?给他原件看。是不是你签的字,简单说。

被申请人:我只签了这三个字,其余的都不是我写的。

在上述例子中,仲裁员要求被申请人对自己曾经签署的一份购房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举证,因为协议确实是本人签署的,但直接承认其真实性就等于认定这份协议有效,会直接影响仲裁员的裁决判定。鉴于被申请人的这一心理动机,“我也不清楚”这一话语标记为其意识突显的语言痕迹,因此被申请人表示间接的拒绝回答意愿,以掩藏协议的有效性这一不利信息,都是其在高度意识突显的情况下有意作出的话语选择。

否认或质疑命题。仲裁庭审中的问话具有较高的目的性,问话人有时会在答话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把答话者尚未承认的信息嵌入到问题中去。促使答话者被动承认相关信息。然而不少答话人为摆脱问话控制,会对仲裁员的判断性陈述用词进行否认或修正,避重就轻,弱化其中的关键词,如将聚众斗殴弱化为相互推搡等。

例2:仲裁员:然后你那个还款的那个金额呢?除了还款的本金,其他的利息罚息和这些费用▲

被申请人:▼怎么又钻出这个罚息,那个东西这样事情。

仲裁员:因为你没有按时还款呀。

被申请人:你是说那个利息是升高嘛,那个是属于,那钱▲

仲裁员:▼因为你没有按时还款。

注:“▲▼”为打断标志的转写代码。

在例2中,仲裁员在被申请人同意归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详细询问了其准备花多长时间归还,并确认整体的归还金额(还款金额中不仅包含本金,也包括因为不及时还款产生的滞纳金)。仲裁员将罚息默认在归还范围内,而被申请人没有回答多少钱,却直接否认了这笔罚息的存在,以隐藏自己对罚息的认知性,试图推脱这笔款项的责任。

(2)暗示闪避:隐性话语,顺应仲裁庭审规则、答话人当下角色身份及其试图缓和气氛与规避责任的心理动机。

暗示闪避是为掩饰自己不合作的意愿。答话人表面回答了提问,实际上故意不提供问话人所期待的信息的闪避类型,没有明显的话语标记。此类闪避是答话人较常用的闪避策略。其中,改换问题中心作答、超量作答和模糊作答所占比重较高,分别为29.45%,24.03%,10.08%。作为答话人,一方面,其未直接拒绝回答,这顺应了其在庭审中应尽的法律义务:另一方面。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主观动机,答话人会尽量模糊表达其不当行为的具体事实,间接地把过错往对方身上牵引,推卸自己的相关责任。此外,鉴于答话人较低权势的身份,答话人可能会额外提供其他利己的细节信息。以体现答话人积极合作的态度,顺应仲裁员角色所拥有的权势身份,有利于拉近与仲裁员的距离,促使仲裁员与答话人站在同一立场,有可能使其在庭审中处于有利地位。

改换问题中心作答。改换问题中心作答是指答话人在不改变问话人所设语境的情况下,通过转向与此相关的其他话题,而不提供问话人所期信息,企图将话题引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答非所问。这是答话人对问题进行分析后,动态地转变问题焦点以转移提问者注意力的选择,体现了其对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

例3:仲裁员:你还有仲裁费呀,还有杂七杂八的费用啊,你就损失更大。你现在钱都在别个手上,你还来,你现在是,我觉得费用少交点哈。所以,你们就表个态,我们调解调解,你如果是,你们能有法,你们愿不愿拿?

被申请人:主要是,主要是他勒个写的是订金偿还,但是当时我没得勒个订单。所以说我▲

仲裁员:▼你现在老谈这个界外的问题。现在是7000块钱,愿不愿拿,啊?

被申请人:勒个合同诶,你没尽到中介公司的责任。

在例3中,仲裁员站在被申请人的角度,建议调解解决此纠纷,询问被申请人愿不愿意拿出相关费用。但由于被申请入主观上的不情愿,且不想直接回答,便将问题的中心转移到与费用相关的其他问题上,希望可以开启新话题。而在被仲裁员要求重新回答这个问题时,其仍旧转移话题,此项举动很可能引起仲裁员产生不满情绪,故而成功率不高。

超量作答。仲裁庭审中的超量作答是指答话人在提供了部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之后,还附带对此进行解释,说明,以期博得仲裁员的信任并转移其注意力,足答话人顺应语境营造出良好的仲裁和解氛围的体现。这一策略在八类闪避策略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多为回答封闭式问题,如是非疑问句、附加疑问句等所使用的策略。源于封闭式的问题试图将答话人的答话范围控制在“是”或“否”之间,从而获得简明扼要的信息。而答话人为了不放弃为自己申辩的机会,便会多使用超量答话。其不仅有更多为自己申辩的机会,而且可能使仲裁员的注意力转移至自己额外阐释的有利信息上来。

例4:仲裁员:我想请问一下申请人,就是这些安置费用,安置的方案。你们予以执行,你们的费用垫支做了没有?就是他们做了安置方案,也通知了你们是不?

申请人:恩,通知了,是在12月4日一也就是说他约定的,在10月27号之前就应当完成的,上面有标明然后他12月4日才给我们通知,然后我们没有,因为我们认为不具备付款的条件。因为协议约定的是对27.9亩这个土地整体进行一个购买地票和征收报建,但是被申请人只是对其中的20亩购买地票和征收报建,也就是说在协议没有约定要分期履行,而且双方也没有进行一个协议的,所以就按照原来的这个协议来执行,那27.9亩应当全部履行,那既然被申请人他这个没有履行这个现有协议,我方所以就没有打,打款▲

仲裁员:▼不要讲情况啥,只要讲理由和对应的事件。

例4中,面对仲裁员询问是否接到了对方安置方案的通知时,在证据面前,申请人只得承认。但直接同答显然会使申请人陷入不利地位,因此其补充说明,为自己收到通知而不及时打款作解释,以摆脱被动局面。然而仲裁员却掌握了申请人使用此类闪避的心理,要求其不讲细节,只讲对应事件,再次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模糊作答。模糊作答主要指答话人通过对某事程度或范围等的修正,有意模糊说明事实情况,希望给自己在责任担当的问题上留有余地,达到适量减轻其应承担的责任的目的。闪避策略作为答话人常用的话语策略,其灵活性、多样性与动态性促进了具体话语意义的产生。而模糊语言自身的不稳定性及动态性可以避免把话说得绝对,给双方留下灵活的回旋空间。其中答话人较为常用的模糊语言有表示程度的“一些”、“不完全是”等:有表示范围的“大概”、“左右”、“大多数”等;以及“据说”、“我以为”等多种模糊性词语。这类闪避策略能给仲裁员留下答话人经过慎重思考而说话严谨的印象,故而成功率较高。

例5:申请人代理人:你是19日给他的,我想问一下这个按揭到底是什么时间办下来的?

证人:应该是1月差不多,1月几日,确实因为有点久了,半年了,我确实有点记不清楚了▲

仲裁员:▼是一月份,是吧?

证人:应该是,反正不是一月份就是十二月份,因为一下来以后刘某说他要这套资料,我说好的,你要你就过来拿。然后我们就和担保公司说,因为担保公司和我们合作,必须要我们去拿,我就在担保公司把它拿下来,全套资料是交给刘某的。

例5中多次出现了表示范围模糊的用词。如“应该是”、“差不多”、“不是……就是”。这说明证人只是一个大体上的估算,不能精确给出问话人想要的信息。但为了使自己的话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证人没有给出准确的工作日期,因而给自己的话留下回旋的余地,既显得说话严谨。又避免了因自己不当的描述而承担一定责任。

五、结语

通过对仲裁庭审中答话人使用闪避策略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答话人使用各类闪避策略时明显的动态性与高度的语境依赖性,是其在不同心理动机的驱使下,对仲裁语境的动态顺应。在仲裁首尾不涉及答话人切身利益的阶段,答话人多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意愿,慎用各类闪避策略。随着进入仲裁的调查、质证与辩论阶段,答话人将转换配合人的角色,根据仲裁阶段的语境转换,从而开启各类闪避策略的动态选择,以保护自身权益。

第二,答话人闪避策略的使用具有多样性与不平衡性。为使仲裁员在仲裁关键阶段明了案情,并得到其支持与信任,答话人在最为关键的质证阶段会重点使用不同闪避策略,以期在实现了隐藏信息、推卸责任与规避冲突等多种语用目的后使仲裁员作出最利己的裁决。

第三,闪避策略是答话人为顺应不同心理动机、仲裁庭审规则及其角色身份而进行的动态的有意识的语言选择。在仲裁庭审的大语境下,答话人的意识突显指导着其在语言结构和语言策略中进行动态顺应选择,且不同闪避策略均反映着顺应过程中的各个要素。

可见,当事人实施的话语策略均是顺应仲裁语境所进行的语言选择,其具体的交际目的与话语意义都与其所依赖的语境有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推动仲裁庭审顺利开展,减轻问答双方的理解负担,对仲裁员来说,其应尽量掌握答话人使用闪避策略的心理动机,并针对答话人应用的不同类别的闪避策略,分析得出仲裁语境下产生的话语意义,及时作出问话形式的调整,如避免复杂问话和同一话轮内的多个问话,以更好地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做出公正的裁决,实现定纷止争的目的。

(责任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