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梧州传教所摄照片及其开发利用
——以《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为中心

2016-12-09 13:55杨苑
广西地方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玛利传教天主教

杨苑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07)

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梧州传教所摄照片及其开发利用
——以《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为中心

杨苑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07)

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梧州传教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直观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梧州的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等,具有文字资料不可替代的价值。充分发掘照片中蕴含的史料信息,有利于深入探讨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梧州;照片;开发利用

天主教在广西的传教活动始于明末清初。意大利耶稣会会士罗明坚(MichaelaRuggeri)是第一个进入广西的天主教传教士,他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从广东肇庆进入广西桂林,试图在桂林居住并开展传教活动,但没有成功。清初有奥地利耶稣会会士瞿纱微(AndreasXavierKoffler)来到桂林,援助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抵抗清军,成为第一个留在广西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清康乾年间实行禁教政策,天主教无法在中国开展正常的传教活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战败,给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机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洋教弛禁令的颁布,天主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1854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甫马赖进入西林传教,使天主教正式传入广西。1897年,梧州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传教士纷纷进入梧州,并深入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广西天主教均为法国天主传教会所控制。一战使法国元气大伤,来广西传教的人数锐减,而美国乘机取代法国成为广西的主要传教势力。巴黎外方传教会将桂东南、桂东北的部分传教地区让给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进入广西后,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庞大的传教队伍,使天主教在桂东南迅速传播、发展。据统计,解放初期,广西共有天主教堂138座,神职人员240名(内有外籍主教、神甫54名,修女14名;中国籍神甫20名,修女152名),教徒约有3.8万人[1]庾裕良.基督教、天主教在广西资料汇编[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491-492.。

一、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广西传教始末

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又名美国天主教传教会(ManyknollFathers或CatholicForeignMissionSocietyofAmerica),是美国第一个天主教传教会。玛利诺(Maryknoll)是其在纽约总部的地名,原意为圣母山。1911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美国纽约成立,发起人为华尔实(JamesAnthonyWalsh)和波拉斯(ThomasFrederickPrice)。1918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派出的第一批传教士到达中国广东省。

1920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进入广西传教,巴黎外方传教会主动提出将苍梧、郁林、容县、岑溪、平南、北流、陆川、博白、藤县9个县让给玛利诺外方传教会。1925年,上述各县教务脱离广西,改属广东江门代牧区,由美国籍神父马奕猷负责。1930年6月30日,从南宁代牧区分设梧州自治区,由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负责。1932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正式接管广西东北部平乐、桂林、永福等地的传教事务。同年,广西教区改称南宁教区,管辖桂中及桂南、桂北部分地区。1934年12月10日,梧州升格为监牧区。1935年,梧州教区有教堂10座,教友1.2万多人,分布在苍梧、平南、郁林、容县、藤县等县。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经济实力雄厚,传教队伍庞大,采取传教与经济施舍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大量群众入教。1938年,在桂林成立桂林监牧区。1939年7月20日,梧州监牧区升格为梧州代牧区。1941年,由南宁代牧区接管桂平县教务。1946年4月11日,梧州代牧区升格为梧州教区。至1949年,梧州教区管辖梧州市、苍梧、怀集、藤县、平南、岑溪、容县、北流、陆川、博白、桂平、信都、昭平、蒙山、郁林15个市县,有教堂33座,教友1.37万人,中国籍神父16人,其中广西籍12人。1920—1949年,到梧州传教的外国神父有38人,开办有圣家修院、圣若瑟小修院、耶稣圣心仁爱会女修院、圣母传教书院,开办教会学校8所,在容县开办有施药所。从1930年至1950年初,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先后修建天主堂37座,占这一时期天主堂增建总数的55.22%[1]广西通志·宗教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28.。

二、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士在梧州传教所摄照片描述

1897年,梧州被开辟为新的通商口岸。1920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正式进入广西,接管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留下的梧州、平南、郁林教务,由马奕猷神父负责领导,开展传教活动。6年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不仅接管原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平南县平南镇、丹竹、都兴村,郁林县郁林镇和梧州等5座教堂,并且在法国传教士一直吸收不到教徒的梧州城内施洗新教徒,传教足迹遍布其他几个县。

1926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梧州成立梧州教区,教区辖地包括苍梧(含梧州)、平南、岑溪、藤县、容县、北流、郁林、陆川、博白等县。至1935年,梧州监牧区在容县、藤县、苍梧和平南县新建教堂5座。此时教区的教堂达到10座,教徒总数为1.2万多人,分布在苍梧、平南、郁林、容县、藤县5个县内。1919—1949年,到梧州教区传教的外国籍神父共38名。在此期间,梧州教区设有主教府、圣家修院、圣若瑟小修院、耶稣圣心仁爱会女修院、圣母传教书院,还开办平南山茶村古平屯小学、梧州圣心小学、平南大湾圣心小学、平南都兴圣若瑟小学、郁林圣心小学、平南都榜小学、北流圣婴幼稚园、苍梧儿童识字班等教会学校8所,成绩斐然。正因为如此,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在梧州拍摄的照片也比较多,集中刊载于《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MaryknollMissionLettersChina)一书中[2]CatholicMissionSocietyofAmerica.maryknollmissionlettersChina.MacmillanCompany.1923.。

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的传教士在梧州传教期间拍摄的照片内容大致包括传教士的日常生活、为当地人传教、修建教堂、做弥撒、开展洗礼仪式、授课、义诊、赠药等,还有很多照片拍摄当地群众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梧州的山水风

景。这些照片均是从西方人的视角纪录天主教传教士的传道经历及所见所感。笔者通过整理,大致罗列传教士所摄照片内容如下。

1920年,华理柱神父和Dietz神父与当地人在梧州一所房子前合影。

1925年,Dietz神父和几个小男孩在梧州一处民居里。

1928年,马奕猷神父在平南教堂住处门口,准备出去处理教务。

1929年,马奕猷神父在平南与其施洗的60名信徒合影。

1929年,梧州教区教会宿舍里的神父书房。

1929年,纪义能神父(FrTomasKiernan)陪同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梧州教区主教马奕猷神父与新来的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抵达平南传教,这是抵达平南县城西江边码头之情形。

1930年,马奕猷神父在平南都榜村与修生进行退省静修后合影。

1930年,李芹神父(FrJosephRegan)、谭拔士神父和Ryan神父在平南,一身进山打扮,准备前往鹏化山区开展教务。梧州教区主教马奕猷神父正在那里修建一座新的教堂。

1930年,田义仁神父(FrMarkTenniel)在梧州施洗一位制作神香的老农入教。

1930年,Flanagan神父于复活节期间在梧州天主堂做完堂会之后,与女教友合影。

1932年,Toomey神父在平南都榜村传教时涉水过河。

1933年,马奕猷神父与其他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在平南乡下建立的简易教堂和读经班课堂合影。

1933年,谭拔士神父与平南圣若瑟小修院的学生合影。

1934年,骑着毛驴前去传教的传教士,前面是挑着行李的随从。

1934年,纪义能神父在平南读经学校开学前与受训的本地传教员合影。该学校为梧州教区培训了传教员400名。

1935年,梧州教区马奕猷主教在平南丹竹修建的培训本地传经员和神父的修道院。

1935年,毛威林神父(FatherWilliamP.Mulcahy)在平南县丹竹培德修院门口。

1935年3月15日,中外人类学家在平南考察瑶族现状时与当地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合影。

1938年,谭拔士神父(FrArthurDempsey)和一群梧州的男孩子在一起,向他们展示自行车。

1943年,梧州天主堂被日机轰炸后倒塌,赖存忠神父(FatherPeterReilly)和修女及其他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在废墟上查看。

1944年,陆伯仁神父(FatherJohnM. McLaughlin)、阮立德神父(FrPatrickDonnelly)和教友在平南丹竹镇天主堂的院子里合影。

1946年,陆伯仁神父在梧州街上与两位小姑娘聊天。从其穿着看,时间可能是在冬天。那时当地人在冬天脚穿木板拖鞋是很普遍的事情。

1947年,阮立德神父与当地传教员在平南县丹竹前往石塘屯的路上,他们正在查看路标。

1947年,唐汝琪主教和中国籍神父陶质纯在梧州某地田边。

1947年,田义仁神父观看梧州乡下小孩在晒谷坪上翻晒稻谷。

1948年,马奕猷神父在行医赠药、义诊。

1948年,陆伯仁神父在梧州把香蕉递给一个身穿制服(疑似童子军服装)的小男孩。

1948年,坐在吉普车里的田义仁神父与骑自行车的Cunene神父在梧州的一条路上停车聊天。

1948年,田义仁神父在岑溪县禄云村做室外忏悔。照片中田义仁神父以吉普车作为道具,用一块板作为幕布,以隔开神父和忏悔者,另一面则是一个男子跪在板凳上,正向神父作忏悔。

1948年,田义仁神父在岑溪禄云村为教友举行仪式。

1948年,麦健康神父(FatherJosephMcDonald)在梧州给一个老妇人检查脚上的绑带,旁边的三个孩子则在注视着。

1948年,顾伦神父与麦健康神父站在梧州街上

向当地人传道。

1949年,平南的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与梧州教区圣家修院的修生合影。

1949年,佈天道(FatherJamesV.Buttino)在梧州的一个晒谷场边,手中拿着玉米与一个小男孩聊天。场上晒的都是玉米棒子。

1949年,林赤神父(FrFrancisLynch)与梧州教会学校的学生一起阅读。

1949年,颜福民神父(FatherThomasLangley)在梧州乡下的一处墓地为一个教友举行葬礼仪式,一群教友正在倾听神父阅读祭文,他们戴着斗笠、打着伞等。图中的几根竹杠是抬棺材用的。

1949年,梧州教区平南县丹竹的圣家修院仪式完成后,唐汝琪主教和负责修院教学的CyrilHirst神父坐在一起,边抽烟边交谈。主教抽的是烟斗,CyrilHirst神父则手中夹着一根香烟。

1949年,EdMoffett神父、佐神父(JohnDrew)和颜福民神父在梧州某礼拜堂外面做弥撒,会众们在后面观看。

1949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会士在平南丹竹教堂合影。

1949年,唐汝琪主教与当地传教士在梧州天主堂合影。

1949年,教友在平南天主堂参加耶稣圣体节祭礼仪式,文神父是该祭礼的牧师之一。

1950年,JoePulaski神父和梧州民众收稻谷。

1950年,高良恩神父(FatherJohnMichelob)在梧州天主堂的施药所给一个小男孩看病。

1950年,唐汝琪主教与颜福民神父、佐神父在梧州教堂祝福领洗的孩子。

1950年,文神父(FrStephenB.Edmonds)在平南天主堂为一群孩子(应为受洗过的小教友)读书。

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梧州传教所摄照片分类表

《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一书刊载的照片均是反映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在两广地区传教期间的所见、所感,其中反映梧州风土人情的照片有:一、上册第282页,西江边的梧州城全景、传教士与当地小朋友交谈、举行礼拜后传教士与当地信徒的合影。二、下册第112页,梧州当地的信教群众,包括妇女和儿童。通过传教士拍摄的照片,可以大致了解当时梧州城的风貌,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穿衣风格等,对于了解1920—1950年的梧州社会颇有帮助。

三、照片的史料价值及开发利用

(一)照片的史料价值

外国传教士在梧州传教期间所拍摄的照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由于照片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和具体事物的形象,它不仅能把事件及自然物体如实再现出来,还给人以真实和亲切的感受,所以传教士拍摄的照片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艺术性。

1.真实性

照片真实地记录了1920—1950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教士的传教活动、传教士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梧州的风土景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它将历史定格为一个个永恒且真实的瞬间,生动、真实、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还原了历史面貌,可以证实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校正历史文献的谬误,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具有毋庸置疑的史料价值。

2.直观性

照片包含了大量丰富的视觉文献,直观记录了梧州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乡土风貌,可以让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跌宕起伏的时期,更直观、更准确、更形象地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照片的直观性是文字记录所无法取代的。

3.艺术性

照片采用摄影的语言来记录历史,其中蕴含的艺术性给人以视觉冲击。照片留下了当时摄影师用镜头捕捉的历史瞬间,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相纸表面上所承载的信息,更凸显了摄影师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感悟。因此,每一张照片都是艺术表现的窗口。

(二)照片的开发利用

历史是社会活动的产物,而纪录和反映社会活动的历史照片则是研究、还原历史面貌的重要史料。搜集、整理历史照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历史照片既可以用于陈列,也可以用于出版和研究。1920—1950年,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的神父、修士、修女们在梧州教区传教之余,利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许多照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梧州的城市、建筑、人物、山水风光、生活习俗、教会活动等,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承载着梧州城许多宝贵的历史记忆。这些照片多刊载于《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一书中,并且每幅图片都附有详细的说明。这些定格在照片上的城郭街市、山水风光、人物表情,反映了“西学东渐”背景下广西各种社会思潮汇聚、碰撞的情景,称得上记录历史的资料库。

搜集、整理这些照片,然后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可建成数据库,确保照片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标准性。这样既能保存珍贵历史资料,又能通过网络发布的形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高历史照片的利用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照片可纳入抢救和保护广西民国文献的组成部分,作为修复和保护民国梧州城市建筑的重要参考。《玛利诺教会中国布道文集》一书在广西各图书馆均没有收藏,只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西文图书库。因此,广西民国典籍的收藏,需要将其纳入。同时,由于民国图书的印刷工艺和装帧工艺较为落后,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破损,如果能对登载于该书的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无疑是进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透过上述珍贵的历史照片,使今天的我们得以了解天主教传教士们在广西传教期间,通过开展赈灾救荒、医疗卫生事业、创办学校等方式,对广西地方社会和自身传教事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正视天主教在广西所开展的传教活动的同时,也应看到教会利用小恩小惠进行传教的弊端。一部分传教士为了传播“福音”和发展教徒,利用民众的困难迫使他们入教。这种做法使一部分民众选择暂时入教,一旦困难解除,他们便纷纷退出天主教。天主教会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给人们留下天主教民多为“吃教者”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使天主教的传播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损害了教会的形象。尽管时代变迁,社会环境也大不相同,但天主教在梧州以及广西传教期间所产生的作用,依旧值得深入探讨。

K291/297

B

1003-434X(2016)02-0029-05

2014-2015年度广西地方志人才梯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3-6)

猜你喜欢
玛利传教天主教
绿山墙的安妮(二)
信息时代
充分检查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头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