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I的科技创新领域文献同被引分析

2016-12-15 12:36郭彬杨振中
现代情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科技创新

郭彬+杨振中

〔摘要〕本文以2010-2014年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开发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以“科技创新”作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共收集445篇文献。通过应用文献同被引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科技创新前沿的文章进行了描述及研究,揭示了这5年科技创新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合作模式,产品绩效的影响因素和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商业化,创新战略的选择,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管理,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对创新的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SCI;科技创新;同被引分析;因子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1.016.10.08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1(016)10-0164-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st five years from 2010-2014,the paper took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develop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s the data source,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s the theme for literature search.The paper collected 445 documents from the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bibliometric methods forefro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twork description of knowledge articles and research,it outline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which mainly focused on following area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ode,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rocess innovation,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novation strategy choice,knowledge management under the open innovation,new product development,the influe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on innovation.

〔Key words〕SCI;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citation analysis;factor analysis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特别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如何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的。熊彼德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缺乏创新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创新通过推动新产业引领经济增长。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必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新常态下,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确实难以为继,市场变化逼着我们必须告别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必须摒弃以往过度依赖于消耗资源能源、不惜环境恶化的增长方式,开启靠质量提升型的发展新阶段。因此,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才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被引(Co-citation)又称同引,共引,是引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同被引的概念起源于苏联情报学家IVMarshakova和美国情报学家HSmall于1973年分别提出的文献同被引的概念。文献同被引的概念为,如果两篇论文A和B同时被后来的一篇或多篇论文所引用,则认为文献A和B具有同引关系,同时引用A和B的论文数量称为同引度。同引度越大,文献A和B之间的关系越密切,或者说文献A和B越相关。

由于同被引分析方法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其分析对象已经从论文延伸到著者、学科(专业)和期刊,分别对应论文同被引、著者同被引、学科(专业)同被引和期刊同被引,这3种同被引都是建立在论文同被引的基础上的。同被引是通过对规定范围内重要文献的共引数据,从引文相关性的数量特征入手,借助于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将众多的分析对象进行聚类处理、分析,揭示出文献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正是基于文献同被分析,借助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科技创新进行分析,探索科技创新研究的子域特点及构成。

11文章检索及数据准备

本文将“科技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作为关键词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进行搜索,选择了2010-2014年的文献来分析研究趋势。为了精炼搜索结果,只有属于经济以及运营管理的文章才被选中。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有445篇,具体数据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最近几年文章发表的数量基本都在100篇左右,研究的热度较平稳。从表文献的期刊来源统计表上可以看到TECHNOVATION、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这3个期刊在该研究领域中排名前3,在这445篇文献中该期刊发表文献的比重分别为1888%,1618%,1034%,均达到10%以上。表1文章数量统计结果表由表5可知:30篇文献可以提取出7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具有对总体变异37111%的解释度,7个因子一起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81648%。由表6可以看出:在因子1下有10 篇文献,因子2下有6篇文献,因子3下有5篇文献,因子4下有2篇文献,因子5下有3篇文献,因子6中有2篇文献,因子7下有1篇文献。

3同被引结果分析

因子1是对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的探讨。Spithoven(2010)指出关于开放式创新的讨论表明,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研发型密集型大型公司竞争的主要因素。然而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公司更需要发展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本文强调科技中介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发展技术,通过采访一些科技中介机构和其合作公司的负责人来研究科技中介机构对企业吸收外部知识能力的影响。Boudreau(2010)研究两种运行模式下的技术平台以及对创新的不同影响。一种模式是授予访问平台的权利来打开市场,然后开发平台的互补组件。另一种模式是放弃对技术平台本身的控制。相关理论和行业的论据表明这两种技术平台的运行模式是分别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中[2]。Petruzzelli(2011)关注的是技术的关联性、之前的合作关系和地理距离对产学合作的影响。通过研究12个不同的欧洲国家的33所大学的796项产学联合专利,结果表明合作伙伴的技术关联性与创新价值呈倒U型关系。此外,之前的合作关系越密切,地理距离越短,产学合作的创新价值越高[3]。Duysters(2011)主要研究技术联盟复杂性的决定因素以及对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技术联盟的成员包括不同的合作关系类型,有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联盟的复杂性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一方面,每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来处理复杂性;另一方面,复杂性促进学习和创新性。尽管技术联盟组合的复杂性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但是企业对他们可以处理的联盟复杂程度的认知有限[4]。West(2014)在文章中探讨了企业如何利用外部资源进行创新。本文建立了一个四阶段的线性模型,包括获取、集成、商业化外部的创新资源以及企业和合作者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排名前25名的创新期刊的291篇文献的研究,发现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获取外部的创新资源,关于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创新资源的研究相对缺乏[5]。

因子2主要阐述了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关系。Zeng(2010)调查了137家中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来探讨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和不同合作网络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与中介组织合作,与研发机构合作和与企业合作中,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更大程度的影响[6]。Lau(2010)采用了251个香港的制造企业的数据,包括企业规模、类型和市场定位,主要研究信息共享,产品协同开发和产品创新的关系,这项研究表明企业应该将大量的精力放在集成供应商和客户这个过程中,这样才能促进产品的创新。Sauermarn(2010)认为企业的创新绩效依赖于研发人员的动机,使用超过1 700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据,研究知识挑战、收入和责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虽然工作时间和研发人员数量对创新绩效有一定影响,研发人员的动机还是很重要的因素[8]。Raymond(2010)明确指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解释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最后表明研发在产品研发和工艺研发之间有中介作用[9]。

因子3可以概括为科技创新商业化的问题。Calantane(2010)研究的是科技创新的不确定“回报”,通过对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进行荟萃分析,建立一个综合模型,该模型包括技术动荡,市场动荡,客户定位、竞争定位、组织结构、创新和新产品的性能[0]。Chinesa(2011)认为商业化是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过程。在高科技市场中,新技术的波动性、互联性和波动性造成科技创新产业化的困难加剧,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商业化决策以避免高科技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Goodale(2011)提出操作控制对科技创新商业化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177家公司的研究,从管理支持、工作自主权、奖励、可用时间、组织边界几个因素来验证得出,这些操作控制变量从风险控制和过程控制来影响科技创新的商业化程度[2]。

因子4主要概括的内容是创新战略的选择。Irwin(2010)指出企业的技术活动有探测、开发和分工、协作,采用位于日本、美国、欧洲的不同行业的168个研发密集型的企业的数据,研究证实企业的探测活动量和财务收入呈倒U型关系,但是公司更倾向参加探测类型的协作活动,企业协作活动的复杂性也抵消了此项活动增值的潜力。正是因为探测和协作活动的复杂性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3]。Harvey(2011)分析了在当今全球食物、能源和环境的三难困境下,生物燃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需求,从而提出政策上的创新战略是农业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而不是耕地的不断扩张,可以从农业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农业规模化生产3个方面考虑[4]。

因子5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管理。Allarakhia(2011)以制药业为例,研究知识产权管理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发生的变化,并提出帮助企业有效地管理知识产权的措施,建立相关管理制度[5]。Venters(2012)主要讨论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可以使用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知识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企业无需花费太多即可通过互联网享受到云端相应的硬件、软件等的维护和升级服务,使企业知识管理的支撑技术始终处于先进水平[6]。

因子6集中说明的是新产品开发成本和价格问题。Lee(2010)认为研发新产品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和获得长期利润的重要手段。作者构造了一个框架俩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产品设计是根据网络分析法和模糊集合理论对产品的工程特征的优先度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的结果跟新产品开发成本、可制造性进行比较。Gao(2011)指出在与快速技术创新和竞争激烈的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业中,上游组件价格和下游产品成本随时间显著下降。本文中建立了针对买方和卖方的双层定价模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出买方和卖方处于领导者的地位时,他们的利润会增加[8]。

因子7主要阐述质量管理对创新的影响。Kim(2012)研究质量管理与5种创新类型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使用的实证数据来自于一些ISO9001认证的制造和服务公司。研究表明质量管理中对过程的管理对激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管理创新有积极的影响。此外,单独的质量管理活动与其他的质量管理活动有关系。因此,一项、甚至几项质量管理活动或可能不会解决技术和创新问题[9]。

4结论

当今之世,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通过对2010-2014年期间,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开发的Web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科技创新”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共收集445篇文献进行同被引分析。本文通过对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的应用来概括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子域。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最近5年科技创新研究的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科技创新合作模式,产品绩效的影响因素和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商业化,创新战略的选择,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管理,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对创新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最近5年科技创新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文章进行同被引分析,对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随着同被引分析、统计分析、文献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方法和技术会被用来研究各个不同领域的前言文章,通过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助多种技术,科技创新会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Spithoven A,Clarysse B,Knockaert M.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s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Technovation,2010,30(2):130-141.

[2]Boudreau K.Open Platform Strategies and Innovation:Granting Access vsDevolving Control[J].Management Science,2010,56(10):1849-1872.

[3]Petruzzelli A M.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prior ties,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o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A joint-patent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1,31(7):309-319.

[4]Duysters G,Lokshin B.Determinants of Alliance Portfolio Complexity and Its Effect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570-585.

[5]West J,Bogers M.Leveraging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on:A Review of Research on Open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4):814-831.

[6]Zeng S X,Xie X M,Tam C M.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MEs[J].Technovation,2010,30(3):181-194.

Lau A K W,Tang E,Yam R C M.Effects of Supplier and Customer Integration o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in Hong Kong Manufacturer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21(5):761-777.

[8]Sauermann H,Cohen W M.What Makes Them Tick?Employee Motives and Firm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10,56(12):2134-2153.

[9]Raymond L,St-Pierre J.R&D as a determinant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MEs:An attempt at empirical clarification[J].Technovation,2010,30(1):48-56.

[0]Calantone R J,Harmancioglu N,Droge C.Inconclusive Innovation“Returns”: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27(7):1065-1081.

]Chiesa V,Frattini F.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Learning from Failures in High-Tech Market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4):437-454.

[2]Goodale J C,Kuratko D F,Hornsby J S,Covin J G.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perations control on the antecedent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nations Management,2011,29(1):116-127.

[3]Irwin E G,Isserman A M,Kilkenny M,Partridge M D.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SSU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0,92(2):522-553.

[4]Harvey M,Pilgrim S.The new competition for land:Food,energy,and climate change[J].Food Policy,2011,36(1):40-51.

[5]Allarakhia M,Steven W.Managing knowledge assets under conditions of radical change:The case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Technovation,2011,31(2):105-117.

[6]Venters W,Whitley E A.A critical review of cloud computing:researching desire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27(3):179-197.

Lee A H I,Kang H Y,Yang C Y,Lin C Y.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product planning using FANP,QFD and multi-choice goal programm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48(13):3977-3997.

[8]Gao Y,Zhang G Q,Lu J,Wee H M.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bi-level pricing problems in supply chains[J].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2011,51(12):245-254.

[9]Kim D Y,Kumar V,Kumar U.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30(4):295-315.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科技创新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