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组织党务公开的制度化探索

2016-12-12 14:36李飞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李飞

摘 要: 长期以来,由于党务工作的特殊性质,党内事务存在着公开渠道窄、信息量小等特点。在学校党组织全面推行党务公开,使党员群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对于增强党内透明度,凝聚党员群众力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学校党组织党务公开长效化、制度化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学校党组织 党务公开 制度探索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54-01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学校党组织作为党的一种重要组织类别,按照规定积极主动、有效负责地开展党务公开工作,对于凝聚人心发挥工作热情,增强基层组织生机活力,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各项任务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围绕学校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公开什么,谁去公开,如何公开,长效公开”四大类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有益建议,使学校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真正能做到落地生根、长效推进。

一、设置系统化的公开指标体系,解决“公开什么”的问题

公开什么是党务公开的核心问题,是破除党务工作神秘性,增加透明度的关键。在深度分析党务公开目的、内容、要求基础上,结合中小学实际,应该设置贯穿始终的指标体系。

一是公开事项力求广。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都做到向党员群众公开,让“阳光党务”不留下任何一片角落。比如针对决议决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班子建设,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设置明确的公开类别与公开内容。

二是公开内容力求新。新鲜才能为党务公开注入活力。比如“”两学一做“、人民教师进民家等活动开展情况,单位开展争创活动情况纳入指标体系,就会让教职工觉得党务公开很亲切,就会更加关注这种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得更紧密、时效性更强的公告方式。

三是公开内容力求实。只有公开党员群众关注度高,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才会让他们觉得党务公开没有搞花架子,很实在,是在动真格。比如干部选拔任用、教职工考核情况,师生反映问题的落实及解决情况,这一类的事情,做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并且真诚接受群众监督,适时进行改进,才会让党务公开接地气,生灵气,有生气。

二、 建设专业化的公开人员队伍,解决“谁去公开”的问题

只有建设一支专业权威、责任明确的公开人员队伍,党务公开这一新鲜事物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是高标准定人选。各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务公开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理所当然应该是党务公开的第一责任人。在一个组织中,党组织负责人对党的政策理论相对来说更熟悉,工作能力更强、威信更高,由他们来担任公开主体,能使这一工作得到更有效的执行。

二是重培训明要求。了解、驾驭新鲜事物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为此,应该对党组织负责人通过开办讲座、定期进行交流等方式,了解党务公开的意义、目的、方法、时效、问题等,确保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实效性、准确性。

三是入考核明奖惩。将党务公开情况纳入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认真敬业,群众满意度测评高的党组织负责人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职,弄虚作假,群众反映差的党组织负责人予以诫勉谈话、免职等组织措施。

三、创新一体化的公开方式方法,解决“如何公开”的问题

要防止党务公开流于形式,就必须注重分析群众接受特点,在公开的方式方法上进行综合性的创新探索。

一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运用黑板报、公示栏、会议、广播等传统载体的同时,要更多地采用电子显示屏、学校网站、学校电视台、手机报、12371党建信息平台、简报等现代手段,还可以借助校本教材、校报、校刊等方式进行。

二是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现在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广,信息也来得比较快。教育系统各基层学校在前些年都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而且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学校教职工或者服务的家长对象,可以就他们关心的诸如招生、收费,以及校内突发事件采取约请新闻媒体,发布新闻通稿、散发信息传单等方式释疑答惑,增强公开的主动性。

三是单向与互动相结合。单向的公开方式,受众总体上处于一个封闭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而互动的方式,更能提高教职工参与学校发展的热情,提高学校决策的公正性、科学性、准确性。比如关切教职工重大利益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方案、干部选拔任用等,因为涉及诸多环节,牵涉面广,相对来说决策周期比较长,那么学校党政负责人,就可以采取与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或者QQ聊天软件、手机短信、微信等载体,收集教职工意见和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创新的公开方式,更易为教职工所接受,其公开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

四、建立科学化的党务公开制度,解决“长效公开”的问题

一阵风、运动式的党务公开工作,不仅不能迸发党的基层组织生机活力,还会真正伤害群众感情,危及基层的和谐稳定,所以,建立科学化的公开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建立过程记实制度。学校基层党组织应根据党务公开的性质、方式、时间、内容等,除开即时性公开内容外,其余定期、长期公开的内容,应做到年初要计划、事前有报告、事中有自查、事后有反馈、年终有总结,并加强过程性记实,并随时根据实际进行改进优化。

二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整合教育督导室、党工委办公室、党风巡视员等力量,结合教育系统教育教学重点工作督查,通过明查暗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督导;并利用相关会议、《教育快报》、《教育信息》、教育系统网站、系统手机报等交流平台进行通报。

三是建立群众测评制度。党务公开的效果,不完全由基层党员、党组织负责人说了算,由教职工、家长等对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务公开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定期召开征求群众意见座谈会,总结党务公开的经验,检验党务公开取得的成效。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将测评结果运用于问责、用人等关键环节,使党务公开工作真正成为发扬民主、推动基层学校工作的有力手段。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群众对学校的公平、清净、神圣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党务公开在很多省市已经有了试点,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群众反响,在我市虽然还是一个新事物,但只要搞好学校党组织党务公开的制度化实践,从机制上探索出一套学校党组织党务公开的成果,对于回应群众期盼,办人民满意教育无疑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创新之举,也必将不断把学校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目录编制指导意见》,(渝党务公开办〔2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