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管住自己五分钟吗

2016-12-12 11:25李洪西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转化学困生

摘 要: 教育教学管理是每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话题,学困生的转化与管理占据了教师相当一部分精力。每个学生从理论上讲都是“天才”,只是方法与爱心不够,才使学困生的教育越发艰难。本文从一个教师抓住一个瞬间,给学困生一丝希望开始,“约定”成了转化的“魔力棒”,也成了教师的法宝。

关键词:学困生 约定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38-01

杨元振是八年级三班的一名学困生,上学期期末语文成绩是全年级最低的,只考了五分。我看了他的试卷,作文得了五分,其他题目基本空着。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是用了整整一个学期起来转化他,没想到效果竟会是如此之差。想想自己也是老教师了,怎就不能转化一个杨元振?难道是爱的不够,抑或是方法不对头?

带着疑问,我问几位年轻的教师(他们刚毕业有热情与爱心,思想新潮),不料年轻教师的回答令我很失望,“管他干嘛?管不了的不管,管了不听的就别管了。”这样怎能行呢?失职啊!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首先宣布课堂纪律:“我上课,谁也不能插嘴,回答问题先举手;不能做小动作,不准交头接耳……。”我习惯性的把老一套搬了出来,下面一片唏嘘声。看得出来,学生在无奈中也有一种无畏。

“老师,,啥话也不能说吗?”杨元振像是没听清要求,故意问我。

“你没听见?不能乱说话,回答问题要积极!”我没好气地回答。

“行了,我知道了。”

“你还说吗?我先让你说五分钟说说?”

“不了,老师,还是你说吧!”

我真生气了,要不是第一节课,我肯定会发脾气。想想还是算了吧,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管不住自己还算正常。开学第一节课怎能对学生大呼小叫?我镇定一下自己,继续我的要求。

就这一小会儿,杨元振闭嘴动起了手,正低头专心用铅笔刀削已断了的一段拖把杆。他以为我发现不了,还故意抬头扫视了我一下。我正视前方装作没看见,没想到他认为我没发现,继续创造。

我便要求边走下讲台,站在了杨元振的课桌前,伸手索要,“干什么?”他顺手把两样小东西塞进了桌洞里。

“你的小棍呢?”

“哪有什么小棍?”

“拿出来,你以为我没看见?还想糊弄我。”我不由得厉声喝道。

不拿是不行了,他把手伸进桌洞里,掏了半天拿出小棍,“上课你干什么?”

“削着玩。”这理由也太简单了。

“老师让你干什么?”

“不知道。”

“我的要求你没听见吗?”

“什么要求?”

我气不打一处来,我说了半天,他竟什么也不知道。

“小刀呢?”

“没有.。”

“快拿出来,要不然以后别上我的课。”

我厉声喝道,全班学生不由得把目光投向这里。他慢腾腾的把小刀递给了我。

我继续我的第一节课,接下来时间我不愿在看他一眼,随他去吧,反正他在一角落,我可以不看的。

接下来那段时间,我虽没有正眼看他,但还是观察他的举动。正襟危坐不超三分钟,他又开始制作小飞机,还不是想讲台瞟,生怕我在发现他。

终于下课了,我把杨元振叫到了办公室。

我没有再发火,因为我十分了解他。先问问吧,“杨元振,你怎么老是乱说话呢?要不就做小动作。”话一出口,我又有点后悔,明知是他管不住自己。

“我听不进去,也听不明白,就是管不住自己。”其实我是知道的,他基础太差,想听明白确实不容易,管不住自己也是习惯使然。因为听好多同学说,有的老师根本不管他,只要不太乱就行。

“你能管住自己多长时间?”

他略微一顿,“五分钟吧。”

我对他不抱多大希望,“能保证五分钟什么也不做,认真听课?”

“能行!五分钟,我能保证。”

“老师看你表现,就五分钟。”

我带着怀疑的态度开始了第二天的语文课,上课开始的三分钟内,他正襟危坐,虽然一副痛苦的样子,但还是认真的模样。后来的两分钟,他虽没有做小动作,但显然有些坐不住了,屁股挪来挪去,两手相搓,不停地动。他在克制自己,努力约束自己。还不错,那一节课他竟坚持了八分钟。

下课后我又把他叫到办公室,“杨元振,你说到做到,虽然不是完整的一节课,但坚持了八分钟。你觉得你做得怎么样?”

“还可以吧,我也没想到能坚持八分钟。”

“那以后,该怎么做?”

“老师,下节课我能坚持半节课。”

“能,你一定能做到。你是一个能约束自己的人,只不过是平时做差了一点儿而已。相信自己,就成功。”

第三天的语文课上,杨元振果真在半节课之内表现“规矩”。下课了,同学们好奇地问我 :“老师,他今天怎么了,往常可不是这样。”

“我们有约定,杨元振在履行约定。”

“什么约定?”

“保密。”

后来的约定自然是变成一节课,一天,一周,一月。他上课时的所有坏毛病几乎都改掉了,像变了一个人。上课认真听讲了,他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那次月考他竟考了42分。我相信,他很快就会考及格的。

后来,我反复思考杨元振变化的原因。想想过来的一学期,要求过高,他根本做不到,索性就不做了。给他一个低台阶,与他共守一个约定,发掘他的那份信心。切记,千万不要把他一棍子打死。在信心的引领下,每一个看似“不可救药”的学生都会悄然发生变化,这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李洪西,男,(1975.3-),本科,现任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任职于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中学。

猜你喜欢
转化学困生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