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安全的几点思考

2016-12-12 09:47贺伟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缺陷应对策略网络安全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它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更是以一种难以形容的霸道姿态迅速且广泛的渗透到各行各业,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实现了远距离通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更加便捷化、高效化,但随着它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各行各业的管理愈发倚重利用计算机进行核心数据和信息的存储,利用网络备份或者提升工作效率等,便利的同时,安全问题则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刃,随时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做好网络安全工作重要且必要。文章首先阐明网络安全的定义,其次重点阐述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并针对网络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安全 缺陷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006-02

引言

数据信息泄露、网站运行瘫痪、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名词近年来不断衍生,并且各种传统社会很少见的事情,在当代社会屡见不鲜。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络技术层出不穷,也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手机、平板等各种电子设备,甚至手机的网络访问量远超过电脑,如何做好网络安全工作已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软件、硬件以及系统中数据的保护,避免数据因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被更改或者泄露,以实现网络系统正常安全可靠运行,可靠提供网络服务[1]。网络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信息的安全,并具有保密性、可控性、可用性、完整性、可审查性等特征。网络安全由于环境和应用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系统安全、信息传播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四方面内容。

二、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站在不同的视角网络安全有不同的解释。广义上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两方面内容[2]。其中网络信息的安全工作是否到位用信息的可用性、信息的完整性、信息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为依据,控制安全则主要是指网络访问过程中进行身份认证、授权认证和访问控制等。互联网满足了人类对于各种数据信息的需要,使得远距离可视通信成为可能,工作中网络技术的采用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利用率,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网络还存在部分安全问题。

1.系统的问题

在进行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设计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和设计者等众多原因使得产品存在缺陷,当用户使用电子产品或者计算机时由于系统的不完善,出现安全问题。其中系统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操作系统存在缺陷。开发操作系统的企业的技术各不相同,网络安全方面的各种互联网技术交叉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并且当前黑客技术不断发展,他们开发各种软件,侵入各种电子设备终端,窃取机密信息、个人密码等重要资料,严重危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同时网络硬件配置不协调会影响网络系统质量,从而使得网络功能的实现受阻,网络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第二、各种软件存在漏洞。电子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安装各种软件,部分软件由于功能不完善,当用户下载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从而使得用户信息出现泄漏情况。第三、网络安全服务存在问题。在使用计算机进行通信过程中,计算机采用的TCP/IP协议,TCP/IP在设计过程中就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很多应用采用该协议就是的计算机通信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连接无线网络设备时可能会接触到钓鱼Wifi、虚假网站等,从而产生网络安全问题。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黑客的威胁和攻击。现代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黑客攻击的事件数不胜数,黑客利用自身掌握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研发各种入侵软件,破坏、篡改损坏网络,非法侵入企业或者他人信息系统,获取重要的机密数据信息或者个人重要密码等,已达到自身的目的。现代黑客入侵的手段和方式非常多样化,例如间谍软件、口令攻击、漏洞攻击、病毒、网络监听、木马、虚拟机、无线入侵等多种攻击方式。黑客的攻击会给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黑客之所以能够入侵网络使得信息泄露,主要是由于网络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因此相关的设计人员要不断强化网络安全设计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此外计算机病毒是严重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又一重大难题。计算机病毒是由于高技术犯罪,计算机病毒一般是指附着在其他程序上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它严重算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当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导致数据信息文件的丢失,甚至损坏计算机主板。

3.自身因素

网络安全的问题的另一主要成因是由于企业个人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在使用网络是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从而导致信息的泄露。用户在使用网络时针对应用服务系统的访问限制和安全通信方面考虑较少,人为造成安全漏洞,从而给黑客可乘之机,严重威胁网络信息的安全。

三、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当前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的深刻剖析,可知,网络安全问题一部分由于是网络技术的原因造成,另一部分是由于非技术原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分为两方面,其一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其二非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以下针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

1.1防病毒技术

防病毒技术是一种硬件防病毒技术,主要是指与操作系统相配合,实现大部分病毒的防范[3]。防病毒技术直观分为病毒的预防、病毒检测、病毒清除三种技术。其中病毒预防技术主要是指采用编写程序保留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内以实现对于系统的优先控制权,防止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坏。病毒检测技术主要是指加强对病毒的类型及其数据信息文件特征的检测,以判断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最后阶段病毒清除技术,根据检测出的病毒结果,采用病毒查杀软件进行对病毒的清除工作。

1.2入侵检测技术

当计算机受到外界攻击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会发生变化,通过加强对于这部分信息的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非法入侵的行为,若存在入侵问题则切断相关线路。计算机的入侵检测技术不会对计算的网络性能产生影响。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其中误用检测主要是通过对攻击行为的特征与特征库进行对比,以确定攻击对象,该检测方式具有检测的准确率较高,检测速度快。但是特征库中不具有的攻击行为一般难以检测出来。

1.3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利用各种算法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进行存储和传输,到达目的后再采用某种技术手段进行还原,加密技术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4]。机密技术的关键是加密算法、秘钥的管理。该目的主要是组织计算机遭受非法入侵。

2.非技术层面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2.1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下,为了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要提供健康的网络发展环境。法律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健康网络安全环境管理机制的建设,当前我国已颁布《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以文件相关要求为依据,健全安全机制和网络安全制度。

2.2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

人为因素是导致互联网产生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系统漏洞并不是造成网络安全的而主要原因,更多的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未注重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人们对于网络入侵的意识和应对的能力,此外大型企业还要配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网络安全防护人员,已实现对各种网络问题的有效应对,保证网络的可靠安全,为用户提供健康的网络运行环境,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

2.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的建立需要健全的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的相配合,其次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注重用户和管理员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此外做好重要部门的计算病毒的检查,并及时进行数据的备份。

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各项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网络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人、企业、国家等的信息安全,对社会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其中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系统自身设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和自身因素,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实现网络安全可靠运行,保障用户的安全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美.托林斯.网络安全基础:应用与标准(第5版)[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110-111.

[2]范黎明.关于信息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的几点思考[J].信息安全,2015(06):226-226.

[3]顾昊.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点思考[J].热点思考,2010(126):141-141.

[4]孙玉婷.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2):324-325.

作者简介:贺伟,男(1980.12-),汉族,籍贯,四川郫县,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

猜你喜欢
缺陷应对策略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印度电商为两大“缺陷”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