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台湾科学工业园区

2016-12-16 08:47方钢徐强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竹工业园区新台币

方钢 徐强

探究台湾科学工业园区

方钢徐强

成立背景

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全球能源危机,使台湾传统工业急遽萎缩,特别是加工出口区的成长渐渐面临瓶颈,让台当局认识到必须加速产业升级,而且不能一味依赖重化工业,而应转向发展所谓“策略性工业”,即技术程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的产业。

时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徐贤修以外国高科技产业园区成功的实例,在1976年9月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成立高科技园区的计划。选定新竹为高科技工业园区的理由,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拥有新竹清华大学及交通大学的学术支持与人才资源,以及工研院及电信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便于吸引海外学者回岛内创业、疏通技术转移渠道等地理优势。徐贤修认为,研究与发展必须是工作人员与研究人员平素有充分机会彼此沟通意见、激励志气,才能长久。把园区设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群聚的新竹,这种结合学校师生与企业发展的崭新模式,可以让台湾得以跳脱加工出口区的劳动成本竞争,使科技聚落经济成为其新的竞争力。

1979年7月,台当局颁布了《科学工业园设置管理条例》;1980年成立了“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低价出租土地及厂房,可免税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投资回报的200%均免税,设立研发奖励,提供资金贷款等优惠,并为新成立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基金,后来又建立了风险基金,吸引民间企业来园区投资设立高科技企业,并倡议协助海外学者来台湾投资创业,有系统输入所需的工业技术,提供高科技学人及大专毕业生工作机会。

表1  2013年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产业概况

园区自设立之初,就确立了“高科技化”、“学院化”、“社区化”与“国际化”的建设方针。“高科技化”就是精选高科技产业,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对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组建高科技企业群。园区管理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取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仪器及生物技术六大高科技产业,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学院化”就是以园区附近的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依托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社区化”就是科技园区的建设要始终体现优雅、洁净、美观、实用的原则,保证园区内的工作生活舒适、清洁、便利;“国际化”就是园区的规划建设始终遵循国际标准与国际惯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人才政策方面,园区允许科技人员以高于一般比例的专利权或专利技术作为股份投资,其作价最高达总投资额的25%。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对本地科技人员的培养,如规定园区内企业雇佣台湾本地科技人员的总数必须占企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0%以上,否则撤消当年免征营利事业税的奖励。台当局还出资在园区办理企业员工培训,并邀请专家定期讲座,推动园区厂商与当地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奖励园区的科技人员在职进修。

表2  2013年台湾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产业概况

表3 2009—2013年台湾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成长概况

2001年,新上任的民进党当局召开第六次“全台科技会议”,决定要在全台湾适当地区成立各种园区,形成区域性高科技产业聚落,并建立具有研发、生产、生态、生活等特性的“人文科学城”,并以高速网络及交通系统相连,形成“人文科技岛”的架构。

同年5月,台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建立专门的生技园区,促进生技产业聚落。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开始扩展新竹科学园区四期竹南基地、铜锣基地及在路竹规划新设园区。

2004年,台当局又提出“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其中包括修建专门的生物医学园区、IC设计园区、花卉生物科技园区、农业生物科技园区、环保科技园区、南港生物科技园区等共计41项计划。台湾“农委会”在台南县设立兰花生物科技园区。

然而,2008年下半年一场全球金融海啸,给台湾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曾经无限风光的各大科学工业园区,经历了一场难熬的寒冬。突然之间,来自海外的大批订单不见了,以往圣诞节期间供不应求的电子产品不再有人要了,市场价格逐月下跌,甚至跌到成本以下仍没人买……。台湾引以为自豪的高科技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一座座漂亮的现代化工厂里,昂贵的生产线陆续停止了运转,各家企业的主管纷纷宣布限产或停产。当年被寄予产业升级厚望的明日之星“两兆产业”,顿时变成“双D风暴”。不少厂家传出大批裁员的消息,未被裁减的员工也被集体强迫休“无薪假”,形同变相减薪。各地劳工就业站前排起长长的求职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的工程师和前企业主管。

表5 2013年台湾中部科学工业园区产业概况

表4  2009—2013年台湾中部科学工业园区成长概况

所幸的是,大陆方面对台湾及时伸出援手,提出多项惠台措施,帮助其挺过难关,国务院台办先后组织各地赴台采购团,采购类别涵盖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纺织及深加工食品、农产品等,采购总额约180亿美元,对缓解台湾出口下滑,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这些科学工业园区迅速恢复了生机。

此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深刻反省以往单纯靠减免税政策促进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教训,实施“科学园区固本精进计划”,通过产学合作从事前瞻创新研发,协助园区内高科技厂商提升研发能量与产业竞争力,并推动台湾科学工业园逐步转型,朝区域创新体系与新创事业园区方向发展,强化技术转让及育成中心功能,密切衔接研发、技术转让、育成及创投活动,以带动创业创新,成立种子基金以克服产业先期发展障碍,带动创投业投资新兴产业意愿。

近年来,马英九当局推动“爱台12项建设”规划,提出建设“桃竹苗(桃园-新竹-苗栗)产业创新走廊”,扩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开发龙潭园区、铜锣园区、新竹生物医学园区及竹南园区、中兴新村高等研究园区,及建设“中彰(台中-彰化)投产业创新走廊”,设立中部科学园区彰化基地,形成北部高科技产业聚落。

新竹科学园区发展近况

根据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的规划,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以半导体及光电产业为重心,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以光电、航太及精密机械产业为核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则以光电产业为主体,分别形成核心产业优势,由北而南建构台湾西部科技走廊,加速开启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到2013年底,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所辖6个基地,分别是新竹、竹南、铜锣、龙潭、新竹生医和宜兰园区,总开发面积1,342公顷。其中,新竹、竹南及龙潭三个园区,厂商已先后进驻运营。园区从业人员有148,608人(不含工商服务业),累计入驻登记厂商481家,累计实收资本额新台币11,248亿元,当年营业额新台币11,125亿元。

新竹园区面积653公顷,产业聚落主要是半导体和光电产业,目前入区厂商399家,员工122,120人。竹南园区面积123公顷,以光电和生技产业聚落为发展主轴,目前入区厂商38家,员工10,974人。龙潭园区面积107公顷,分二期开发,第一期面积76公顷,第二期用地面积31公顷,目前已有友达光电等多家企业进驻。

在引进投资方面,2013年共计核准33个新投资项目,总投资金额新台币56.99亿元。人才培训方面,当年委托园区周边学术研究及教育训练机构,办理各项在职培训课程,受训者共8907人次。另为配合厂商需求及台湾未来发展所需,园区管理局在新竹生医、铜锣及宜兰的3个新基地正积极进行开发招商工作。

铜锣园区位于苗栗县,园区面积350公顷,分三阶段开发,规划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封测、数字生活、航电与航太、生技医药等产业及设立客家文化园区。2013年已完成第一阶段开发,包括已完成8公顷建厂用地,并核准8家厂商入驻,另有占地约4公顷的台湾“苗栗客家文化中心”进驻。

新竹生医园区面积38公顷,作为知识创新与培育型科学园区,主要扮演生医产业化育成的角色。园区规划建立三大中心(新竹医院、生医科技与产品研发中心、产业及育成中心),由台湾卫生、科技及经济主管部门分工执行,2014年底起陆续完工,园区2013年已核准23家厂商入区。

宜兰园区面积71公顷,规划为知识服务园区,区内主要开发工程已经完成,可提供34.82公顷建厂用地。到2013年底已核准2家企业入区。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目前以半导体及光电产业的群聚效应最为卓著,上下游产业链结构完整,高科技人才充沛,造就太阳能电池及LED产业的蓬勃发展;展望未来,竹科绿能产业聚落效应指日可待。此外,新竹生医园区目前已进入招商阶段,规划将以引进新药开发及医疗器材等相关厂商为主,园区内将设国际医疗专区医院、生技标准厂房、育成中心及防疫中心等,未来对台湾生物技术与医疗照护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南部科学园区发展近况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包括台南园区(面积有1,043公顷)及高雄园区(面积570公顷)。2013年新核准19家厂商进驻,累计核准厂商185家入区,就业人口达53,290人,已出租土地563公顷,当年营业额达新台币6,151亿元。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目前主要有六大产业聚落,分别为光电、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精密机械、通讯及电脑周边等聚落,其中,光电产业已形成台湾的垂直整合最完整的聚落,包括平面显示器从上游关键元件(液晶、配向膜、偏光板、冷阴极萤光灯管、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驱动IC、聚光片)、中游面板至下游应用,每个环节都相当齐全;而太阳能产业从上游材料、中游电池至下游模组、系统产品等,供应链相当完整,更强化南科光电厂商群聚磁吸效应,加上原台南园区旁由台南县政府(现属于台南市)开发及招商的液晶电视专区(树谷园区),将使南科光电产业产生更完整的产业经济聚落效益,并带动台湾成为国际光电重镇之一。

集成电路产业为该园区第二大产业,台积电公司持续在台南园区加码投资,除有六厂(8英寸晶圆厂)及十四厂第一、二、三期(12英寸晶圆厂)已量产外,十四厂第四期厂房目前已完工装机,另兴建一座先进晶圆封装厂,2013年兴建最新一代20纳米以下制程晶圆厂,带动周边上下游产业投资进驻。联电公司南科12A厂第一、二、三、四期已量产,该公司已在南科园区成立研发中心,使这里成为岛内最重要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基地之一。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在生技产业方面主要集中于医疗器材及疫苗制药,累计核准厂商48家。除部分厂商持续扩厂外,2013年另有以研发纳米复合微胞类新药为主的原创生医、研发三维细胞培养支架的加乐生医两家生技新厂进驻,使南科生技产业聚落更趋完整。

自2009年起,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通过持续推动“南部生技医疗器材产业聚落发展计划”,投入经费约新台币17亿元,通整合南部地区各界研发资源,发展齿科、骨科、医用合金、医疗美容及其他具有潜力的医疗器材和人才培训等领域,促成以高雄园区为主的医疗器材产业聚落形成。到2013年底,该园区累计核准进驻厂商45家,投资金额新台币70亿元。在医材产业聚落方面,有6家厂商成功开发人工牙根,并通过卫生主管部门人工牙根查验登记,16家通过优良制造标准(GMP),6家厂商获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资格审定,24家厂商已取得台湾食品药物管理署产品上市许可。

此外,高雄园区还在积极构建绿能产业聚落,目前已核准进驻23家绿能相关厂商,包括晶元光电、新世纪、光鋐、晶发、宏杰、桂桦等LED节能厂商,以及茂迪、大亿光能、宇通、奇美能源、绿能、生耀等太阳能大厂。核能研究所亦于民国98年5月进驻高雄园区,设置高聚光太阳光发电高科验证与发展中心,建立符合国际规范之高聚光太阳光发电模组验证制度;财团法人电信技术中心绿色通讯实验室于2010年2月获得美国UL认证机构授证并正式营运,可提供太阳光电模组厂商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园区已逐渐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绿能产业聚落价值链,极具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由南科管理局率先提倡发展可持续环境绿色园区,并成立“永续环境绿色园区推动小组”,由局长担任召集人,以绿色产业、生态景观、环境保护及绿建筑四个面向积极推动,发起可持续环境行动,并于2009年11月获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李罗权肯定。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通过实施“南科绿能低碳产业聚落推动计划”,通过计划奖补助机制及产业辅导平台建立,提供厂商技术、资金、认证、行销及人才等相关协助,强化区内厂商绿能低碳技术之能量,以吸引更多厂商进驻,2013年共核定6件奖补助计划,补助金额新台币3,665.9万元,带动厂商投入研发经费逾新台币6,500万元;另外还引进君瞻科技、伟驰能源、馗鼎奈米及光盐检测等4家绿能厂商进驻,投资金额新台币2亿元。

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设立,已达成带动岛内下一波科技产业发展、促进台湾南部区域产业转型及南北均衡发展的策略目标,成功提升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未来台当局将持续以南科经验及特色,发展兼具生产、生活及生态的科学工业园区,并进一步串连北部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均衡区域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繁荣地方经济,实现建立“西部产业创新走廊”的政策目标。

中部科学园区发展近况

中部科学工业园区自2003年7月动工建设以来,采取公共工程与厂商同步建设、同步施工的开发模式,相续开发了台中园区、虎尾园区、后里园区及二林园区与中兴新村高等研究园区,总计开发面积约1,662公顷。目前,这里正在积极打造一个国际化并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共容”的优质园区。2013年共核准25家厂商进驻园区,累计吸引包括友达光电、台积电、华邦、茂德、康宁、台湾日东等158家高科技大厂进驻,其中117家已入区营运,从业员工超过2万人,当年营业额为新台币4,599亿元。

中部科学工业园区主要以光电、积体电路、精密机械、电脑周边、生物科技及通讯等六大产业为主,其中已形成较完整的四大产业聚落为光电产业、积体电路产业、精密机械产业及生技产业。如今,这里是台湾技术最先进、数量最密集的12英寸晶圆制造厂集中地,包括瑞晶四厂、华邦二厂、茂德四厂和台积电四厂。此外,这里还是世界光电产业的研发制造重镇,目前计有友达光电一座5代厂、一座6代厂与两座7.5代厂,整体光电产业家数达31家。

中部地区是台湾精密机械产业聚集最多的地方,而中科主力产业的半导体及光电产业所必需的制程设备是这些产业的基础之一,提高制程设备自制率就可提升竞争力;中科园区成立后,为扶植在地设备机械厂商朝向高科技精密机械发展,以降低高科技厂商制造成本,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已积极引进精密机械厂商达34家,为中科园区厂商数量最多的产业。

位于彰化的二林园区已于2012年7月经台湾“行政院”核定转型,以引进低用水、低排放特性的精密机械产业为主。为此,园区管理局全力推动相关招商事宜,2013年共办理岛内3场招商说明会及赴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办理招商活动。截至年底,该园区已核准入区13家厂商,核准计划投资额总计新台币145亿元。

表6  台湾三大科学园区土地出租率及租金表

另外,台中园区目前已引进10家育成中心及研究机构,为三园区之最,并成立中科产学训协会,对于促进产学紧密合作,加强人才培育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发展中兴新村高等研究园区为中科管理局另一项重要工作,根据计划,园区开发期程为2010年至2019年,总开发面积261.5公顷,目前已成功引进资策会及工研院等两家研究机构进驻。

为鼓励厂商创新技术与产品研发,增进产业竞争力,园区管理局在2010—2013年间,累计通过研发精进产学合作补助计划38项,总计补助新台币1.2亿元,吸引厂商相对投入新台币3.3亿元研发经费,衍生专利数86件,研讨会论文225篇,培育硕博士170人,创造直接就业人数386人。

为激励园区厂商与上下游产业链投入高科技前瞻技术的设备与关键零组件研发,中科园区管理局目前正在实施第2期“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自2013年起分4年投入新台币4亿元经费,当年补助计划11件,补助经费新台币7782万元,厂商投入研发经费约新台币1.4亿元。

2013年7月,该园区与大陆山东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签署《姊妹园区缔结意向书》,成为两岸科学园区缔结“姊妹园区”的首例。截至2013年底止,已核准入园高科技企业共158家,研究机构及育成中心14家,累计投资金额高达新台币2万亿元。

科学园区背负沉重债务

不过,对于台湾三大科学园区的评价,岛内也有一些负面声音,例如在台湾经济界颇有影响的《商业周刊》在2010年9月15日(1191期)发表文章《三大科学园区负债千亿 永远还不完》。

该文指出,根据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竹科、中科、南科这三大科学园区2009年营业额高达1.58多万亿新台币元,2010年营业额预计高达2万亿元,年增长66%,而且创造了21万人的就业机会,撑起台湾经济“一片天”。然而,这在张亮丽成绩单的背后却有一个巨大资金“黑洞”——高达1200多亿元新台币的负债,而且一百年也还不完!

实际上,这些科学园区内多数的企业都很赚钱,老板和股东荷包满满,造成科学园区赔钱的主要原因是不惜举债开发土地,另外,岛内园区太多,供过于求,导致租金太低,不够成本,最终负债雪球越滚越大。

为了承担竹科、南科、中科三大科学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维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设立了“科学园区作业基金”,以举债的方式筹措土地开发所需的经费,等到厂商进驻后,再由厂商按月缴交管理费和租金来偿债。因此,该“作业基金”最大的支出项目是土地开发费用,主要收入来源则是管理费和租金。由于初期的开发费用庞大,因此该基金一开始就是高额负债。本以为,随着厂商陆续进驻园区,正式营运,开始缴交租金和管理费用,负债自然会慢慢下降。但奇怪的是,这笔“作业基金”成立将近30年,负债不但未减,反而从2000年的负债200多亿元,一路增加到2010年底,变成负债高达1446亿余元,10年来暴增7倍多。

导致亏损负债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就是岛内的科学园区建得太多了,完全超过了市场需求,造成园区的开发成本太高,因此无法回收。而且,未来这笔负债仍将不停地滚雪球般增加。目前“科学园区作业基金”的收入来源来自三大园区厂商缴交的管理费及租金,以2010年的预估损益来看,只有竹科盈余27.26万亿元新台币,南科则亏损11.27万亿元,中科亏损5.49万亿元。三大科学园区加在一起,共盈余10.49万亿元。

即使假设1200多亿元新台币的负债不再扩大,三大科学园区未来每年盈余估计均为10亿元,那这笔负债也需要124年才能偿还完毕。

不幸的是,这一负债雪球并非到此为止,根据科学园区管理局编列的预算显示,2010年底的负债已增加到1446亿元;这还不包括开发中的中科四期二林园区的后续费用,及可能以“作业基金”支付的中兴新村高等研究园区的费用。可以预见,随着永无止境的科学园区开发蓝图,“作业基金”的负债将会持续扩大。

将三大园区分开来看,以竹科的负债金额最小,不到200亿元;中科的负债金额最多,达550多亿元,南科负债也有500亿元。由于竹科每年有20亿元左右的盈余,偿债能力强,负债很快就能清偿,但中科、南科的情况就不乐观。

据分析,造成“作业基金”债台高筑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园区开发太快,导致中科、南科的土地和厂房出租率太低;其二是园区的租金实在是太便宜了,根本不顾及成本。根据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科学园区管理局”统计,截至2010年8月4日为止,除了竹科4个园区出租率将近百分之百外,其余中科和南科出租情况均不理想。例如属于南科的高雄科学园区,出租率只有44.5%,是著名的“蚊子园区”(即园区开发好后,吸引不来厂商入住,空旷的厂区内到处长满野草,滋生大量蚊虫)。

中科、南科出租情况不佳,可见厂商建厂的需求并不强烈。但可笑的是,放着这些规划好的园区不用,台湾各县市当局反而继续规划新的科技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大肆征用土地,例如苗栗县后龙科技园区就是其一,结果园区建成后至今空空如也。

另外,台湾工业主管部门也在各县市设立了59个工业开发区。例如在台南地区,不仅有南科,还有工业主管部门设立的台南科技工业区,目标也同样都锁定高科技企业进驻,结果出现这些园区之间为了抢夺厂商入住,彼此大打价格战。

科学园区土地租金的计算方式分两部分:第一是纯土地租金,第二是公共设施建设费用;前者以当地公告地价的5%计算,后者则依照交通、地下管线、水电等基础建设的费用,分20年摊还。

本来这些园区就数量太多,供过于求,出租状况很不理想,园区管理部门为了招揽厂商入住,不仅无法提高租金,有时甚至还要降价以求,导致负债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台湾科学园区分布图,括号中数字为园区面积(公顷)。

以2010年公告的租金来看,三大园区中租金最高的是新竹园区,平均每平方米每月收52.92元新台币;最便宜的是中科的后里园区,只有8.07元新台币,是新竹园区租金的15.25%。

为什么同样是科学园区,租金却有天壤之别。科学园区管理部门私下透露,纯土地租金各地相差不会太多,差别最大的是有关建设经费的分摊。有的园区为了招商,将部分建设经费延后再收,因此导致租金被低估。台北大学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副教授廖本全认为:租金过低,是标准的“劫贫济富”。因为台当局用远低于市场行情的公告现值向农民征收农用耕地。开发之后,再以超低的租金租给厂商,造成“作业基金”入不敷出,负债累累,最后亏损的全是台湾纳税人的钱。

针对科学园区负债超过千亿元,台湾“立法机构”在2008年曾经通过决议,要求科技主管部门提出改善措施,以有效控制这项“作业基金”负债额度,并改善财务结构。然而,从2008年到2010年,这笔负债额度不但未减,反而增加约197亿元新台币,丝毫阻挡不了这股开发的力量,因为主导这场游戏的正是台当局以及不少地方的“民意代表”。

一位科学园区管理官员私下表示,只要这种盲目开发一日不终止,这笔负债将永远还不完,结果就是由台湾民众“全民买单”。

猜你喜欢
新竹工业园区新台币
磐安工业园区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找原因
这是谁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