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疆文化转型与文化调适

2016-12-12 15:02张英彪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南疆

张英彪

摘 要: 南疆乡村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势主体文化的冲击,开启了漫漫转型路。这一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使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和不适应感,导致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反应。分裂势力利用这种不适感蛊惑群众,把文化问题政治化。因此,“去极端化”要用好文化调适这把钥匙。本文分析了南疆的文化形态,文化冲突的表现和实质,给出了文化调适的目标和路径。

关键词:南疆 文化形态 冲突与调适 目标和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90-02

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解决,是“去极端化”有效举措。目的就是把握并顺应文化发展跃升的规律,避免将文化问题政治化,尤其是误导拥有社会主体意识的群体。同时文化是思想的载体和初级阶段,思想是文化的凝练和高级阶段,文化的问题解决好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才有根基。

一、南疆文化建设的现状

1.现有文化形态

1.1乡村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南疆文化类型总体上还是农耕文明形态。南疆城市化进程缓慢,绝大多数县农村人口占据70%以上,居住在县城的人口,和农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定向、社会联结和情感纽带都主要集中在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中,文化活动主要按历史传承下来的方式进行。乡村文化承担着道德教化、风俗礼仪、审美娱乐、文化传承、农村经济助推的功能。而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固化了这种影响。

1.2县级城市文化发于中而飘于外。县城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向传统乡村文化的过渡地带,文化形态多样,表面上异彩纷呈,但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内涵实者发于传统乡村文化这个根。身处县城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表面过着现代生活,但内心深处认同传统的价值观。城市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功能、城市经济助推、经济意识形态塑造等方面,在传统的教化、审美等内向性层面上,影响力弱小。

1.3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南疆历史上,宗教深深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活动、社会价值追求都深受宗教影响。现今,虽说很多宗教仪式已经演变为习俗,但人们普遍认可习俗中的宗教价值。这种内在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将因传统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存在而继续存在。

1.4新的文化共识正在形成。南疆社会通过多年的群众工作和经济发展,已经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发展经济、社会公正、现代文化引领、法治、宗教信仰自由、扬弃民族传统文化、去“极端化”等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共识凝结并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成为引领社会的强大思想基础。

总之,南疆文化生态大的方向是政治文化同一,经济文化趋同,精神文化和习俗文化各异。

2.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

2.1乡村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麦西来甫、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3)电视、广播和电影;(4)政府组织的文艺汇演;(5)读书看报;(6)上网;(7)政府举办的各种学习班。

2.2城市文化的参与方式。根据对拜城县的调研情况,按照参与和喜欢程度从高到低综合排序:(1)人生庆典礼仪和赶巴扎这种群众性、娱乐性文化活动;(2)各种聚会;(3)听专家学者讲座;(3)上网;(5)看电视和电影;(5)开会等集体学习活动;(6)读书看报;(7)其他。

由此说明:有民族传统文化因子的文化活动更受青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比个体文化活动更受欢迎,城市居民更向往科学文化知识,整体上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文明的依赖程度不高。

3.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理想与现实

3.1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通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引领,以及内高班、归乡大学生带回的新思想、新观点的熏陶,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对现代文化很期待,对迅速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条件要求迫切。但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习惯影响,找不到改变的方向和路径,大多仅仅停留在向往层面。

3.2群众对传统文化很依赖。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文化启蒙在乡村,就算长大后生活在县城,但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来源于乡村传统文化,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归依于乡村传统文化的评判。同时由于南疆宗法型社会的特点,家族影响很大,更加固化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

3.3社会价值观开始分化,主流价值观念有求变意愿。南疆少数民族几乎全民对伊斯兰教有朴素的宗教情感,对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价值是认可的,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

二、文化冲突与调适的可能性分析

1.文化冲突的表现

1.1现代社会平面式网络结构与传统宗法型家族垂直结构的冲突。现代社会结构由垂直型向平面型过渡,需要人的明确分工,个人在获取自由空间的同时要求自主解放、自主充实、自主提升。习惯了传统宗法型的家族社会权威来规划自我行为的人,自我封闭、自我压抑是心理常态,突然的自由导致了无所适从的心理不安,辨别不了方向。体现在向往新生活又迷信传统和权威,有的甚至担心新的思想文化在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有的还认为恬静无为、循规蹈矩就是崇高道德。在实践中,极端分子蛊惑往往通过家族权威人士到整个家族,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1.2理性精神与经验主义间的冲突。南疆乡村文化受环境和历史的制约,本质上是经验主义文化。对新事物理解乏力,对新规律的认识旧思维惯性大,个人的创造力很难发挥,理性精神培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1.3人本精神与宗教文化间的冲突。南疆宗教在涵化社会、道德教化、规制人们的礼仪修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教文化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导,民族文化以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文化来凸显民族性,以宗教文化来固守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疆界”,把它作为民族文化个性的标识。宗教世俗化和私人化任重道远,人本精神培育,自然成了当务之急。

1.4法治精神与人治传统间的冲突。法治应该是世俗社会的最高信仰。南疆少数民族社会有长久的人治传统,人治的观念和内心的依赖在今天还很明显,整个民族社会法治观念相对淡泊。同时,传统社会宗教教法在民事裁判中的权威惯性,以及宗教人士在人们生活中的紧密镶嵌,导致了宗教人士和传统有较高权威。

2.文化冲突的实质

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传统的以伊斯兰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强大的主体文化从全方位冲击过来,打破了原有文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跃升的过程,过程中巨大的反差和不适应感导致了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反应:要求加快转型的有之,要求坚持传统的有之,要求复兴传统的有之,愤世嫉俗的有之。林林种种,焦虑心态可见一斑。分裂分子利用人们的这种不适应感,运用同族同教的情感,用极端主义蛊惑不明真相的人,号召他们用武力改变现有政治体制,坚守宗教和文化。这就把文化的问题移植到民族宗教问题上,甚至移到政治问题上了。

三、文化调试的目标和路径

1.文化调适的目标

1.1宗教的世俗化和私人化。宗教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有两点:一是政教分离,二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不再以信仰的形式负载着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追求,不以制度化的“神圣”的形式存在,而是完全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的个人的私事,仅仅为个人生活服务,为个体提供修身养性、洁心自律、心理慰藉、精神支柱等。宗教信仰要在法规和公共秩序范围内正常表达,不能影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1.2促进文化层级的跃升。黄文山认为,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现代性的挑战与现代领袖的团结;第二阶段,文化的转型;第三阶段,文化的整合;第四阶段,后现代时代。

根据此观点,南疆文化转型还处于第一阶段前期,民族内代表现代文化的优秀分子还没有团结起来形成气候,不足以应对守旧势力的进攻。同时新疆还面临分裂势力对守旧势力的绑架,形势更加复杂。因此,要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的确立为突破口,唤醒人民群众,才能最终成功。

1.3认同并接近中华民族主体文化。新疆文化的多样性由来已久,这是由新疆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决定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群众增多,宗教逐渐构成了新疆民族文化的核心。唐以后到清前期中华主体文化对新疆的影响是在逐渐减弱的。清中期以后,尤其随着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治理模式的趋同,中华主体文化在新疆的影响力重新崛起,逐步变得强大,各族群众对中华主体文化的认同感明显增强。

在民族文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特征,以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为根基,传承和提升区域特色文化,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2.纵向调适路径

2.1对人民大众的文化启蒙。现有的意识形态教育、各种宣教活动、文化活动都应该以文化启蒙的精神和毅力来面对人民大众。主要培养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有了这些基础思想准备,才能顺利开展法治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市场经济理念的培育。接受现代观念、现代知识和现代制度才会更快。

2.2精英群体主流意识现代化。首先,要明确新疆没有前途的不确定性和道路的探索,有的是反分裂和一国主权范围内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转型和升级,地域文化与中华主体文化交融的问题,如何更快适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问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彻底铲除“三股势力”的影响力是历史赋予少数民族精英的民族使命,文化现代化是途径之一。

其次,要看长远、顺大势,要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党员干部要代表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为各民族群众服务,坚决抵制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要有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根本上、长远上维护本民族利益。

最后,精英群体要真学、真信、真用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坚信我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确性,把握一体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坚信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相信我们的党能解决好现在存在的诸多问题,坚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2.3重视经济意识形态建设。由于目前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的小农经济、牧业经济有很大不同,新的经济形态还在成长过程之中,不足以支撑新的意识形态的成长和转型。南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长久以来总体特点是重政治轻经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经济方面意识形态有上升趋势,但由于维稳压力增加,经济意识形态还主要停留在官方层面,社会认可度、参与度不高。这与当地民众经济发展愿望强但思路不广有关,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更与世俗化群体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有关。因此要继续加大工业经济发展力度,努力做好就业工作,利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建构经济意识形态。

2.4从传统文化中培育动力源。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内因。民族文化转型需要动力,动力的有效来源一定要基于传统文化,这样震荡和抗拒心理会小很多。“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而采取的发展措施最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最能激发人民深层次的力量,这才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同时抓好民族文化产业化,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新的增长点。

3.横向调适路径

3.1乐见合法范围的文化冲突。我们要乐见在党组织领导下,合法范围内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有利于代表现代化方向的先进分子集团的形成,有利于代表现代趋势社会组织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在全社会整合不同意见,形成新的文化归宿感,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培养人民群众的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逐步构建起有现代性的文化意识体系;有利于冲破极端分子设置的思想牢笼,认清“三股势力”真面目,增加对党和政府政策的理解力和支持度。

3.2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塑。如前分析,南疆各族群众、各阶层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发展经济、社会公正、现代文化引领、法治、宗教信仰自由、扬弃民族传统文化、去“极端化”这些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分歧在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实现路径上。我们要牢牢抓住“三支队伍”,运用民族精英的独特影响力,区别不同性质问题,做细工作、培育主流、扩大优势。

3.3增强县级城市文化的带动力。南疆的县级城市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主体文化和边疆民族文化交融后的呈现。中华主体文化和边境民族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双方都接受良好。同时,在这里,人民群众能直观地比较不同的文化形态,能切身体验文化转型的实际意义,能自主地找寻个体文化转型的路径。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大做强县级城市文化,让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带动力更强。这还是要加快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根本要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4务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很重要,各级党委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谓形式多样、轰轰烈烈。但在南疆县乡一级操作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党员干部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理解过于抽象,对这一社会工程缺乏系统性认识,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还很弱,重心过高,教育效果重态度轻实效等。民族团结教育要在更大范围开展,尤其是非民族地区。在南疆,要分类施策。机关重在培育党员意识,城市重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重在公民意识。同时,基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要更多汲取民族传统文化营养,增强群众的适应感,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何星亮著.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

[2]辛组,徐平主编.新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南疆
南疆木棉红似火
南疆最美是春天
马振声书画作品
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贡献度研究——南疆三地州例证
筑梦南疆
南疆地区河鲈人工繁殖及夏花培育试验
球墨铸铁冷却壁在八钢南疆1#高炉的应用
新疆南疆一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诊断
新疆南疆微小牛蜱Bm91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南疆中小学汉语教学探索——以拜城县和伽师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