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庐山、九江茶事可书可演

2016-12-12 11:56竺济法
茶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浮梁茶事江州

竺济法

白居易庐山、九江茶事可书可演

竺济法

白居易画像。其像赞为:五长之作,达者之词;流传后代,规讽当时。

本文梳理了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在诗文中写到的江州(今九江)、庐山之茶文化元素。“前月浮梁买茶去”为唐代浮梁茶市留下了确切记载;名人开山种茶且自记于诗文,白居易为第一人。体现出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其情其景可书可演。

“前月浮梁买茶去”——可开发九江之景德镇茶瓷之旅

唐元和十年(820年),时年44岁、年富力强的白居易,因进谏惹祸得罪朝廷,从京官贬为江州(今九江市)司马。从诗人角度来说,他因祸得福,因为有此经历,留下了写于江州司马任上的的千古绝唱《琵琶行》,其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句中的“江州司马”,已被引申为落魄小官或失意文人的代名词。诗人在多篇诗文中能以“江州司马”自嘲,足见其作为才华横溢大诗人内心的强大。

该诗中不经意写到盛唐时期的浮梁茶市:“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为研究茶史、尤其是茶叶市场经济提供了可靠依据。

浮梁今为瓷都景德镇市属县,而历史上景德镇曾长期隶属浮梁,是茶瓷产地和集散地。除了“前月浮梁买茶去”这一茶史名句,唐代王敷在著名的《茶酒论》中也写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与白诗相互印证。

笔者不熟悉当地地理,不知当年该茶商是从水路还是陆路去浮梁的,大概是水路吧,不管什么路,笔者以为如今由两市合作,可开发茶瓷旅线,配套有特色的民宿客栈,吸引中外茶人、游客前去旅游,领略当地风情。

《琵琶行》则可作为茶艺节目或舞台剧演绎,突出其中的茶元素,相信会喜闻乐见。

“药圃茶园为产业”——晚年犹忆庐山草堂茶事

据记载,唐时“司马”是有职无权的闲官,尤其是官场一些投机政客,对作为贬官的司马,惟恐避之不及。

白居易倒也清闲,借此机会,他翌年秋天即到庐山香炉峰下构筑草堂,开山种茶,过起了优哉游哉的半隐居生活。据其《庐山草堂记》记载,草堂元和十一年秋始建,翌年春天落成。主人在山居植茶引泉:“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庐山草堂记》成文之日,主人还与21位好友在草堂饮茶庆贺:“时(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主人另有五言长诗《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刻石记述草堂概况并其时情怀,想必刻石早已湮灭难寻踪迹了:

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何以洗我耳,屋头落飞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

山居草堂在主人精心打理下,有松有竹,有茶有莲,清流潺潺,猿鸟啼鸣,一派生机。诗人或饮酒,或品茶,或手挈五弦琴,或兴酣仰天歌,自由自在,因此生发出避世归隐的念头:“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

在贬官之地,白居易翌年秋天即到山上构筑草堂,引泉种茶,足见他对庐山的热爱!也体现出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庐山草堂在白居易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宦途自此心长别”之晚年写的《重题》四首,回忆了当年在庐山草堂难忘的清雅时光。其中第三首“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之句,明确这是庐山草堂;第二首则写了在草堂种茶莳药、引泉品茶,与野麋林鹤和谐共处的闲适生活:

长松树下小溪头,班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烛幽。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

除了上述两诗,白居易还在五言诗《春游二林寺》(一作西林寺)中,写到庐山的茶与泉:

下马二林寺,翛然进轻策。朝为公府吏,暮作灵山客。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阳丛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在冰雪刚开始消溶的早春二月,诗人策马到庐山东林、西林寺游览,看到春茶已开始萌芽,泉水叮 作响。虽然受贬到庐山作客,诗人内心依然春意盎然。

此诗未写草堂之事,大概写于诗人刚到江州的翌年早春。

关于庐山草堂,白居易还有《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等诗,本文偏重茶事,其它诗篇不作介绍。

名人开山种茶且自记于诗文,白居易为第一人。庐山茶旅大有可为

目前已知最早植茶的名人,为东汉末年、三国初年的高道葛玄,他在台州临海盖竹山、天台华顶山有茶园遗迹。名人开山种茶且自记于诗文的,则以白居易为最。作者在诗文中,对草堂方位交代非常详细,这是非常难得的茶文化资源。笔者建议,不妨在原址附近重建草堂,上述三首涉茶诗及《庐山草堂记》,均可刻石纪念,附近建设一些中档民宿客栈,供茶人和游客赏景留宿,与九江至景德镇浮梁茶瓷旅游互联。

白居易在庐山构筑草堂,引来清泉,开山种茶等,则可演绎为茶艺节目或舞台剧,其中《庐山草堂记》写到的该记撰成之日,草堂内举办了22人雅集,品茗论诗,不失为中国文史上难得的雅集之一,大有文章可做。而庐山茶事既可单独演绎,又可与《琵琶行》融为一体。

笔者以为,唐代名茶产地四川雅安蒙顶山,撇开饶有争议的“西汉吴理真”不说,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名句“茶中故旧是蒙山”了,当地为茶文化旅游做足了文章,建起了气势雄伟的山门,茶文化节已办十一届,海内外茶人、游客纷至沓来,名扬天下。

比较之下,庐山在这方面则相形见绌。作为风景名胜,庐山知名度更高。而同为唐代名茶的庐山云雾茶,人文资源亦更为丰富。据上述不完全统计,早在唐代,白居易即有四篇诗文写到庐山茶,这在各种名茶中是绝无仅有的。下文南唐李中《寄庐山白大师》亦有茶句,诗中写到的东林、西林、遗爱寺等唐代或更早的著名寺院,亦可发掘悠久的佛教茶文化。另有更多的唐代诗人吟咏庐山茶。现代国共两党领导人都钟情庐山,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有专属“美庐”;毛泽东则三上庐山,除了1959年著名的“庐山会议”,还留有著名诗篇《登庐山》,以及《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开国元老朱德的著名茶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更让庐山茶锦上添花。庐山茶历史文化,包括红色茶文化资源无与伦比。

排除了两首与白居易无关的庐山涉茶诗

写作本文,笔者排除了两首与白居易无关的庐山涉茶诗。

一是在九江市宣传庐山云雾茶的彩印广告上,印有五言诗:“匡庐云雾窟,云蒸翠茶复。春来幽香似,岩泉蕊独浓。无它今把酒,无比此壶中 。”落款标注该诗作者为白居易。笔者在白诗中找不到该诗,网上搜索发现,该诗曾被多人引用,但均无诗题,经与其中一位作者联系确认,该诗并非白诗,且不知诗题,不知何人所写,请识者见教。

二是《全唐诗》中有李中五言诗《寄庐山白大师》:“长忆寻师处,东林寓泊时。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泉美茶香异,堂深磬韵迟。鹿驯眠藓径,猿苦叫霜枝。别后音尘隔,年来鬓发衰。趋名方汲汲,未果再游期。”乍看该诗,颇似作者回忆寓居东林寺时,与白姓大师某年秋天经常品茗赏月,谈书论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白居易。但稍作考证,发现李中为南唐时代人,字大中,曾为淦阳宰,著《碧云集》三卷,《全唐诗》有其诗四卷,约920年-974年在世。这与白居易(772年-846年)生卒年相差一百多年,明显不符。那么,这位同样爱茶爱诗的“白大师”又是何人?亦请方家指教。□

猜你喜欢
浮梁茶事江州
北纬30°恩赐 千年浮梁茶
Art at Fuliang 艺术在浮梁
茶事春秋
记丁俊之教授的茶事人生
买茶去浮梁
崂山茶事
慢城理念下浮梁镇景观小品设计探究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