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2016-12-12 19:03张景易
祖国 2016年20期
关键词:舒曼狂欢节文化内涵

张景易

摘要: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具有鲜明的标题音乐性质,在内容上,主要描绘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同时注重个人内心活动、性格与气质的塑造,最终达到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目的。通过对舒曼的传记的阅读分析,揭示《狂欢节》中表达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舒曼 《狂欢节》 文化内涵

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舒曼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领袖,与门德尔松一同提升了德国市民的音乐鉴赏能力,并在1843年一同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但这个时代,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对封建统治者卑躬曲膝的庸俗气息泛滥于整个社会。当时的音乐也充满了这种庸俗的气息,内容肤浅、买弄技巧、仅供享乐的音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古典音乐和浪漫派音乐受到了严重的挑衅。

舒曼非常反对这种现象,在他看来,一部有价值的音乐,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和独创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他坚持认为“音乐决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谴愁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更高尚的东西①。”他还告诫人们“你在判断一首乐曲时,应当判别它究竟是艺术品,还是只供人茶余饭后谴愁解闷的东西;对前一类乐曲要坚决维护,对后一类乐曲也别生气②!”舒曼认为,具有净化心灵、能提高道德素质、像贝多芬的音乐一样伟大的作品,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一、作为音乐评论家舒曼

舒曼1834年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与当时德国莱比锡的《音乐总报》、柏林的《伊利斯》形成了两类派别,《音乐总报》和《伊利斯》掌控在支持那些炫耀技术者的肤浅艺术的专业学院音乐家手中,他们滋长了只注重形式技巧的非艺术化倾向。这种有害的倾向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势力,甚至影响到了当时李斯特等人的创作。舒曼无情的把那些音乐家称为自己精神贫乏,并使别人精神也贫乏的伪君子。《新音乐杂志》就是要恢复那些具有思想和内容的艺术,与当时流行的外表而内容空洞的音乐做全力的斗争。

作为音乐评论家的舒曼,批判的眼光无比锐利。他对艺术要求严格,但是对艺术家却是宽厚的。众所周知,肖邦对舒曼音乐的评价不高,但舒曼并没有因为个人恩怨,在评论中进行报复,而是以一个评论家的公正态度非常专业的对肖邦的音乐进行评论,推崇备至。舒曼在《狂欢节》中用音乐塑造了他自己的两个化身、两个笔名——坚决向庸俗音乐作斗争,推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音乐作品,却具有迥然不同个性的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同时,作为虚拟的“大卫同盟”的成员,舒曼还将肖邦、帕格尼尼加在其中。充分反映出他倡导高尚艺术音乐的观点和立场。舒曼的音乐美学是对音乐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是对音乐生活和音乐创作中庸俗倾向的批判,具有珍贵的价值。

二、舒曼的“情感论”

舒曼是典型的“情感论”者,主要通过他的音乐评论表现出来。他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表现。“情感萦注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会涌现出音乐③。”他明确认定“理智有时候会出错误——感情却不会错误④。”可见舒曼对“情感论”的热忱。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是强调高度主观化的内在情感表现,但也不排除音乐反映外在物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相反,他承认外在物质世界,而这个世界是要常常闯近音乐家心灵的。舒曼特别强调视觉感受在音乐形象塑造上所起的作用,“器乐在描写心理思想和外界事物方面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许多人的看法都过于保守了,当然,如果认为作曲家展开纸拿起笔,就是打算表现、叙述或者描绘某个事物,那自然是错误的想法。不过也不能把外界事物的印象和影响作作用估计得太低⑤。”《狂欢节》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动态的反映出音乐表达的情感。

舒曼在把音乐看作情感的表现的同时,又非常强调其中的幻想性。对于舒曼来说,音乐的情感和幻想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时候情感本身就具有幻想性。舒曼就认为自己是富有幻想的音乐家。作为音乐中的浪漫派音乐家,当他们感觉到在精神上束缚和压抑的时候,就会进入自己的幻想世界,从幻想世界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或者情感上的安慰。《狂欢节》就是典型的具有幻想性的钢琴作品。特别是舒曼在塑造“大卫同盟”中的成员的时候,完全就是一个精神集团。

从作曲技法上同样可以表现舒曼的“情感论”。舒曼对作品的结构并不重视,也不擅长。由于没有经过更多的专业作曲技术训练,所以舒曼敏锐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才是他作品中的精华。他的内容自由主观,而形式上很随性,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现在他的创作中处于重要地位。这种现象造成了舒曼的音乐具有更特别的非常规表现。舒曼自己也说:“我在作曲的时候,丝毫没有想到形式⑥。”

三、结语

《狂欢节》要从音乐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才能体会到舒曼特有的音乐风格。从欣赏的角度,舒曼的音乐并没有舒伯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那样“旋律”化,甚至觉得舒曼的音乐并不“优美”。《狂欢节》就是典型的“不优美”,但它的内容非常的具有表现性,这种意识形态,是因为舒曼具有深厚的文字思维能力,逻辑性强,为了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从内容上刻意的对音乐进行处理,这样就显得舒曼的音乐具有个性,使音乐内容得到了提升。

注释:

①舒曼:《1835年新年祝词》,《论音乐与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第164页。

②舒曼:《音乐家生活守则》,《论音乐与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第222页。

③舒曼:《弗兰茨·舒伯特最后几首作品》,《论音乐与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第21页。

④舒曼:《拉罗大师、弗罗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的笔记记录》,《论音乐与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第146页。

⑤舒曼:《赫·柏辽兹。“一位艺术家的生活插曲”,大型幻想交响曲》,《论音乐与音乐家》,音乐出版社,1960年,第81页。

⑥王东路:《舒曼音乐创作的浪漫主义特征》,《音乐研究》,1982年,第104页。

参考文献:

[1][俄]巴琴斯卡娅.舒曼传[M].音乐出版社,1969.

[2]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3][匈]李斯特.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张洪岛,张洪摸,张宁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于润洋.舒曼的音乐美学思想[J].人民音乐,1980,(11).

[5]王东路.舒曼音乐创作的浪漫主义特征[J].音乐研究,1982,(03).

[6][英]蒂姆·道雷.舒曼[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舒曼狂欢节文化内涵
购物狂欢节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