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的诗情意

2016-12-12 05:57迟萌
科教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诗意

迟萌

摘 要 大学德育课程的提升不仅是单纯教学方法的探索,其实更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的反映,以创作的精神和欣赏的姿态看待课程本身和教学内容,发现课程内容的诗情意,进而以欣赏者的眼光和美育的理念展开教学应该是提升大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大学德育 诗意 隐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35

Abstract Enhanc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not only a simple teaching method exploration; in fact, i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spirit, with creative spirit and gesture of appreciation view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s found poetry affe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o appreciate the vision and aesthetic philosophy of teaching should be on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Keyword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poetic sentiment; hidden

大学德育课程是高校的热点课程。其受关注的核心在于德育课程是一个让学生非常纠结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大学课程相比,教学内容的熟悉度是一个完全可以放弃的课程,但它又是必修课程,有3学分的考核要求和规定。因此就学生而言,对课程本身的认识度早已在实质性教学过程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份难以割舍的“痛楚”,而这种“痛楚”同样也使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多了一份艰难——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多了一份探索——以怎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并与学生沟通。大学德育教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直纠结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基本矛盾中,在教与学的相互交错中寻找着所谓的平衡和共生。而这种平衡和共生所能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和和气气的拿到学分,满意的结束课程学习。这并没有不好,在快乐中学习值得提倡,但在快乐的背后学生们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德育理念和内容应该值得我们教师去思考。这也就是前面所谓的艰难、探索以及责任所在。大学德育课程的提升不仅是单纯教学方法的探索,其实更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精神的反映,以创作的精神和欣赏的姿态看待课程本身和教学内容,发现课程内容的诗情意,进而以欣赏者的眼光和美育的理念展开教学应该是提升大学德育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1 大学德育的诗意——沉静回味

我们常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差距使教育过程进行得艰难,使教育效果备受争议。这个问题不仅困惑学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过程举步维艰。不如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我们的教师能否以诗人的姿态进入课程,进则思,出则意——来面对我们的教材,进而创造大学德育的诗意之美——沉静回味之美。

大学德育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法治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统涵思想、道德、心理及法律意识等三个基本方面,看似宏观,但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具体且细微的情景中完善和提升着个人的素质。从教学实践来看,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展现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都是教师在丝缕中织锦,凿顽石于雕刻的过程。如同创作诗歌一样,有进有出,进则为教师以凝练沉静的眼光和胸怀勾画课程内容,以点带面,繁而不乱;出则为以感受体味之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不即不离,杂而有序。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①诗意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发现,是一种灵感的呈现。也就是在简单的氛围中、在极少的联系中呈现出全画面以及超画面的表现,并伴随有诗意的美,蕴含其中伦理的善以及存在于画面之外的认知的真。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②

大学德育同样如此。教师可以于教学内容的理想境界与亲身实践中体味生活百态,如冬潭积水,冷静沉淀净尽,之后,天光云影,灿然耀目。即教师的每一种表达,每一种情趣流露必定不是生糙自然的展现,定是经过一番冷静的关照和熔化洗练之后的呈现。所以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化繁为简,化象为具的过程都是对课程本身的一种再认识和提高,是一个创造美好,创造意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作诗一般,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备。 “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③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非一部书。”④如此依然,教师们如何用好手边的教材并作出好的文章,有凭于对课程本身的热爱。因此,大学德育的诗意之美在于教师能以热爱之情,欣赏之态看待大学德育课程,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经验铺垫教学是根本,沉静回味不仅是诗意的表达,同时也该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2 大学德育的情意——隐谐遗憾

德育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再认识和再创造,更需要教师大量的情感传递。大学德育教育的特点表现为:社会性表现强烈,空间衔接性可控性差。社会性即德育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空间衔接性指德育教育内容走出校园之后家庭、社会无法有效衔接的尴尬。因此,就大学德育的社会性、客观性而言,必然存在缺憾,甚至是无可奈何,空间的衔接性则是在对德育教育过程的直接检验。大学德育做为一种显性教育,突出的目的性使得教育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尽如人意甚至是缺陷,体现为教师主攻的个人奋战和学生观景式学习场景。虽然德育教育方法的改革在不断进行着,但是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主渠道的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因此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排斥、冷淡甚至是拒绝并没有因为教师的一堂激情四射的“表演”而有所减退,反而是随着课后周围环境的侵入而越发让学生感觉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那么一点的不纯粹。而扭转这种现象的方法可以借鉴文学创作中的“谐”的手法,运用幽默方法,留有遗憾甚至是困惑,进而使得德育教育在情感共鸣中得以回味和自省。大学德育的内容取自社会生活,其社会性表现最为丰富。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而言,人的兴趣点的产生不在于你给予多少信息量,而在于人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对于大学生来讲,对信息不对称的好奇往往超过甚至是替代教师所给予的信息。听到的与看到的有差距甚至是截然相反,不在于我的眼光有问题,而在于你教师给予我的信息是有问题的。

否定的态度影响着教育结果,同时也促使教师认真反省:大学德育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应以何种姿态进行大学德育的教育过程?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说法,就是要有所“谐”。“谐”的特色是模棱两可,成为“滑稽”。滑稽是一种盛酒器,酒从一边流出来,又向另一边转注进出,可以终日不歇,酒在“滑稽”里进出也是模棱两可,所以“滑稽”喻“谐”,非常恰当。就谐趣情感而言,它是美感的而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独立自足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是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谐是人生中一种缺憾,⑤朱光潜在《诗论》中说到:“谐”最富有社会性。……从心理学观点看,谐趣(the sense of humour)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托尔斯泰以为艺术的功用在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应该能团结人与人的关系。在他认为值得传染的情感之中,笑刘勰解释“谐”字说:“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⑥诗的“模棱两可”,在于欢欣与哀怨并行不悖,谐是诗人的本领,能够在丑中见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大学德育的“模棱两可”在于喜忧参半的,缺憾存留。社会百态尽不可都如人意,所谓爱之深痛之切,“谐”的根本在于不圆满。故此,在大学德育教育中能够留有余地,以谐趣情意玩笑世事是一种尝试,是一种挑战。这种尝试不是鼓励学生或是教师本身直接逃遁现实抑或是玩世不恭,其根本意义还是在于是一种征服,在于以豁达情趣,至性深情于济世。“谐”于价值观的实用造作,“谐”于法律适用的无知偏颇,“谐”于道德伦理的任性粗陋等等的出发点是情感,在纯粹的美感之中留有隐谐之意,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应该是大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进思路。

3大学德育的美意——人生艺术化

大学德育课程不仅以教师对教材诗意般的提炼为基础,亦以适当留白的教育方法为辅助,更应该是以培育审美态度和审美认知为核心的艺术化人生之美。⑦大学德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和提升人的素质,而这种素质提升不在于学生外在的获得了多少课程学分,而在于学生把教育内容内化于己并努力践行的过程,是目的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大学德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是多学科的交叉建设,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所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其立体化的呈现需要桥梁的贯通,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而美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桥梁。席勒曾指出,“美育”的初衷就是通过从事美的教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类,从而进一步挽救整个人类社会。他强调“道德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⑧

大学德育的美意强调教育结果的艺术化功效——人生艺术化。每个人的生命过程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一部作品。如同顽石,雕刻成一座雕像与不能使其成器的分别就在于情趣与修养。人的一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是息息相关的。大学德育的教育过程之所以艰难以及教育结果不尽人意,大都在于认为德育教育的成果显现是隐形的,这种有赖于养成,有赖于推敲的生命过程不能够有着瞬间的利益呈现,故而懈怠,淡漠。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中曾被提到:从心理上找散文与诗的差异,以为懂得散文大半凭理智,懂得诗大半凭情感。“知”者大半可以言喻,“感”者大半须以意会。⑨虽然现实并不纠结于此,但有一点可以认同的是文学作品的美来源于形象上的直觉,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感,同时这种美感经验中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而生成的形象,所以其定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一种人生艺术化形成的过程。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的,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欣赏只要能见出一种意境,而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⑩人生艺术化为大学德育的美意所在,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再作诗的能力——感知生活的能力,“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豁达性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情交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乐观向上是人生成长过程的不可获取的重要元素。

席勒纠结于工业化大机器时代人的异化创美育之举来拯救人性,当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人、物所累,为技术所牵绊,人被异化成为为各种情形所需要的存在物。自媒体时代的技术革命,使本就无所附着的宏观概念瞬间地淹没在自我情绪抒发的洪流当中,敬畏感消失了,张狂自恋消解着秩序的力量;道德感没有了,虚荣逐利无情的瓦解着社会的公序良俗……社会空间的开放,思想价值观念的多样,现代技术的高歌猛进无疑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支撑平台,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惑,大学德育教育更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理想、道德、品行、法治观念这些对学生非常熟悉的概念和内容其实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没有很好的展开。对于学生而言,大而宏观的概念知道,并不等于认同,小而微观的道理了解,但不等于要去遵循,知行矛盾干扰着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是羁绊课程效果的一个现实问题。倡导大学德育的诗情意,源自于德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超然崇高之召唤,同时也是教育者教育理念、教学功力提升和展现的基本要求。

注释

①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3.6:46.

②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3.6:47.

③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3.6:60.

④ 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4.9:54.

⑤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3.6:29.

⑥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3.6:26.

⑦ 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2.9:91.

⑧ 仇春霖.大学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⑨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3.6:103.

⑩ 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4:56.

猜你喜欢
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孤独,是一种诗意的表达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普通人的诗意
诗意五句话
缤纷寒假,诗意森林
那一次,我在中感受到了诗意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