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人运动对马克思《资本论》创作的影响

2016-12-12 06:49曹幸
科教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资本论

曹幸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灵感来自以行动改变活生生现实的活生生的工人,群众活动对理论创作具有重大影响。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美国南北战争、波兰起义、法国工人罢工和英国群众示威等群众运动对马克思创作伟大理论著作《资本论》在结构和内容上具有深刻影响,同时也是《资本论》未完成的现实社会根源。

关键词 工人运动 《资本论》 内容结构 未完成性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75

Abstract Marxism is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arxs creation of “Capital” inspired by the living workers who try their best to struggle for the change of living social reality. Marx believed that the mass activitie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his theoretic creation. The movements occurred in 1980s-the American Civil War, Poland Uprising, the workers strike of France and the mass demonstrations of UK-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content of “Capital”, also it is the real social root of the unintegrity of “Capital”.

Keywords workers movements; “Capital”; structure and content; unintegrity

马克思用尽毕生精力创作的《资本论》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和工人斗争的结果。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曾说“正像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

马克思对作为《资本论》的前身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结构上的推倒证明了在工人运动之前理论著作的局限性,而《资本论》的出现、不断完善以及其未完成性则论证了工人运动对理论著作的丰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理解政治经济学最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明确和理解劳动是商品,并把它放在第一章中阐述。①既然劳动是商品,那么他必然包含商品的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目的是用于获得“可以购买一切”的货币,货币与劳动一样,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辩证地指出在伍德交换背后是一种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直到1857年才见诸于世,但只出版了前几章,因为马克思已经开始认识到在经历了19世纪60年代的大洗礼后,社会、政治、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对其中的一些观念需要进行重新考量。于是,马克思将《政治经济学批判》推倒重著,改名为《资本论》。加之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关注,在致恩格斯1866年2月10日的信中马克思写道“因此我对《工作日》一节做了历史的扩展,这超出了我原来的计划……对将来的估计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马克思加入“工作日”相关内容,作为《资本论》第八章。而且,他还在其他章节中论述了工作日的延长,工作日、劳动强度和生产力的关系等内容。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方法论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将目光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关注工人运动的社会现实。马克思突破了将理论家间的逐个争论批判作为理论著作中心内容的局限,而是直接进入到对劳动过程的分析,告诉受众“是什么”。与此同时,恩格斯,马克思还有意将讨论生产过程本身和利润及利润率现象的材料单列出来,将其中多数的理论史也抽出来,组成以“理论的历史”为题的《资本论》的第四卷内容。

产生于1871年3月的巴黎公社作为送货上门的胜利终究会以失败完结。现实中,革命的无产阶级转向将自己塑造成为统治阶级,起义不断升华并迅速成为革命的巅峰。巴黎最普通的工人都绞尽脑汁地努力将统治阶层的角色做得更好。马克思对这一时期巴黎公社的工人活动做过这样的描述“努力劳动、用心思索、艰苦奋斗、流血牺牲而又精神奋发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创造使命的巴黎,几乎忘记了站在它城墙外面的食人生番,满腔热忱地一心致力于新社会的建设”。终于,在经历了一场最残酷的血腥恐怖镇压后,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血腥屠杀之前,由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地改革措施,工人在短短二个月的时间里创造的奇迹比资本主义在几个世纪里完成的都要多。

从巴黎公社中我们得到启示:资本论的核心理论问题是资本家资本的专制计划与工人自由联合的协作计划之间的矛盾冲突。产生于工人与资本家及官僚机器间对抗性关系的计划专制主义内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表现在对社会劳动的控制,对剩余价值或无偿劳动最大限度的榨取。事实上,工人层面真正的劳动协作与资本家所谓的计划协作间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对立。机器代替了工人的技艺,劳动作为最伟大的技术从生产力中排除在外,智力科技与劳动分离,人变得片段化。

巴黎公社中的工人群体力量团结起来,从反抗劳动工具(机器)到反抗资本主义拜物教及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工人运动在解放自身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限制松了绑。因此更进一步丰富了《资本论》的内容,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斗争性。马克思对拜物教的认识在巴黎公社成立前后有很大的变化,之前他强调的重点是生产关系表现为无欲无交换的拜物教形式,巴黎公社之后,他的认识由表面转向深层,首先体现在法文版《资本论》中,他强调生产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积累的基本元素,是资本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起点。而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的第四节中系统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交换过程中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就带上了神秘的性质,即商品拜物教。

公社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化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主客体间被扭曲的各种关系,充分保障工人被剥夺的一切个性和多样化的具体劳动。在公社中,每一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了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片段第七篇“资本的积累”中作了必要补充,指出了在一个社会中资本集中达到极限表现在社会总资本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或资本家公司。这一补充不仅预见了国家资本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赋予了一种具体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前后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早期他关注的焦点主要在资产阶级,认为只要资产阶级不再能坚持用科学的态度解释经济,那么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其科学存在的意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他开始提出关于工人本身不仅作为活动者而且作为思想者的创作性作用的部分。因此,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付印时,马克思制定了一个新的提纲②他把最先完成的理论史放在整部著作的最后一部分作为历史部分,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这样做更符合一个学者先陈述自己观点的逻辑。

关于《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发表时的未完成状态的真正原因是马克思研究的开放性。每当他宣布《资本论》即将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研究中出现的新思想往往使他突然调整研究方向,于是,视域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拓展,理论也就没有了逻辑终点。这其中,世界工人运动是新思想最大的现实来源,马克思对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他从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的工人运动中得到启发,不断丰富《资本论》的内容,调整《资本论》的结构。

马克思在1868年10月7日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的回信中清楚地写道:“你不必再等第二卷了……法国、美国、英国……调查资料还没公布,我对它的加工就不可能完成……”第一卷出版后,英国的工业危机并没有达到顶峰,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研究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工人的活动大大影响到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以及他们对以牺牲他们利益为代价的各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满的表达。

马克思对新社会做了最好概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理想永远不会离现实太遥远,马克思既是侃侃而谈的理论家马克思,又是兢兢业业的实践家马克思。英国工人运动的起承转合对《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的创作和结构的调整以及其完成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俄国和美国的工人运动将要在《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中扮演英国在第一卷中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俄国总罢工中出现的工人组织形式苏维埃,还是美国后来出现的“八小时工作日集团”和“商业工联主义”,亦或是德国“托拉斯化”的“生产社会化”,始终在围绕一个问题争论和展开——价值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工人阶级的斗争和变革有很大的关系,而《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本原理,同时还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典范。辩证唯物主义贯穿著作始终,世界工人运动的不断变换、发展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不断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因此《资本论》一直处在不断地修订整理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翻阅一个星期前的手稿就会有新的思想迸发一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与人相关的、鲜活的现实。《资本论》创作的未完成性正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今天,不少学者在倡导“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以找寻解决我们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资本论》科学性的无限魅力正在于此,只要存在以价值交换展开的社会关系,存在工人阶级与私有制的根本对立,那么工人运动就不可避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资本论》的创作就永远没有完结。

注释

① 同样作为了《资本论》第一章的内容。

② 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致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说:“现在看来总共可能有三卷。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册 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第四册 理论史。第一卷包括头两册。我想把第三册编作第二卷。第四册编作第三卷。”他在1867年4月30日致齐格弗里特·迈耶尔的信中说:“我希望全部著作能够在明年这个时候出版。第二卷是理论部分的续篇和结尾,第三卷是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史。”他在1877年11月3日致济格蒙德·肖特的信中写道:“实际上,我开始写《资本论》的顺序通读者将要看到的顺序恰恰是相反的(即从第三部分——历史部分开始写)。”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1972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35-536,544页。(第三十四卷),第285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 弗·恩格斯所作序言,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杜娜叶夫斯卡娅,傅小平译.马克思主义与自由[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 王天义,王睿.《资本论》学习纲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8] 洪远朋.《资本论》教程简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 庞晓明等.十九世纪国际共运历史与理论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 范畅.《资本论》未完成的真正原因及其意义[J].学术交流,2012(6).

猜你喜欢
资本论
“历史性解读”视野下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研究
论国外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
被写进《资本论》的清朝官吏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