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无锡申新纺织三厂推行“劳工自治区”

2016-12-13 16:33傅国涌
中外书摘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评大公报国货

傅国涌

1936年1月3日,《大公报》社评《本年世界经济之动向》指出:“任何政策计划,最忌蹈空虚造,必须切合实际。然社会之实质在经济,对内对外政治问题莫不发源于经济问题。而中国之经济问题,从理论上及历史上言之,俱必然形成世界经济之一环。”

上一年,整个中国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仅仅上海市,工商金融各业清理的就有801家,收束26家,解散1家,停业6家,停工61家,总计达895家之多。即使瘦死骆驼比马大的荣氏企业虽然度过了最严重的危机,也是步履维艰、勉强撑持。与上海的申新纺织各厂相比,荣德生在无锡直接管理的申新纺织三厂情况要好得多,当上海各厂发生危机之时,他哥哥荣宗敬想到的也是让他去救。

5月23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挽救国货工业之根本方案》,呼吁政府改善各省税制,改善运输与运费,同时希望加强同业公会的力量。

直到这年秋天,情况才开始悄悄变化,因为棉花丰收,价格下跌,纱、布价格上扬,市场好转,申新纺织各厂由亏转盈,连停工的申新纺织二、五两厂烟囱也开始重新冒烟。中国经济似乎度过了最严寒的冬天。

从9月至11月,《大公报》连续发表社评提倡国货,并提出改进国货工业的方法。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了实业部呈拟的公务机关购买使用国货办法案,及筹设统一国货公司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牵头建立全国国货公司,由政府、银行、中华国货产销协会三方投资。由于当年世界经济好转,“因法币政策实行以来,外汇稳定,金融的流通,比较以前灵活;内地各省多数是庆着丰年。中国往年的农产收入是200亿元,1936年有340亿元,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购买力增加,工业制品的出路自然旺盛。加以近来国人民族思想的发达,喜用国货的人逐渐地普遍,故1936年的工业都有一种供不应求的气象,营业额的增加大率在三分之一以上,最多的要达到二分之一”。(《大公报》社评《一年来工业的回顾与展望》,1937年1月12日)难怪当年12月3日的《大公报》社评《资本市场之创造问题》兴奋地说,“五六年来挣扎于不景气氛围中之民族工业,至今稍见活泼之生气”。

荣德生认为,工厂办得好不好主要靠工人,工人的生活安定与否、文化水平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生产。在职工教育方面,申新纺织三厂相继开办了不收费的工人晨校、夜校,前后有一千六七百人参加过识字班。此外还办过多期工人养成所,包括女工养成班、机工养成班,以及艺徒训练班等,职工子弟小学也是免费的。在福利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发放生活补贴,工人上班期间免费在厂就餐;统一为工人制作服装、被褥,垫支服装费用,分期扣款;除花柳病外一律免费医疗;每人每月例假3天,假内放电影、演戏等;实行带薪年假制度,职工服务满一年,经主管同意就可以休息两星期,服务满十年可以休息三星期,休息期间工资照发;妇女的产假、职工的生老病死、因公致残或致死抚恤费等都有明文规定。

当然,最有魅力的还是“劳工自治区”。早在1926年,荣德生就萌生了这个念头,直到1933年才开始正式推行。申新纺织三厂总管薛明剑回忆说,对于“劳工自治区”,荣宗敬也是非常支持的。每次到无锡来,见到办事人,他总是说:“很好,很好,快些大力扩充为第一。”接下去一句:“我弟不肯用的钱,付在我私人账户内好了。”

“劳工自治区”是一个新的尝试,吸引着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无锡参观,国内外报刊的报道也都是溢美之辞。国际劳工总局特派员伊士曼看了之后赞叹不已,称之为“工业界先觉”。名记者陆诒在上海《新闻报》发表报道,称之为“劳动界仅见之成就”。

“劳工自治区”分为单身女工、男工以及工人、职员家属四个宿舍区,单身女工区可容上千人,房租由副业生产、膳食下脚、工会补贴等收入拨付。按区、村、室三级,工人自己推选各级负责人进行管理,室有室长,村有村长,区有区长。被褥、铁床、枕、席、衣箱等都由厂中供应。在单身男女工人区,每室都选举知识较高的作为小导师,休息时间教大家粗浅文字。自治区辟有园圃,有鱼塘、鸡场、鸽场,工人业余可以种花果蔬菜,养鸡鸽兔鱼。

来自河北高阳的两个实业家苏秉璋、李福田慕名而来,仔细参观了“劳工自治区”,食堂、浴室、菜场、运动场、公园、戏院、代笔处、职业介绍所、民众茶园、合作社、职工医院、劳工图书馆、公墓、劳工储蓄、劳工保险……这让他们应接不暇。自治区设有“自治法庭”,由工人推出五个裁判委员,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隔壁有个“尊贤堂”,供奉关羽、岳飞、戚继光等历史人物,遇到有人不讲理,就叫他进里面去宣誓。另有一个“功德祠”,因公受伤殒命或在申新纺织三厂服务十年以上而有功绩于工厂的,可以入祠,接受全厂的公祭。

他们在日记中说:“劳工自治区,称得起组织周详,管理得法;俨然是超出现社会的一个优良小社会。所以该厂职工,都能安其居,乐其业。”抱着取经、学习心态前来的他们感慨地说:“无论哪一种企业的成功,必须先从加惠工人着手。因为工人是工厂的基本势力,也就是工厂的生命线,要使他们的精神有寄托,能安居乐业,事业方面自然随之改进。反之未有不失败者。”

这年9月13日,穆藕初在《大公报》发表《复兴中国国民经济之唯一途径》,其中就有这样的分析:这些年来中国工业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外货倾销、兵匪蹂躏、赋税苛重,以及国民购买力的锐减,然而,各部门工业内部不合理的劳资斗争,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实业家之所以无利可图也要苦心挣扎,一方面工业是一个民族的命脉,这有一分力就要尽一分力来维持;另一方面也不忍那些直接、间接靠他们企业生活的人们陷入绝境。可是,这一点常常得不到理解。

无锡申新纺织三厂推行“劳工自治区”,改善劳资关系,着眼之大、之远,在整个中国企业史上都是一个创举,一次极为有益的探索。跟着申新纺织三厂,荣德生女婿李国伟在汉口主持的申新纺织四厂也设立了自治区。一家民营企业能攀到这样的高度,无疑是令人安慰的。

统计数据表明,1936年,申新纺织三厂出产的每件纱、每匹布,与三年前也就是“劳工自治区”开办之初相比,成本大大下降了,产量却增加了。难怪当这一年“劳工自治区”初告完成时,61岁的荣德生内心充满了喜悦。他后来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中得意地说:“申三自治区办得好,声誉四播。各处学校、工商界来参观者不少,政府要人亦来参观,颇加称道。”

猜你喜欢
社评大公报国货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千年国货奶茶店
路上那些记忆中的国货老物件
国货之光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
怀旧时尚国货经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