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爷汤滋圃公牍联考

2016-12-12 09:44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衙门文种行文

(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河南 南阳 473000)

汤滋圃,清代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其人生卒不详,约于清嘉道年间游幕南阳府。游幕时,汤氏曾戏作一幅反映衙门师爷日常生活和衙门公牍文书的楹联。此联见录于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一书。《楹联丛话》卷十二记云:“公牍中字义多不可解,嘉应汤滋圃游幕南阳时,戏作联云:“劳形于详验关咨移檄牒;寓目在钦蒙奉准据为承”。亦所谓以不解解之。

所谓“公牍”,指衙门公文、文书等。章炳麟《文学论略》:“以比类知源为要者,典章是也;以方便致用为要者,公牍是也”。公牍是一种应用文体,其文体种类复杂,程式要求严格。到清代,公牍文书制度更为规范,在书写规则上也有一些与前朝有别的特点。今以此联为例,试解析清代衙门公牍文书如下。

清代各级官府衙门往来文书种类繁杂,形式多样,其名目大多沿自前代。根据各官品级地位,衙门隶属关系及当时的行文规则,可以大体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等。上行文多用于对直属上报,不相隶属的衙门之间,如对方品级地位较高也要使用上行文。清代上行文种主要有申、呈、详、验、禀、状、启揭、塘报、官衔手本等。下行文一般是对所属下级发布命令指示通知事项时使用,没有隶属关系而对方品级地位较低相差较大,也用下行文。下行文种主要有牒、札、劄 示、谕、帖、饬等。平行文均是不相隶属的机构之间咨商会谈,联系沟通,传达事项,转发文件,转送物品,移交人犯等情况下使用的。清代平行文的种类最为繁杂,既有国家明文规定的法定文种,如咨移、关牒、照会、付子、传付、交片等;又有官府沿袭使用的常见种类,如知照、知会、移付、公函、公启之类。

汤氏所撰上联中“详、验、关、咨、移、檄、牒”等词概括反映了清代衙门公牍的主要文书种类。

详 即详言其事而送达上级官署。清代,它是官方规定的下级衙门向上级衙门请示政务的最正规、最常用的文种。凡上报重要公务,如钱粮、费用报销、案件审理、官员申调等,均用详。

验 指验文,清代地方官署向上级衙门报告、说明一般情况时使用的上行文种。如报送一般公文,申解赋税钱粮,押解犯人等,均用验文。

关 指关文。关文起源于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皇太子监国时,所定文书程式中规定尚书各曹行文太常、司徒、长史,用关文。清代关文在明代基础上规格又有降低,只是在地方衙门之间使用。

檄 指檄文,通常被认为是古代官衙用于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牒 原指古代短小的木片,魏晋时始作为公文名称。唐代牒文作为法定文种广泛使用。

公牍文书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处理政务的工具,每一份公文的制发,都有着明确的发文目的,它要求受文者阅读来文之后,能够准确无误地了解文件的性质、文件的内容及其对受文者的要求,不会因产生歧义而引起受文者的误解。在不使用标点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用特定的专门用语、词汇作提示、交代和说明。清代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严格的标志与界线。公文产生于各个衙门,代表着各级衙门的地位,从而表现出极强的等级观念。平行文,行文衙门级别相同或相差很少,语气也要表现得谦和。上行文,语气谦卑;下行文,大量使用命令语,借以显示上级的权力与威严。因此同一个意思,在不同行文等级的文种中,就有不同的说法,形成大量的特定词。清代幕友的重要本领,就是能够熟练地使用文书中特定词汇,使受文者顺利地了解发文者的意思。

汤氏公牍联下联中“钦、蒙、奉、准、据、为、承”等词概指公牍文书的特定词。

钦 意为敬。“钦此”,意即恭敬地引文至此。其专用于引述皇帝谕旨之后,表示引文结束。

蒙 蒙受,承受。清代,下级衙门向上级报送的文书中,凡因所呈请的事情和建议得到上级批准、采纳,或受到上级各种形式的奖励、提职及其他照顾,即用此语表示。如接到上级有关照顾的文书,也可用此语表示。

奉 接受的意思。接到上级的文书时使用,表示尊敬。清代文书中,凡引述上级颁布发下来的文书,即用此语起首。后面接叙上级名称及文种,最后再列出来文的原文。

汤氏以简明的语言概括了衙门公牍的主要文书种类和常用词语,足见这位幕友师爷的案牍文书功力非同一般。清代幕友或称幕宾、幕客,俗称师爷。游幕之人纯为衣食,广交游,通声气,师徒援引,互为援助。幕友专习文案公牍、法律条文,熟悉秘不示人的“真传”,掌握时时变通的方针政策,遂成为各级衙门中的一股势力。幕友盘据衙署,把持衙门文案的情况较为普遍。幕友虽有束修待遇,但毕竟不入官场正流,是幕后人物。汤氏对联中的“劳形于”、“寓目在”等词的字里行间中多少透露出师爷们为人作嫁衣、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汤滋圃的这幅公牍联,曾在清代幕友间广为传颂。原籍广东嘉应州人的铁梅老人吴子光在《一肚皮集》中也曾引述此联云:“今之幕友,颇类古功曹。吾乡汤滋圃游幕南阳,戏作联句云:‘劳形于详验关咨移檄牒;寓目在钦蒙奉准据为承’。字字皆证佐也。”清徐珂《清稗类钞》记述此联云:“官场公牍字义,多不可解,相沿既久,莫之能改。嘉应汤某游幕南阳时,戏作联云:‘劳形于详验关咨移檄牒,南北东西;寓目在钦蒙奉准据为承,君臣上下。’”这一记载与《楹联丛话》比较,多出了“南北东西”、“君臣上下”等词。相比之下,徐氏所记之联似乎更能反映师爷们的漂泊游幕生活。

此联何时起悬挂于南阳府衙不得而知,据知情者回忆,民国时期,南阳专员公署某秘书处仍张挂此联,可见其影响之深远。2003年南阳府衙博物馆修复知府衙门古建时,复制补书此联并张挂于师爷生活的夫子院内。

[1]《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点校本

[2]《古今楹联汇刻》,清吴隐摹集,中国书店1994年

[3]《清代文书纲要》,雷荣广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4]《中国古代礼俗》,王炜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5]《南阳府衙匾联赏析》,刘绍明,中国楹联出版社2009年

[6]《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猜你喜欢
衙门文种行文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我读封面
近代以来我国公文文种流变考述
买到假货?到衙门去喊冤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旧衙门
一日轻装范蠡舟
从错用文种谈规范公文写作
清代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之户口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