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药剂有魔力搅乱赛场难禁绝

2016-12-13 06:46邹瑜
当代工人(A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兴奋剂国际奥委会约翰逊

第一百六十二回 有请邹瑜先生接着讲

神秘药剂有魔力搅乱赛场难禁绝

如果给你一颗药丸,吃了它能拿得奥运金牌,但一年后可能会死掉,你会选择吃这个药丸吗?这是半个世纪前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研究员Gabe Mirkin博士做的一个调查,在被调查的约100名运动员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药丸。

这药丸就是通常所说的兴奋剂。吃兴奋剂有可能赢得金牌,但也会有各种巨大的副作用,虽不至于一年后就死掉,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不容小觑,然而仍有运动员铤而走险,痴迷于危险人生。

列位看官,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这让运动员又爱又恨的兴奋剂。

基因成新宠 催生红细胞

兴奋剂,英语中称“Dope”,原意是供赛马使用的一种鸦片麻醉混合剂。它通过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不过,随着科技发展,现在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并不都具有兴奋性,有些甚至还具有抑制性,只是国际上仍习惯统称兴奋剂。

要想说明兴奋剂的作用,恐怕不能不提“约翰逊”事件。在1987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约翰逊以9秒83的成绩赢得100米跑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1988年,汉城奥运会100米决赛中,约翰逊以9秒79的时间再次问鼎冠军。然而,3天后他被国际奥委会判定药检不合格,收回金牌取消记录,同时被判禁赛两年。

沉寂两年后,1991年初约翰逊重返赛场,成为国际田联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尿检合格的两年里,约翰逊失去了昔日的风采。1993年初,约翰逊再次跑出了10秒以内的好成绩。结果尿检再次呈阳性,被判终身禁赛。

约翰逊的起起伏伏似乎说明:不服兴奋剂则败,服兴奋剂则胜。兴奋剂到底如何实现魔术般神奇功效呢?公开发表的研究表明,服用人类生长激素可以使运动员的冲刺能力增加4%,血液兴奋剂可使人体耐力增加34%。据说,如果运动员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他们在跑步机上跑8公里的时间将缩短44秒。兴奋剂的神奇功效可见一斑。

最常见的促蛋白合成类固醇类兴奋剂,有让肌肉和力量增长更多、更快的功效。据研究,这类兴奋剂和运动共同作用可使男性肌肉力量增加38%,女性服用后效果会更明显,这对举重运动员来说可谓是重大利好。美国棒球球员卡米尼蒂毫不讳言,是类固醇帮他赢得了1996年全国最有价值球星的称号。在此前一个赛季,卡米尼蒂本垒打从未超过26次,但服用类固醇之后,半个赛季本垒打就达28次。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基因兴奋剂成为新宠。比如,将一小段人工合成的DNA片段植入运动员的组织或肌肉中,会增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从而增强人体耐力。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被用于协助新的血管生长,借提高运动员血管组织的生成速度,进而加快氧和其他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的速率。

200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医学院生理学家斯文尼用老鼠展示了基因改造“大力士”的过程。他将携带IGF-1基因的病毒注射到老鼠体内,结果老鼠纷纷长出强健的二头肌和股肌。与普通实验鼠相比,它们的肌肉体积和生长速度增加了15%-30%,中年老鼠的肌肉停止了衰老,肌肉力量也能增加一倍以上。这在体育界激起轩然大波。

其实,使用基因兴奋剂并非百利无害,运动员会出现腕管综合症、水肿、颅内压升高、糖耐量异常,甚至白血病和肝癌。但这些风险并没能阻止运动员追寻的脚步。

曾经公开用 猝死比赛中

说起来,人类通过食物提高体能的历史很久远。在北欧传说中,战士们通过毒蝇鹅膏菌的提取物来消除疼痛。在南美洲,印加人则通过咀嚼古柯叶来保持旺盛的精力。

现代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源头,可追溯到英国传统的耐力跑,当时的兴奋剂是鸦片。1807年,一位叫亚伯拉罕·伍德的参赛者称,是鸦片酊让他能在24小时的比赛中保持清醒。对此,当时官方的态度表现比较隐晦。于是,兴奋剂被运用到当时的各项体育赛事中。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第三届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由托马斯·希克斯获得。比赛中,希克斯的教练卢卡斯一直拿着注射器跟随着他。当希克斯精疲力竭时,卢卡斯给他注射一针“士的宁”,并给他喝下一大杯威士忌。士的宁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也是早期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兴奋剂。对此,官方报道称,“马拉松比赛充分从医学角度证明了药物对于长跑选手是多么重要!”

转变从1960年开始。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运动员克努德·詹森在比赛中猝死。尸检发现詹森的血液中含有超量的安非他明。这是一种中枢兴奋剂,服用后可以迅速解除疲劳、强化肌肉力量,而过量使用会造成心跳过速导致死亡。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例兴奋剂死亡事件。

悲剧过后的19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在希腊雅典成立。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对自行车运动员的小规模药物检测是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次药物检测。1968年初,在第十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前,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正式宣布了兴奋剂禁用药物名单。此后,违禁药品名单越来越长,而兴奋剂检查的成效也日益显著,1984年到2012年间有114例兴奋剂事件被查出,60块奖牌被收回。

然而兴奋剂的使用并未随着各方的谴责、限制而减少,随着一些国家推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兴奋剂的使用呈现出有组织、有步骤的特点,兴奋剂的研制也是倾全国之力。1968年到1988年的短短20年间,只有1600多万人口的东德赢得了519块奥运会奖牌,其中192块是金牌。然而,1998年德国司法部门在清理前东德政府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有关兴奋剂研究的文件。资料显示,前东德约1万名运动员系统服用兴奋剂,国家每年投入超过500万马克用于新型兴奋剂的研发。

2001年,英国媒体也曾揭出丑闻,英国田径协会

在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飞行检查时,有1/4的运动员故意逃避。

根据相关报道,违规用药的运动员们往往并不是单独行动,他们有成熟的医药团队在背后提供帮助。一些世界顶尖级别的明星选手,每年可花费十几万欧元,购买正在研发中的先进药物。

在刚刚闭幕的里约奥运会上,因用药丑闻俄罗斯田径队被整体禁赛。“告密者”尤利娅·斯捷潘诺娃主项是800米,个人最好成绩1分56.99秒。她自诉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服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睾酮和类固醇兴奋剂有关。

然而,一名俄罗斯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不止是俄罗斯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

服禁相争斗 道魔试比高

兴奋剂的使用不仅有违公平竞赛的原则,也极大地伤害运动员的身体,有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此,1999年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召开反兴奋剂世界大会,并发表《洛桑反兴奋剂宣言》,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通过《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可以说,对于兴奋剂的打击力度,国际社会一向是严酷的。

一个运动员一旦被确定使用违禁药物,那么他在该赛事中获得的所有个人成绩无效,并收回所有奖牌、积分和奖金。第一次违反短期禁赛,第二次违反则终身禁赛。有人戏称,服用兴奋剂和贩毒一样,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

自1968年起,国际奥委会开展兴奋剂检测,抓捕兴奋剂这只老鼠的“猫”就正式亮相了。但最初兴奋剂检测技术不够强大,整个奥运会期间仅检出一例违禁药物事件。瑞典现代五项选手利延沃尔成为奥运史上兴奋剂违禁第一人,而他服用的违禁药物只是过量的酒精。

1988年汉城奥运会成为反兴奋剂进程中的转折点。百米跑冠军约翰逊被查出服用禁药,金牌仅仅在脖子上挂了数小时。此事推动兴奋剂检测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有27名运动员栽进了药瓶子。

尽管如此,兴奋剂的发展却远远领先于反兴奋剂。比如,在1970年代,血液回输就开始在奥运赛场上风行。具体做法是先抽出运动员一部分血液储备待用,临近比赛再将血细胞随同生理盐水输回体内,以增加循环系统中的红细胞数量,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然而直到1994年冬奥会,国际奥委会才开始对此进行相关的检测。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近年得宠的新型兴奋剂。它最早是一种治疗贫血等血液疾病的药物,由于能促进红细胞生成提高身体耐力,被很多耐力项目选手用作兴奋剂。早在1990年代促红细胞生成素就被列入禁药名单,但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前人们始终无法对此检测。

列位看官,兴奋剂与反兴奋剂之间的猫鼠游戏一直在上演。各种重大比赛中,兴奋剂检查的开销也相当惊人。比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兴奋剂检查了1600名运动员,耗资300万美元。仅1996年,国际田联用于对付违禁药物的开支就高达1700万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药检严格逼迫兴奋剂更新换代,而药品的升级又为检测带来难度。为应对兴奋剂远远领先于检测手段的局面,2004年雅典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宣布对尿样的保存期延长至8年。2014年索契冬奥会起,期限又被延长至10年。这可以给科学家更多时间对新药品进行甄别,研发新的技术去伪存真。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国际奥委会宣布检测一种基因兴奋剂的方法已经诞生。相信在未来,关于反兴奋剂斗争的硝烟一直不会消散。

这正是:

药丸虽小出成绩,竞相追逐求奇迹。

赛场禁令滚滚起,猫鼠斗法成大戏。

猜你喜欢
兴奋剂国际奥委会约翰逊
我国兴奋剂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之评价研究
曾担任过1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雅克·罗格逝世,享年79岁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使命所向与危机消解
约翰逊:全力“脱欧”的英国新首相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范扬国际奥委会体育作品展之瑞士行
寻找失主
寻找失主
新地貌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