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2016-12-10 07:47蒋娟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策略探究

蒋娟

摘要:从古至今,家庭、学校教育虽不分家。但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家庭、学校教育分离现象依然存在。本文将从家校共育现状,分析产生原因,再提出几点肤浅的家校共育策略。

关键词:了解现状;分析原因;策略探究;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25-01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足见"规矩"之重要。如果把"规矩"运用到我们小学班级管理中,就是我们的《班级公约》、《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果"规矩"运用到家庭教育,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准则与方法。如果家庭、学校把这些"规矩"整合,共同育人,就会达到育人"方圆"。然而,事与愿违,这些"规矩"在现实中的整合处境依然尴尬。

1.教育现实,了解现状

不遵守"规矩"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共同点。课堂上,他们讲小话,开小差,扰乱课堂秩序;课外生活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说脏话、无礼貌;人际交往中,他们不愿与人交流,用暴力手段解决纠纷。在家中,他们娇生惯养,是家里的小霸王。不听家长的话,打游戏,甚至与家长反目成仇。学校、家庭的"规矩"对他们用处不大,甚至毫无用处。这样既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又破坏着家庭的幸福。

2.立足现状,分析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守"规矩"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家庭、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缺乏家校共育,二者孤军奋战。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古已有之,《三字经》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能说明了家校共育的重要。现实中,教育孩子基本是教师和家长孤军奋战。这样就割断学校、家庭有针对性的共同教育,也就暴露了上述弊端。

2.2家校共育收效甚微。家校共育之所以效果不好,那是因为:第一,家校联系的内容狭窄,频率较低。家校联系是为了共同把孩子教育好使孩子真正达到全面发展。目前家长、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均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双方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他方面如品德、身体、性格、兴趣方面交流则很少。教师与家长片面强则会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第二,家校共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体现在:其一,"以人为本"使得家长、老师只能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其二,家校联系方式单一,一般在家长会、老师的电话中进行,没有发挥好网络、通讯工具的作用。

2.3家校共育缺乏长期性、连续性。教育学生遵循"规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教师、家长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然而,在现实中的家校共育,家长和教师往往一时热情,不能长期坚持。另外教师、家长往往是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劝阻、批评教育,没有及时和预见性,因此,缺少针对性。所以,家校共育的效率不高。

3.家校共育,策略探究

3.1唤醒家校共育意识。所谓的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家校共育怎样发挥呢?(1)专家引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该聘请专家为教师、家长灌输家校共育的意识,知道家校共育的作用。(2)学校引导。当然,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班主任老师应该引导家长参与家校共育。要以家长会为核心、以家访为补充,引导家长参与到我们学校管理中共育孩子。(3)社会需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频率日渐提升。如轰动中国的"马加爵"事件,用家校共育来说,家长、老师要是能够及早发现他的问题:情绪压抑,以自我为中心。双方及时制定对策,让他的情绪释放,让他扭曲的人生观得以纠正。那么马加爵的犯罪是否会避免呢?

3.2重视家校共育技巧

3.2.1家校共育内容广泛。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家校共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所以,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要只注重学生的智育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因为家校共育涉及内容广泛。

3.2.2家校共育,形式多样。过去经济落后,家校联系一般以走访的形式进行;再加之交通不便导致沟通不及时,给家校联系带来诸多不便,一定程度限制了家校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通业、网络的崛起,为我家校共育提供了方便。教师和家长可以相互走访,家长可以深入学校参与学校管理、提意见,利用网络传播正能量, 利用通讯设备反馈信息。

3.2.3家校共育,善于沟通。家校共育的效果是否良好,更取决于沟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

(1)交流的双向性。这要求家长与教师要保持双向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2)语言的得体性。语言是一门艺术,得体的语言会让沟通增添别样的色彩,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家校沟通语言要亲切、自然、大方、简练,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3)信息的及时性。信息及时才能及时纠正,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一发不可收。这就好比青少年犯罪一样,在没犯罪之前有效的控制,可以控制。一旦犯罪才教育,那也只能是去牢狱中教育、反思。因而,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向对方反馈信息。

3.2.4家校共育,因材施教。 俗话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般"。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生活中很难看到两个绝对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人。家校要因人而异。因为教育是一种"根雕",只能顺其自然,而不是"泥塑",任家长或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所以,家长和教师只有行之有效的进行家校联系,及时制定适合自己孩子个性发展的育人方案,一起努力才能获得孩子的成才。

3.3培养家校共育习惯。前文原因分析中指出:家校共育收效甚微。其实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家校共育没有长期性。即家校共育没有培养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85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我们生活中应该时时有家校共育、处处有家校共育、事事有家校共育。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M].1981,(11).

[2]陈建强.今没,家校如何合作[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6).

[3]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N].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3).

[4]杨敏.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J].软件电子版2014,(15).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策略探究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