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茶陵县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6-12-13 04:43袁淑君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措施建议土地利用

【摘 要】 文章阐述了茶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建议。要建设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区;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完善土地利用管制制度,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措施建议;茶陵县

一、茶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位于东经113?20′-113?65′,北纬26?30′-27?7′之间。全县土地总面积250711.13ha,全县农用地214700.91ha(其中耕地38982.61ha、园地2755.14ha、林地156446.37ha、牧草地594.29ha、其它农用地15922.50ha),建设用地12016.95ha(其中居民点工矿用地10565.23ha、交通运输用地727.19ha、水利设施用地724.53ha),未利用地23993.27ha。

1、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5.75万ha(其中面蚀5.29万ha、沟蚀0.37万ha、重大侵蚀0.08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22.95%。水土流失程度分级按部颁标准可分为四级,轻度2.00万ha(占流失面积的34.72%),主要分布在缓坡的中部农旱地及林地;中度1.39万ha(占流失面积的24.16%),主要分布在阳坡上部;强度2.10万ha(占流失面积的36.46%),主要分布在较陡的坡耕地和植被较差的残林地;极强0.26万ha(占流失面积的4.67%),主要分布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荒地。

2、土壤污染严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经调查统计,全县每年尿素及碳铵类化肥用量约为1.3万吨、钾肥约为0.7万吨、复合肥约为0.90万吨、农药使用量约为600吨。土壤的污染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理,其污染程度在不断上升。

(1)废气方面。全县年工业废气排放量约为12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占总量的49%,燃料燃烧废气排放占总量的51%。工业废气污染源中,二氧化硫属各污染物之首,其次是工业粉尘和烟尘。排放废气的主要为冶炼类、水泥制造类、化肥制造类和造纸类工业。

(2)废水方面。全县年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为800万吨,工业废水中主要含有COD、HN3-N、石油类、S2-、As等主要污染物,产生废水的主要为化肥制造类、造纸类、食品类、选矿类工业。

(3)废渣方面。一方面是工业固体废物,全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为50万吨,综合利用率约为48%;另一方面是生活垃圾,全县生活垃圾产生量年约为24万吨,回收利用率约为56%(其中城镇垃圾回收率约为20%、农村垃圾回收利用率约为76%)。

纵观近十年全县“三废”产生量及处理量的统计,尽管“三废”处理量逐步上升,但污染源的累积量在不断上升,并且对已污染的土壤也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导致土壤的污染程度日趋加强,土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土地毁坏程度不断加剧

一方面由于挖废、压废等原因,使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造成土地生产力丧失,主要为矿藏的开采;二是灾毁,主要是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水灾等)造成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由于以上两种原因被毁的土地约为500公顷,尽管年毁坏土地的数量在不断递减,但年重新开垦、改造土地的量赶不上年毁坏的土地量,导致全县积累毁坏的土地总量在不断上升。

4、自然灾害频繁

自然灾害始于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土、气、热等环境状况日益变劣,加剧了水旱灾、风灾的发生频率,据统计,水灾在1950-1979年每2-3年发生一次、在1980-1989年每2.5年发生一次、在1990-1997年每1.6年发生一次,同时期的旱灾3.3年发生一次、2.3年一次、1.6年一次。

二、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

1、自然条件影响

(1)气候原因。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到灾害(水灾、旱灾、地质灾害等)类型及灾害程度,降雨量与土壤侵蚀量在某一条件下关系不密切,而主要表现在一次降雨量、时间长短、雨强弱和径流等几方面。茶陵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性天气是三寒、暴雨洪涝和夏秋高温干旱。春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常使农作物遭受低温冷害;全县每年都有暴雨出现,暴雨中心位于县域北部和东部山地,暴雨引起山洪暴发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夏秋高温干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的覆盖率等,一旦遇到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2)成土母质易风化侵蚀。茶陵县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由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花岗岩、砂页岩和红岩组成,这类母岩发育的土壤,结构松散,易风化侵蚀,被群众称为“豆腐渣”、“见风消”,在植被破坏的情况下,更易受地表水的冲刷与推移,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坡度。茶陵县是以山体为主的山区县,地形起伏不平,地面倾斜度相对较大,据调查分析,其他因子在同一水平上,20度坡面的水土流失量为10度坡面流失量的6倍左右。而茶陵县的地貌地形特征为全县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催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全县的土地生态环境。

(4)植被。植被条件是关系到土地生态环境好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具有拦截雨水、分散径流、保水固土、抗风沙、净化空气等诸多功能。实践证明,只要植被遭受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必然受到逆向影响。界首、枣市、马江、下东及腰陂等乡镇之所以生态环境较差,其主要原因是1958年以来森林遭受了几次大的毁坏。

2、人为因素影响

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较粗放的利用方式,在利用过程中忽视了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森林的乱砍滥伐、乱铲草皮积肥及不合理的复垦,降低了植被的覆盖率;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尤其是工矿企业(包括部分冶炼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废土石(废渣)随意堆放,毁坏了土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四是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生态脆弱区进行了部分非农建设,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经济因素影响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不同,对土地生态环境的逆向影响也不相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趋于多样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

三、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建议

1、建设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区

根据《湖南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目标与要求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茶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将全县分为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等3个区。

(1)预防保护区。本区位于县域东南部、西北部,主要包括桃坑、江口、火田、七地、八团、浣溪、湖口、云阳林场和3个水库(岩口、东坑、龙头)的集雨范围,共7个乡镇和1个国营林场,总面积971.89Km2。

全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5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88%,土壤侵蚀模数为700吨/ Km2.年,土壤污染程度也较小,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受破坏程度轻,但潜在危险大;目前生态环境的逆向变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低山、低丘、盆谷地带。

治理主攻方向和措施:

首先以林业为主,合理布局林、农、牧立体农业,合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改变重砍轻植的作法并及时进行林地更新。

其次改造坡耕地,15度以上的旱坡土,配合水保造林整地措施,逐步实行退耕还林。

第三,300米以上的荒山荒坡以营造多树种的水保林为主,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实行开发性治理,发展经济林果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第四,在沟谷溪河地带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水利工程,控制山洪和泥石流危害。

第五,搞好库区绿化,严禁在库区集雨范围内乱采滥挖矿产资源。

第六,继续抓好各类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

(2)重点监督区。本区包括12个乡镇、场(虎踞、平水、城关、思聪、潞水、湘东、高垅、秩堂、小田、严塘、尧水、红色农场)和2个中型矿山(湘东铁矿、湘东钨矿),总面积852.35 Km2。

本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89 Km2,占本区总面积的17%。土壤侵蚀模拟为5058吨/平方公里每年,属中强度水土流失区域;矿山企业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矿渣的堆放面积较大,压占、破坏了一定面积的土地,破坏了当地的土地生态环境。

治理主攻方向和措施:

第一,开发宜农林果荒地,改造现有15度以上的坡耕地,并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

第二,局部土地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区域或崩岗发育区,配合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第三,加强监督保护工作,对各项生产建设开发项目要切实加强监督治理,提高生态建设的力度,防止产生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区。

第四,加大工矿企业的技改力度,提高矿业的综合利用率,关停并转部分不达标的矿业企业,同时加大已有工矿企业的土地复垦力度。

(3)重点治理区。本区位于县域中西部,主要包括腰陂、洣江、下东、舲舫、马江、枣市、界首、湖口等8个乡镇,总面积为675.76Km2。

全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90 Km2,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28.10%,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37.70%,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本区流失面积的80%,同时土壤侵蚀模数为5307吨/ Km2年,是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最严重的区域。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全县最低的区域,土地的生态环境相对较脆弱。

治理主攻方向和措施:

第一,抓好现有15度以上坡耕地的治理,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

第二,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同时在本区的灾区及灾害潜在发育区修建水利工程。

第三,对现有残林实行全面封禁植被,防止破坏,并在植被恢复后有计划地实施林种的更新,大力发展生态林。

2、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茶陵县所有乡镇与县城区构成一个“城—郊”型生态系统,将其土地利用模式规划为县城(城镇)型、服务县城(城镇)型和生态农业型等三种模式。

(1)加强森林、草地建设,减少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2)重视和加强化肥、农药、地膜污染治理。加强化肥、农药、地膜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通过采用科学配方、确定肥料与农药种类,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残留量;加强城郊区、工矿区的土壤、水体、大气、农副产品污染动态监测和管理;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3)生物、工程及农业等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相配套,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完善有关水土流失治理的地方法规与实施办法,强化水土保持法规、办法的实施管理。

(4)全面开展工矿区土地、生态破坏的调查工作,努力实现土地复垦与土地塌陷、破坏、压占面积的数量平衡和工矿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完善土地利用管制制度,增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依照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划定的土地利用分区,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制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植被的保护,不断增强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 茶陵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总规划[G].(1997-2010).

[2] 茶陵县国土资源局.茶陵县统计年鉴[G].(2006-2010).

[3]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土地资源公报2002版[G].

[4] 董黎明,林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48-52.

[5]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土地研究与开发,2000.19(2)22-27.

[6] 李浩.生态学视角的城镇密集地区发展研究[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158-169.

[7] 马小媛.焦作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承载力响应研究[M].河南大学,2011.5.

【作者简介】

袁淑君(1983.5-)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教师,擅长土地资源管理、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等.

猜你喜欢
措施建议土地利用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推进企业机关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西咸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平台建设初探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探析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浅淡如何发挥交通基础作用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