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墓志铭的人间朝晖

2016-12-12 11:47宝木笑
中国慈善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康德门槛星空

宝木笑

历史的最终任务从来不是记录,而是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这也是书中导论提到的“精密计时革命”之后的历史及历史观:历史不是“富有者和有权势者的历史”,历史也不仅仅指的是“人类历史”

“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它阐释了对内心价值的追寻和对宇宙的探索将成为人类终极的理性走向,冥冥之中成为人类超越自身最具魅力的惊鸿一瞥,这种超越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一直让我感慨。

硬着头皮细读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在一个缓冲期遇到这本《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突然觉得这竟是我最近读过的最棒的一本当代哲思类书籍。个人还是不愿意把这样一本书划分为历史类的书籍,虽然亚马逊仍将其列为“历史类通史”的范畴,然而一本书的分类不仅要看它的目录,我想更应该感受它的视角和它内心的所想。

“大历史”是一种看待过去的新视角,出现不过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儿,它由众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建构起来,涉及历史学、地质学、生物学以及宇宙学等,与其说是另一种历史叙事形式,倒不如说是历史研究的一次革命。本书的第一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是牛津大学的博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麦考瑞大学讲授大历史课程,九十年代首次为他的课程取了个霸气的名字—“大历史”。2010年,他遇到了比尔·盖茨,两个人一起成立了“大历史项目”,面向中学生和普通公众开放免费的大历史网络课程。总之,是一个学者兼老师讲着讲着课,就思考出一门学问,有一点点像康德在做家庭教师期间,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然后做了十五年的助教,在这期间逐渐构建自己的思想王国。

全书13个章节,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普遍性历史观,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前3道门槛: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第4道门槛:太阳、太阳系与地球的出现;第5道门槛:生命的出现;第6道门槛:人亚科原人、人类与旧石器时代;第7道门槛:农业起源与农业时代早期;中间的一道小门槛:城市、国家与农耕文明的出现;迈向现代革命和通向现代性的突破作为第8道门槛。

这是我致敬本书的第一个地方:先不说这个划分的标准本身如何,但这种划分背后的价值取向是客观而谦卑的。我们总是引用那句“人是万物的灵长”,仿佛人的出现就是因为我们是“上帝的选民”,但在David看来人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过每一个门槛时发生的轻微偏差,都可能导致今天的我们成为别的物种的盘中餐。这也是康德哲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就像康德仰望星空产生敬畏,是因为那种景象“仿佛取消了我作为一个动物性被造物的重要性,这种被造物在它(我们不知道怎样)被赋予了一个短时间的生命力之后,又不得不把它曾由以形成的那种物质还回给这个(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点的)星球”。是的,本书的这种谦卑和客观,让我想起了康德。

对书中第12章“人类世:全球化、发展与可持续性”印象最深,倒不是全球化、发展与可持续性问题本身,而是为其对“人类世”这个概念的全面论证叫绝。“人类世”源自希腊语中的“人类”一词,目前仍然是个非官方的地质年代用语。从地质年代上看,目前我们属于“全新世”,大约已有11000年的历史。但是,书中引用许多证据,从政治、军事、人口、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论证了在1950年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们已经进入了拥有集体学习力量的爆发期,人口总数、风化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都发生了异动,与过去10000多年来的变化趋势截然不同,人类终于自豪而尴尬地成为了第一个可以对生态圈造成影响的地球物种。

这是我致敬本书的第二个地方:我们可以保留敬畏以示谦卑,但我们也不妄自菲薄,让自己成为自然的奴仆,同时也对自己内心的“魔性”有清醒的认识。仿佛康德墓志铭中将道德律提升到星空的双子地位,并对这种压制人类“魔性”的道德律充满敬畏,因为它“把我作为一个理智者的价值通过我的人格无限地提升了,在这种人格中道德律向我展示了一种不依赖于动物性、甚至不依赖于整个感性世界的生活,这些至少都是可以从我凭借这个法则而存有的合目的性使命中得到核准的,这种使命不受此生的条件和界限的局限,而是进向无限的”。“人类世”既强调了人类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特别是“集体学习力量”而赋予的“神性”,同时,也在大数据基础上认识到自身对生态圈的巨大破坏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认可自身的“魔性”,从而给读者呼唤“道德律”的弦外之音,让人读起来不由拍案叫绝。

全书的最后以对未来历史的预测作结,作者成功抵制了最后好好“爽一把”的诱惑,没有满嘴跑火车,而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客观地列出了三种未来:近期的未来,接下来几千年的未来,遥远的未来。虽然按照时间划分稍显保守,但并没有影响到内容的精彩。“近期的未来”实际上是一种计划中的未来,宇宙和人类社会就像我们现有知识预测的那个样子,仿佛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接下来几千年的未来”是一种参考了科技发展变量的未来,比如人类突然遇到新的技术突破,就像我们因为蒸汽的使用、电的运用、互联网的发明等,改变了我们灰暗的发展前景;最后,“遥远的未来”充满着奇思妙想,也许人类会毁灭,也许人类通过“集体学习力量”和其他契机,突破了21世纪的发展瓶颈,我们会进入到目前无法想象的生存状态,就像《三体》中的程心每次解冻醒来,都会见到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人类社会。

这是我致敬本书的第三个地方:历史的最终任务从来不是记录,而是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这也是书中导论提到的“精密计时革命”之后的历史及历史观:历史不是“富有者和有权势者的历史”,历史也不仅仅指的是“人类历史”。由此,人类从历史出发,不再仍然同维度平行地遥看未来,而是真正开始仰望“头上的星空”,实现人类视角真正的维度突破。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笔者才将本文的题目定为“人间朝晖”,因为这本书让我感到的完全不是悲观地诉说一种卑微和没落,而是从“虚无”出发,走过“人间”,通过“虚无与万物之间”的思索,实现对人类视角的一种超越。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对康德那类超凡思想的真正继承,是真正的“人间朝晖”。

1804年,康德去世,一生从未踏出过出生的小镇。

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也许,这个“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人早已带着内心的道德律神游“头上的星空”。

整个宇宙,还不够大么?

猜你喜欢
康德门槛星空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星空
你也爱吃仰望星空派吗?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星空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异地高考岂能不断提高门槛?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