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精微绣的艺术特征探析

2016-12-10 02:36魏艺佳
丝绸 2016年11期
关键词:苏绣无锡刺绣

魏艺佳, 张 毅,b

(江南大学 a.纺织服装学院;b.江苏省非遗文化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设计与产品

无锡精微绣的艺术特征探析

魏艺佳a, 张 毅a,b

(江南大学 a.纺织服装学院;b.江苏省非遗文化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无锡刺绣作为苏绣艺术的一条重要分支,具有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精微绣是无锡刺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绣种之一,它是由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1981年时独创的绣种,并在1987年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获“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无锡精微绣在方寸之间以致广大,在传统刺绣艺术中独树一帜并具很高的艺术价值。文章通过无锡精微绣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审美价值角度,从“精”“细”“难”三方面解析其艺术特征及价值。探析无锡精微绣,可为刺绣史和传统手工艺研究做出补充,期望推动精微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苏绣;无锡刺绣;精微绣;特征;价值

纵观刺绣历史,江南刺绣在刺绣艺术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苏绣更是完美地诠释了江南刺绣的艺术价值,并成为江南刺绣的代名词。然而无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同样具有丰富的刺绣艺术传统,无锡的刺绣艺术经过借鉴、消化、运用、再创新等过程,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独具一格的刺绣风格。其中,双面精微绣更是成为当代无锡刺绣的代名词。本文以无锡精微绣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考证和调研,通过梳理精微绣的发展历史阶段,理清精微绣与“苏绣”的关系,探讨无锡精微绣的艺术特征,充分展示无锡精微绣艺术之美。

1 无锡精微绣的历史脉络

1.1 无锡精微绣发展概况

无锡刺绣最早记载于汉代刘向《说苑》:“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1]吴王阖闾徙都苏州的时间是公元前469年,然而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前532年。这段史料中所记录的“吴国”,它的都城是建在梅里(今无锡新区梅村)之时,由此看来,最迟在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刺绣技艺就已经在无锡地区流行,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与服饰当中。

再据清代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堆沙刺绣兹明尤仲骥妻子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2]这是最早见于地方志记载的无锡刺绣艺人。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刺绣艺术家丁佩就在无锡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绣谱》,对无锡刺绣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清末民初无锡刺绣的鼎盛时期,华璂的刺绣艺术与李佩黻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当时无锡刺绣的两大流派。

华璂(1869—1939年),无锡荡口人,精通刺绣,在鹅湖女校教授刺绣。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于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华璂凭借在风景绣上的创新研究,使用中国画《山水绣件》为稿本获得金牌奖。另外一幅《公鸡图》在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清末民初时期,以“画绣”见长的华璂风景绣与沈寿肖像绣在刺绣界蔚然成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华璂与许频韵合著的《刺绣术》一书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本专供刺绣的教科书,曾先后再版过多次,对近代刺绣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李佩黻(1861—1910年),从小随父定居无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华文川夫妇创办锡山绣工传习会,简称“绣工会”,这是中国创办的最早的民间刺绣传授组织[4]。绣工会开设讲座、作品点评、展览等,对无锡刺绣艺术的发展有很大推动和促进作用。绣工会倡导绘画理论与刺绣技艺相结合,形成了锡绣淡雅秀丽、细腻精微、生动传神的艺术风格。

自1908年无锡刺绣首次在天津实业劝工场获银牌奖开始,至1921年为止的13年中,锡山绣工传习会及各女学和民间艺人的刺绣作品在国内外各种赛会中获奖总数超过了苏州地区的刺绣,形成了“锡绣盛称于世,不惟国人知之,薄海内外靡不知之”的兴盛局面[5]。

自1927年华璂移居上海之后,无锡刺绣逐渐式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无锡沦陷,无锡刺绣自此一蹶不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才得以逐步恢复。1957年无锡市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整理出一批传统无锡刺绣针法,还进行了新技法的探索。“十年动乱”中,无锡刺绣又一次遭到严重摧残,改革开放后才慢慢复苏。1981年在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张炜农和无锡刺绣老艺人华慧贞的带领下,根据唐代苏鹗著《杜阳杂编》中“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6]的文字记载,经过反复研究、探索、试制发展而来的精微绣,已经成为无锡刺绣的特色,闻名海内外。

1.2 “苏绣”与无锡刺绣的关系

在明正德年间已扬名海内外的“苏绣”指的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刺绣[7]。吴地的概念是指“以太湖为腹心,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作躯干,杭州、嘉兴、湖州作节肢,旁及南通、扬州的一个地域总体”[8]。由于太湖周边地区交通发达,水路、陆路畅通,对外贸易的交流普遍,手工艺人的技艺切磋联系密切,使得刺绣传及江苏各地区,许多地区都成为刺绣的生产基地。以苏州为中心的“苏绣”,经过各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新和当地文化的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其中,无锡有精微绣、常州有乱针绣、南通有彩锦绣、扬州有仿古绣、常熟有花边抽纱、东台有发绣等,他们各具特色,均有成就。在这个角度上分析,“苏绣”早已不单指苏州的刺绣,而是涵盖了现行政属地江浙沪的部分刺绣艺术品种,是吴地刺绣艺术的总称[9]。

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无锡刺绣对“苏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无锡刺绣是江苏刺绣的一个分支,它与苏州刺绣是一脉相承两种刺绣。当然,这里所指苏州刺绣仅指苏州本地区刺绣,而非“苏绣”。“苏绣”与无锡刺绣之间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精微绣是无锡刺绣的独有品种,在苏绣艺术中独树一帜。无锡刺绣的创新绣种“精微绣”自问世以来在国内最重要的工艺美术作品评比和展览中屡获殊荣,使无锡刺绣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奇葩,并推动了无锡刺绣艺术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2 无锡精微绣的独特艺术特征

无锡地处江南,历史上是丝绸和刺绣的重要产地,经过多年的积淀,无锡精微绣形成了独有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其艺术特征概括为“精”“细”“难”。

2.1 刺绣技艺的精益求“精”

精微绣是将绘画中的图案按照比例缩放,并通过精湛的绣技,尽可能的还原画稿的美感。精微绣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而“精”体现在以下环节。

2.1.1 选 稿

绣稿是刺绣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精微绣是以书画的构图为灵感源泉,所以绣品更多的延续了典型的中国绘画中构图,画面的布局与构思处理,对精微绣作品的艺术表达与意境效果起直接作用。手工者对挑选的画稿需进行认真精准的分析与评判,看其能否符合“精”“细”的要求。精微绣的画面尺寸虽小,但需要有多层次的变化,使观赏者能够细细品味其中的精致、精细与精彩。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图1、图2),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这幅作品出自江苏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画稿设计为顾青蛟大师,制作为赵红育大师和吴鸣文大师[10]。在绣稿选择上充分体现精微绣“精”“细”的艺术特征,该作品画面尺寸仅有40 cm×16 cm,卷幅微小,但气势宏大,内容层次丰富,采用双面精微绣的技法,精致地绣出了古代一支丝绸商旅,浩浩荡荡在沙漠中前进的场面,体现了数千年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繁华风貌。

图1 精微绣《丝绸之路》Fig.1 Subtle embroidery The Silk Road

图2 《丝绸之路》局部Fig.2 Part of The Silk Road

2.1.2 用 料

精微绣在用色、用线、用料上十分考究。根据绣稿的具体情况,挑选符合要求的各种颜色、粗细、不同材质的绣线,底料采用最高规格的定制平纹丝织面料。为了达到镶色的和顺,一种色彩往往要选若干个色级,如绣制《丝绸之路》中的一匹骆驼,从浅到深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个色级的线。若效果不够理想,绣娘还会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绣线合并成一股,来表现出骆驼的立体感和毛发的明亮度。精微绣的针也是特制的,针体极细且整体较长,一根针通过上百种技法的变化,来实现丰富的刺绣效果。

2.1.3 针 法

针法的选择对绣品的技术质量起重要作用。绣制精微绣时,要根据表现物品的不同质地,从而分别采用小乱针、施毛针、平套针、散套针、滚针、缠针等不同的针法。

图3 小乱针Fig.3 Small mixed stitch

如《丝绸之路》中,骆驼、马、驴运用了小乱针(图3),其针法适合表现动物皮毛的厚实感和自然的丝理。猎犬的毛绒感用施毛针(图4)来突出。商人服装用平绣中的散套针(图5)[11]来表现,衬托了丝绸的柔软感和光泽感。卷首还绣有194字,记载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这幅作品运用了上百种丝线,其精湛的绣技令人惊叹,充分体现精微绣的精益求“精”的艺术特征。

图4 施毛针Fig.4 Hair stitch

图5 散套针Fig.5 San Tao needle

2.2 刺绣画幅方寸之间的精耕“细”作

精微绣之所以被誉为锡绣的独门秘笈,是因为绣品的规格微小,绣工极为细致,寸人豆马都能绣制得形神兼备。清朝乾隆年间所修《上海方志》载“其法劈丝为之,针细如毫发”[12],作品局部书法和人物造型的细微之处(图6、图7),无法描绘线稿,这需要精微绣艺人凭借绣制经验、技艺方法和心灵意识三者结合才能绣成。

图6 精微绣的局部对比(书法)Fig.6 Partial contrast of subtle embroidery (calligraphy)

图7 精微绣的局部对比(人物)Fig.7 Partial contrast of subtle embroidery (figure)

《丝绸之路》中最细、最难之处就在于对26个造型迥异的商人脸部的刻画,这也是精微绣中最细致的环节——“开脸”。开脸是指在人物的脸上绣出五官,比如眉毛、眼睛、鼻子、嘴等细微之处。由于空间非常狭小,用线就成了关键。对于精微绣来说,一根绣线太粗,需要把绣线捻松,从中再分出其中更为细小的一丝,在刺绣上讲,这叫劈线(图8)。在绣制精微绣时,最细要用到70到80分之一(图9),基本等同于蚕丝的3丝到2丝。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才显得立体,活灵活现,更加传神。由于精微绣的丝线是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的,每一针都不能出差错。与其他刺绣相对比,精微绣要求的绣制技术更高,这就需要手工艺者真正达到人心合一、手眼合一、手针合一的程度,细节处理非常严谨,超乎想象。

图8 劈线Fig.8 Split silk

图9 70到80分之一的丝线Fig.9 One of the 70 to 80 points of silk

再如吴鸣文大师的《百寿图》(图10、图11),画面并不复杂,但在高8.5 cm×5 cm的寿星身上绣一百多个不同的“寿”字,这种精细程度,像微雕、微刻一样,引人入胜,在刺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细”。

图10 《百寿图》Fig.10 God of Longevity

图11 《百寿图》局部Fig.11 Part of God of Longevity

2.3 精微刺绣工艺的难上加“难”

精微绣艺术水平高,技艺难度大,刺绣艺人不但需要绣艺高超,还需要求绣娘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美术功底。学做精微绣是需要感悟的,天分很重要也很难培养,师傅教的是技巧,而绣品的好坏,靠的是个人的修行。刺绣想要打动人,绣娘需要有较好的审美,在绣制过程中更需将情感融入其中。

近年来,闻名全国的苏州刺绣已经发展为高度成熟的产业,但无锡精微绣相对而言却略显“高冷”。当下,苏绣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例屡见不鲜,但精微绣却不惧抄袭,不怕模仿。究其原因,精微绣技艺很难掌握,三年未必出师,十年不定成才,一部基本的作品,至少要做几个月,精品更是要耗时一两年甚至更久。现在精微绣的定位已是高端艺术收藏品。如精微绣代表作《击鞠图》(图12),由顾青蛟大师设计,吴鸣文大师绣制,作品规格28 cm×70 cm,从1990至1993年历时三年才绣成,艺术效果极佳,即使在微距镜头下,针法依然齐整,人物和动物表情都很生动。

图12 《击鞠图》Fig.12 Cuju figure

目前,留下的无锡刺绣传人屈指可数,有赵红育、吴鸣文、张铭、曾友华、李军等,但真正掌握精微绣精髓的名家,业内一般认为是赵红育和吴鸣文二位大师。遗憾的是吴鸣文大师已在2016年初仙逝。

3 无锡精微绣艺术的审美价值

3.1 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厚刺绣文化

无锡刺绣是中国最早拥有理论著作的绣种。丁佩在无锡创作出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本正式出版物《丁佩绣谱》,总结出“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刺绣规律,并成为刺绣研究的工艺理论基础;锡山绣工会自编的刺绣讲义《绣工篇》,总结了刺绣的主要技法和作品艺术内涵;华璂的《刺绣术》,进一步完善了无锡刺绣理论体系、针法技艺,并对近代刺绣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无锡的绣娘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刺绣技法,同时与绘画紧密结合,使精微绣从中吸取精华,技艺不断发展,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无锡精微绣以其悠久的学术理论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3.2 以“精、细、难”为特色的独有审美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工业化的推广,精微绣等传统手工艺术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无锡刺绣艺术家应遵循无锡区域文化的实际情况,坚守精微绣这一特色,拓展精微绣与生活的融合。

无锡精微绣也在持续寻求现代创新的新方向。例如2016年无锡精微绣与某知名手表品牌联手,推出精微绣限量款腕表,高格调亮相2016巴塞尔钟表展。这是现代技术和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跨界融合,为精微绣衍生品开拓了一条与现实相结合的新思路。精微绣在如此狭小的表盘中,能够绣出精细、完整的绣品,这是其他绣种难以达到的水平。以猴年特别款(图13)为例,“双猴迎春”运用了精微绣中难度最高、工艺最复杂的双面异色异样精微绣,全球限量5枚,腕表沿袭了精微绣“精”“细”“难”的艺术特征,材料考究,细致入微,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风情,凸显了赵红育大师的深厚功力,也将精微绣的精细质感与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发扬了无锡精微绣敢于创新的态度与适应发展的进取精神。

图13 精微绣限量版腕表Fig.13 Limited Edition of subtle embroidery watches

4 无锡精微绣发展的思考

无锡精微绣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Ⅶ-18(国发〔2008〕19号),其传承发展、保护开发是无锡精微绣正在思考和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4.1 人才培养是精微绣可持续发展的难点

无锡精微绣正处于一个困难与机遇并存时期。由于精微绣艺术“精”“细”“难”的特征,入门需要悟性和耐心,再加上时代转型等原因,无锡精微绣从业人员少,高水平人才更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只有拥有大量专业人才,以及骨干力量的储备,这门技艺才会后继有人。无锡精微绣的传承基本依靠大师代徒弟的师徒传承方式,大师门下的徒弟多则6、7名,少则只有2、3名,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当尝试在高职院校等高校聘请高水平无锡精微绣大师开设相关专业培训,强化精微绣从业人员基础能力,增强文化素养,拓展艺术眼界。

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在政策扶持、宣传及相应配套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好无锡精微绣的人才培养和拔尖人才扶持工作。通过政府、院校及无锡精微绣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破解精微绣可持续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难点。

4.2 树立品牌意识,创作精微绣优秀作品

无锡精微绣在发展历程中不乏精品,但是继续发展和推陈出新,需要依赖政府与精微绣传承人的努力。政府部门应对无锡精微绣做出市场调研和细节分析,结合当地特点,提出适合精微绣发展的思路与新方向,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精微绣传承人需把握并发挥精微绣自身特色,在商品经济时代中知难而上,树立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只有两者合力,才能打造精品,才能使无锡精微绣在商品经济时代具备顽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另外,在商品经济时代,无锡精微绣需要经过商业化包装和市场化运作才能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只有解决了传统非遗的产业化问题,无锡精微绣才会被更广泛的认知,并让大众自觉地参与宣传,使其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探寻可持续发展道路。

5 结 语

无锡刺绣艺术从近代以来,经历了四代人的努力,依托吴文化的深厚底蕴,根据自身刺绣艺术特征,在中国刺绣艺术界独创了新品种——精微绣。20世纪80年代,精微绣一经问世,便成为苏绣艺术中独具一格的优秀艺术品种。研究无锡精微绣的发展脉络、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从历史的角度剖析无锡精微绣的艺术发展历程及创新过程,以及当代精微绣艺术家从刺绣艺术品到衍生品的拓展,为当代刺绣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加快无锡精微绣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走入千家万户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促进其生产和传承,这也是精微绣从业者肩上不容卸下的责任和重担。

[1]高燮初,孙佩兰.吴地刺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 GAO Xiechu, SUN Peilan. The Embroidery Culture of Wu[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1997:6.

[2]宗菊如,周解清.无锡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12. ZONG Juru, ZHOU Xieqing.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Wuxi[M].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ress,2003:412.

[3]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31. SUN Peilan. History of Chinese Embroidery[M]. 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ress,2007:131.

[4]程勉中.无锡近代的刺绣艺术[J].江苏丝绸,2008(4):49. CHENG Mianzhong. Wuxi embroidery art in the modern times[J]. Jiangsu Silk,2008(4):49.

[5]程勉中.锡绣绝艺盛当年[J].丝绸,1997(5):50. CHENG Mianzhong. The craft has been passed down that year of Wuxi embroidery [J]. Journal of Silk,1997(5):50.

[6]汤可可,盛晓奇.百年芳华,锡绣溢彩[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37. TANG Keke, SHENG Xiaoqi. A Century of Youth, the Ambilight of Wuxi Embroidery[M]. Nanjing: Phoenix Press,2012:37.

[7]李明,沈建东.苏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5. LI Ming, SHEN Jiandong. Suzhou Embroidery[M]. Nanjing: Yi Lin Press,2003:5.

[8]高燮初.吴文化通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7. GAO Xiechu.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Wu Culture[M].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ess,2006:17.

[9]林锡旦.苏州刺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140. LIN Xidan. Suzhou Embroidery[M]. 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Press,2004:140.

[10]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珍品[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1:194.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Corporation, Chinese Craft Art Gallery. Collection Treasures of the Chinese Arts and Crafts[M]. Beijing: The Great Wall Press,1991:194.

[11]单德林,徐卫,张毅.中国当代设计全集[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5:116. SHAN Delin, XU Wei, ZHANG Yi.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Design[M]. Beijing: Business Press,2015:116.

[12]丁祥青.精微绣中虚实结合艺术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163. DING Xiangqing. Studies on the Subtle embroidery of combination between virtual and real[J].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2014(10):163.

Analysis of art features of Wuxi subtle embroidery

WEI Yijiaa, ZHANG Yia,b

(a.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b. Jiangs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The Wuxi embroidery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uzhou embroidery art also has a history of one thousand years. Subtle embroidery is the representative type of Wuxi embroidery, and is a new type of embroidery developed by Wuxi Institute of Arts and Crafts in 1981. Besides, subtle embroidery got the title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Treasures” in the seventh China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in 1987. Especially, Wuxi subtle embroidery can show lots of content in a small area, and it has a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n art of embroidery. Based on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value of Wuxi subtle embroider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from three aspects: “refinement”“exquisite” and “difficulty”. The analysis about Wuxi subtle embroidered can supplement the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embroidery and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dr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btle embroidery.

Suzhou embroidery; Wuxi embroidery; subtle embroidery; characteristics; value

10.3969/j.issn.1001-7003.2016.11.009

2016-04-19;

2016-10-12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5AG004)

张毅,教授,zy519@hotmail.com。

TS935.11

B

1001-7003(2016)11-0047-07 引用页码: 111202

猜你喜欢
苏绣无锡刺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无锡一棉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苏绣,“秀”出奇迹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清新唯美的刺绣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