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2016-12-12 04:46李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校园

李燕

摘 要:校园空间既是满足功能形式意义上的空间,也是人们通过感官刺激所获得的感知空间。校园空间是具有稳定受众群体、文化氛围浓厚的、开放的、活跃的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设计创作出的作品依旧具有这样的特点。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对促进群体学术交流、文化孕育传播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设计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形态影响

一、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含义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在校园空间中设计出的艺术作品。校园公共艺术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方面是存在于某个特定学校环境内;另一方面是针对该校设计的附有强烈美育和德育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校园环境不同的是,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可以通过触觉系统感觉到的艺术作品。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多是置于校园室外空间环境中,其作品以二维或三维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具体表达方式有雕塑、景观、涂鸦、装置设计等。这种类型的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单纯地放在校园空间中的作品,而是经过设计,对办学理念、历史文脉、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与校园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表现,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学校人文主义情怀的结晶。优秀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将人、环境、作品相互互动起来,调动校园环境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经济的发展,公共空间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有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即是“公共性”,“公共性”诉求的是公共空间艺术品与公共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公共空间艺术的互动性是促使公共空间艺术发展的源动力。学校不仅仅是教学机构,而且还是将科学知识转变成社会生产力的枢纽。校园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不仅仅是他们的活动空间,更是他们展现自我的地方。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生活的趣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推广校园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一种手段,表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增添校园文化生活气息。研究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有助于把握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本质和内涵,有助于把控设计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因素,设计出更符合该校园环境的公共艺术作品。

三、影响因素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形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其形态适应所在地的校园自然环境,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借助自身特有的属性来保持自己的活力。

(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感受到的空间领域。从进入校门,直接感受到的环境都属于自然环境。自然因素包括校园建筑物、校园景观、道路、气候等,它们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题材、风格、尺度以及材料的选取。

在题材选取上面多以积极向上的题材为主,迎合校园积极向上的学校环境。题材可选择:学术交流、学科互动、校园生活多元化、历史文脉延伸等。在以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寝室、食堂为主的校园建筑环境中,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尺度不可喧宾夺主,也不可以过于卑微让人注意不到。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安置尤为重要。综合考察、分析校园景观,设定作品的安放位置。在人流量多的校园主干道,道路的两旁适合放置较小的、寓意深刻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不影响正常使用道路功能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性设计。存在形式有雕塑、景观小品、涂鸦等。在尺度充裕的场所,例如校园休闲广场、操场区域、草地平台,可放置大型的可供师生、游人参与互动性强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作品形式上面选择空间大,可以设计造型尺度大的作品,可以设计小而数量多的作品。选取的材料要与校园大环境相融合,易于组装、运输和更新,不伤及师生、游人人身安全的材料。作品的构成材料可选择金属的、纤维材料的、木质的、纸质的和现代综合材料等各式各样的环保的材质。其中,学生们过期的书本、已利用过的纸张,都可以考虑使用。

(二)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校园环境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同的校园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产生了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又会诱发不同的人文特征。校园公共艺术人文影响的特有表现是独一性。每个校园环境都有教学楼、图书馆、食堂、植被走廊、草坪等空间场所,但是校园历史文脉、文化特征,每个校园却不相同。人文因素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其中,价值体现考虑的方面有设计的理由、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意义以及影响等方面。

将校园历史文脉、人文特征,以符号、元素、文字等表现形式设计在作品之中,为骨干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植入灵魂。针对校园人文因素的总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一,学校徽章。校徽是一所学校的象征与标志,上面的图案、文字用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例如,以白玉兰的形状为主体的上海大学校徽。白玉兰,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与“自强不息”的校训相吻合。在上海大学的校园道路两侧均种植了白玉兰。冬去春来,朵朵向上绽放的大而洁白的玉兰在上大的校园内随处可见。在该校设计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时,可引用白玉兰造型元素,更容易引发共鸣。研究校徽是深入研究、提炼校园人文因素最便捷的方法。其二,校园历史展陈空间(广场)。每个学校在此展示的方式不一样,有室外广场空间和室内展陈室。研究学校的历史资料,了解每一阶段的发展历程,熟知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深入了解校园人文因素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的室外展区——溯园。“溯”,取“追溯”之意。溯园的建立寓意追溯传承前代的办学理念与精神。由四面弧形的墙体、校址地图广场以及从广场中心向外发散的环形小道组成,样子酷似年轮,讲述着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的葱茏岁月。其中四组大型浮雕作品,展示了老上大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欢迎于右任校长”“李大钊演讲”“平民校夜”以及“五卅运动”。将重大校园事件以时间节点通过元素设计表现在作品中,回顾校园发展历程,重温校园人文情怀。研究学校的历史陈列资料、文献,深入了解校园历史文脉、人文特征。其三,校园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类型是多样化的。不仅仅包括在校的师生生活,还包括外校师生访学活动,已毕业校友的回校活动以及游人的游玩生活。其中在校师生生活,是校园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校园人文因素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校园公共艺术作品题材的选取上面结合校园生活,能快速被大家认同、接受,产生共鸣,进行互动。从在校师生方面为例,可以选取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热门事件、校园活动、学术活动等话题设计在校园公共艺术作品之中。对促进群体学术交流、文化孕育传播起到正向催化作用。

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学校的历史进程,感受长时间以来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的人文特征。从在地校园人文特征出发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更加具有亲切感,更易于融合在校园环境中,更容易与师生、学者产生共鸣。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一种结合校园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是一种贴近校园人文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它属于该校特有的公共艺术作品。优秀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结合学校人文特征,考虑校园生活特点,设计出独有的该校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这充分体现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独特性。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制度、群体、舆论、风俗习惯等。校园公共艺术中的社会因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校内规章制度和校外支持力度。从校内的角度来看,主要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实施场地、施展进度、实施周期以及完成效果。从校外的角度来看,主要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题材多样性以及后期的影响力。

前两个因素主要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物质属性和情感表达。所谓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在校园大环境中诞生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仍具有公共艺术作品的本质特点:互动性、参与性、公众性。将它放置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实践、考察,在实际的校园环境中考验它存在的合理性、产生共鸣的能力,以及后期的影响力。其中学校的规章制度会影响作品是否可以实施、场地的选取是否合理,以及安置时间的阶段和期限。

强有力的社会福利和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帮助,有利于校园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其他院校人员进行参与互动,检验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合理性,提升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优秀的校园公共作品将从影响本校校内环境延伸到校外环境,促进学术氛围的交流,优化城市面貌,利于社会风气的积极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外方面的社会因素,促进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诞生,促使校园公共艺术题材多样性发展。

四、结语

设计校园公共艺术作品,不光要考虑作品在该校园的可行性,还要综合地域特征、校园文化特点等多方面思考。简单来说,自然因素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骨骼构成,人文因素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血与肉的组成。校园自然因素指定了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存在的空间、形式、大小、材质。同时校园公共艺术作品也成为了校园环境空间的重要节点,促进校园功能区域间的交流。校园人文因素赋予校园公共艺术特有的涵义,使该校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可识别性和象征意义。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增加了校园空间的凝聚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多进入到校园空间的人,通过校园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环境、校园生活、校内人员发生联系,产生羁绊,促进思想共鸣的形成。社会因素影响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的表现形式以及表达效果;同时,也将检验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合理性、实践效果。校园公共艺术作品也将有利于于社会方面,促进社会对公共作品的关注,促进相关机构的完善。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虽然诞生在校园空间内,但它仍具有公共艺术互动性的特点。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作品,参与到与作品互动中,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才有机会充分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鉴于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设计尤为重要,应从各个方面考虑其对形态的影响因素,设计出优秀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章晴方.公共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林振德.公共空间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校园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