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课程平台在“素描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6-12-15 10:34沈懿旻
中国市场 2016年47期
关键词:互联网+知识点微信

沈懿旻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3)



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课程平台在“素描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沈懿旻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3)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移动互联与教育精密地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提高“素描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果,借助微信公共平台将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切割重新组合,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的趋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文章就如何建设移动课程平台进行了分析探索,并给出了建设方案。

“互联网+”;移动课程平台;教学

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在教育界掀起了移动互联网教育的热潮。

笔者承担了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课程平台建设——以‘素描与平面构成’为例”(项目编号: JB122),利用移动互联网构建基于移动终端的课程学习公众微信平台,使课程在学生间更加广泛深入地传播,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体现“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

1 微信平台学习优势

微信是集通信、社交、平台化功能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正以其操作使用便捷化、互动形式多样化、订阅内容个性化、推送消息精准化等优势逐渐走入开放教育的学习市场,并且对于传统教育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学习时间碎片化。移动学习有其独有的碎片性特点,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琐碎的时间,掌握任意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经过琐碎知识点的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拼图,融会贯通成整个课程框架,完成整个课程的系统学习。

学习地点自由化。学生能在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地点和学习环境,在相对较好的学习状态中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

学习内容个性化。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制作教学PPT、教学讲义,发布课程通知、作业,演示优秀作业,推荐优秀课程资源,通过平台管理功能将上述资源分发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学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微信公众平台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

学习过程自主化。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消除一些性格内向、害羞等性格的学生在课堂开放环境中遇到的学习顾虑,去除学习中因胆怯心理形成的学习负担,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和交流有一定私密性,学生能够怀着轻松的心情完成。

2 微信平台的框架功能

微信平台的设计和使用是整个移动互联课程活动过程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微信平台后台管理功能的应用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自由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和学习过程自主化的诉求,主要分为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和机机交互三部分。见图1。

图1 微信平台的框架功能

人人交互是师生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和留言功能完成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将知识点进行拆分推送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构建形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传播和学习。教师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减少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也能够减轻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焦虑感。教师也能够在课后对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整理上传。

人机交互是建立在知识点框架的基础上,关注公众平台后,自定义菜单提供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按照需要选择知识点学习界面,形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自动回复功能根据设定关键字自动回复,精准查找所需知识点,实现学习资源的快速检索。对于需要多次学习的重点知识使用收藏功能进行快捷存储,实现学习资源的反复利用。外部连接端口课通过程序在开发建立问卷,游戏,推广等实现课程知识的二次传播。机机交互主要指微信的“扫一扫”功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推送的其他学习资源。

3 微信平台学习活动设计

微信平台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基本结构”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课程微信平台是应该充分发挥微信平台“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地点自由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过程自主化”的优势,建立一个跨越实践和空间的,能够持续提供学习途径和学习机会的知识结构平台。以“素描与平面构成”课程为例,笔者建立了微信平台移动学习的基本模式,并对课程前端开发和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设计。见下表和图2。

3.1 课程前端开发设计

基于微信平台课程学习支持菜单式学习、推广式学习、检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通过微信课程平台实现“课堂教授为主”转向“移动学习补充”,从“课堂集中学习”向“碎片化学习”转变,从“课堂单一渠道获取知识”向“互联网+交流共享知识”转变。

3.2 学习资源设计

学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搜索到的学习资料往往是某一个或几个独立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微信平台课程的学习资源设计重点在于如何将课程内知识点进行逻辑整合,保证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顺序以及碎片化知识点内容有效整合。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链,学生才能对已有的学习资源进行思

考、分析和归纳,整理出学习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课程资源设计资源应符合如下原则。

灵活度高,保证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间尽量简短,能够使学生在碎片时间内灵活学习。针对性强,针对每个知识点有专题项目板块进行学习,并对知识点进行分割,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找到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学习效果好,分割单个知识点内容,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以图文教程、视频、动画为主,浏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对于课程知识点的传播的视觉化、易读化、时效化、分享化。课程资源发布后定期根据反馈信息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或者补充定时对为微信课程平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优化。见图3。

课程开发表

图2 学习方式

图3 学习资源

4 结 论

微信在学生中的普及为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应用平台,已然成为移动学习必不可少的软件。无论是从微信平台的学习优势还是框架功能实现的便利性,微信平台课程充分调动了开放学习者的主动性。微型课程平台将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该平台发布课程知识点内容,并定期对碎片化内容进行整合,调整,更新。形成一个师生、生生良性互动的学习交流圈。体现在“互联网+”优势下的“快速学习、广泛学习、有效学习、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

[1]朱晓娟,刘寿平.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

[2]程春梅.高职“移动互联网”课程教学之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

10.13939/j.cnki.zgsc.2016.47.133

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课程平台建设——以‘素描与平面构成’为例”(项目编号:JB122)。

沈懿旻(1983—),女,汉族,浙江平湖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播。

猜你喜欢
互联网+知识点微信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信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