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逆光飞翔》看母亲角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6-12-15 21:18刘倩
文学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

内容摘要:《逆光飞翔》自2013年在台湾上映以来,赢得了国内外评论界广泛的关注。该电影依托台湾盲人钢琴家黄裕翔的真实成长故事创作而来,并由黄裕翔以真人真名诠释片中人物。黄裕翔在与命运的不懈抗争中终于享受到了和普通学生一样的高等教育,从而完成了人生一次华丽的转身。母亲的人物塑造在影片中虽然不是主线,却在黄裕翔追寻钢琴梦想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挖掘裕翔母亲在影片中的心理与行为,揭示母亲角色的参与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逆光飞翔》 母亲角色 特殊教育

《逆光飞翔》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盲人钢琴少年裕翔与有着舞蹈梦想的女孩小洁在两个不同的光影世界里注定了一场相遇。他曾带着她在古老的街巷里,闭上眼,寻觅熟悉的味道;她也曾带着他,赤着脚,一起去看海的颜色。片中裕翔和小洁相互勉励追逐梦想的情节与叙事当然是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主要之处。此外,与以往类似电影不同在于,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到这位盲人少年不是一个人在孤独地战斗,因为他的背后一直有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在默默地鼓励着、支持着、呵护着他。如果没有一位能够包容裕翔缺陷的母亲,如果母亲自始至终任他自生自灭,如果母亲不去帮助他延续对钢琴的天赋,那么台湾历史上也许就不会出现第一位盲人音乐家,裕翔也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晋升为“全民偶像”的裕翔。在影片中裕翔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语的角色,父亲对于他的成长经历显然没有得到过多地叙事。因为想到父亲,我们只能想到花圃、文心兰、还有年幼的妹妹。而母亲似乎承担起了家庭中照顾裕翔的全部责任,母亲角色的参与必然是电影情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已有研究述评

毋庸置疑,《逆光飞翔》是一部非常卖座的台湾电影。它曾作为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入围影片在柏林展演,可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厅座无虚席。“影片在台湾也收到了远远超出预期的效果,不仅收获票房口碑还拿下金马奖三项大奖。黄裕翔也被誉为‘台湾之光’,而此前是李安。连马英九也在Facebook上推荐,80后新晋导演张荣吉更凭借此片斩获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1]究竟这部电影的成功元素在哪里呢?没有资深导演的运作,没有著名影星的加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跌宕启发的情感,也没有以往青春电影中缠绵细腻的爱情桥段。也许这一系列的“没有”恰恰是大众将其定义为一部“小清新”电影的必要条件,因为它只剩下淡淡的叙事,和不着痕迹的情感流露。已有的诸多影片评论从各自的背景、立场试图去阐释其中的微言大义。多数评论者为这部小清新文艺片带来的影响力点赞,而且他们将目光主要关注于“梦想跳舞的女孩和热爱音乐的眼盲男孩展开的一场热血、美妙的逐梦之旅”[2],赞扬女主和男主在逆境中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亦有部分学者关注影片中主观音乐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影片中出现过敲玻璃的声音、水声、手划过墙壁的声音、汽车声等,这些声音都具有象征性,因为裕翔看不见这个世界,他只能通过声音来感知未知的一切。[3]一些评论者从光影设计角度认为该部影片精心设计了多个逆光镜头。“这种逆光下从奶茶妹到女神的转变符合女主角本身的蜕变,而这种明暗不定的光感也符合视觉严重障碍的黄裕翔的心理意识与想象。影片的配乐与纯美的影像也高度统一,尤其高潮一段,黄裕翔倾心演奏钢琴与张榕容逆光起舞的交叉剪辑令人心潮澎湃。”[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母亲作为裕翔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却很少被评论家们提及,当然也容易被观众们遗忘。其实,母亲角色的塑造是影片成功的基础。因为母亲从不离不弃的陪伴到放手让裕翔独自去台北念书,都为他后来实现自我突破埋下了伏笔。

二.母亲角色的参与分析

1.影片中母亲角色的塑造

《逆光飞翔》中母亲角色主要安排在前部分,涉及台中和台北两个城市。裕翔一家住在台中,父亲、母亲经营着苗圃生意。

场景一:地点:台中,家中

裕翔马上要去台北入学, 裕翔阿姨问裕翔父母:“裕翔一个人在台北,你们放心吗?”,母亲一边忙着手里的事情一边坚定地说:“总要试试看嘛,不试怎么知道呢,我又不能一辈子跟着他。”说完,裕翔神情有些不自在的黯然。

场景二:地点:台北,大学办公室

裕翔母亲和老师交流裕翔的小时候,她告诉老师:“知道裕翔有问题以后,干脆把他丢在医院里面算了。结果他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就跟我笑,后来,我觉得为自己好蠢,你看,他能走能跑,听得见又可以说话,为什麽要放弃他呢”。老师说,学校第一次收盲生很有压力,担心他不适合这个地方。裕翔母亲急忙说:“他适合这个地方只要给他时间,他一定会适合这个地方的。”

场景三:地点:台北,大学宿舍301

找到301宿舍以后,裕翔让母亲坐下来休息,要给她揉揉肩膀。这时候母亲突然郑重其事地对裕翔说:“千万不要给人家按摩,你的手是拿来弹琴的,不是按摩的,听到了吗?”

场景四:地点:台北,大学校园

裕翔不想麻烦同学每天带他上课,他让母亲和他练习从宿舍走到琴房。母亲牵着裕翔的手,在校园里教他熟悉每一层台阶,每一棵树,每一个柱子。母亲叮嘱裕翔:“走过那个柱子,尤其是人多的时候要小心,上面有很多小石子,一不小心一块皮就不见了”。

场景三:地点:台北,大学宿舍301

母亲帮裕翔整理好衣物,马上要回台中了。他告诉裕翔:“右边是没有领的T恤,衬衫全部在左边,这边最左边全部是内裤,中间是袜子,我把黑色带走,只留下白的,免得你搞混。”

2.母亲角色的分析

通过上述场景的回顾,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在我们面前跃然纸上。面对一个天生眼盲的无辜的孩子,母亲从当初的绝望到调整心态后的悦纳无不源自母性的本能和对生命的敬畏。母亲发现裕翔对声音的敏锐感知以后,努力寻找钢琴老师帮助裕翔开发无限的音乐潜能。显然裕翔的成长并不孤单,因为母亲在他求学和追逐音乐梦想的道路一直陪伴着他,记录着他一路走来的回忆。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比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特殊的孩子。裕翔母亲从未把裕翔当做生活的累赘,相反裕翔却是支撑着母亲精神世界的支柱,是母亲的希望。在裕翔的成长历程中,母亲会悉心地照料和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如果没有母亲领着裕翔去开学,很难想象他会怎样快速融入一个如此陌生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在当初同学们对盲生还怀着排斥情绪的时候。母亲牵着裕翔去寻找宿舍,带裕翔去食堂吃饭,帮裕翔洗衣服,整理衣服和袜子,她尽一切所能想要去满足儿子的需要,帮助裕翔快速适应这里陌生的一切。母亲同时也在精神上鼓励裕翔要独立,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因为当裕翔提出自己要练习从宿舍到琴房的时候,母亲从心底里是支持儿子的想法的。而且母亲一再强调裕翔的手是拿来弹琴的,她希望裕翔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事实上,裕翔做到了。

人们常说,母亲角色的成功关乎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影响全人类的命运。至少在裕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真实地影响了一个眼盲少年的命运和人生。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谈到,“孩提之童,母亲于父,其性情嗜好,唯妇人能因势利导之,以故母教善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4]母亲角色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母亲角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必然性和显著性决定的。

三.母亲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

首先,母亲的身心特性决定其对孩子发展影响的先天优势。从孕育生命那一刻开始,女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角色即将转换为母亲角色,新生儿能够对母亲的偎抱,爱抚,表情以及其它做法做出反应,这是母子感通的缘故。一般认为,母子感通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目前医学界认为这种母子感通大约是在出生前三个月就已形成,在母亲精神状态交流频繁的时期,即出生后数日内特别数小时内最终建立。母子感通对于特殊儿童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他们更不易表达自我的内在需求。因此,母亲角色在特殊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深刻的影响。

其次,母亲角色的价值主要通过家庭教育体现。“人类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都是重视母亲人格、地位、素质,重视母教的时代”。[5]教育家赫尔岑认为,只有自由的、与男子平等的妇女—母亲才能教育人,教育公民,而不是教育奴隶。对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特别需要来自家庭的呵护与关爱,而母亲就是最懂他们的人,母亲角色的充分发挥对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艳琳,《逆光飞翔》:光影上的命运双人舞[J].科学大观园,2013(7).

[2]容榕,《逆光飞翔》:零负评的神话[J].天津中学生,2010(8).

[3]南颖,《逆光飞翔》中主观音乐的丰富性与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4(7).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中华书局,2011.第40页.

[5]张晓宁,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意义及制约因素的初步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介绍:刘倩,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汉语教育)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应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