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2016-12-16 21:38李昂赵璇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7期
关键词:编外人员事业单位改革

李昂+赵璇

摘要:新市场经济时期,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也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去发展、变革。其中,编外人员就成为了这一时期事业单位用工的主要管理与存在主体之一。本文关于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究,以河南洛阳地区为例,针对现阶段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及其特征,予以简要分析,挖掘其中的问题、弊端,提出编外人员管理的新思路与实施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改革

中图分类号:C93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新市场经济时期,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也逐步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变革。其中,编外人员就成为了这一时期事业单位用工的主要管理与存在主体之一。本文关于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究,以江苏地区为例,针对现阶段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及其特征,予以简要分析,挖掘其中的问题、弊端,提出编外人员管理的新思路与实施对策。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取向定位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标准较难整体统筹。事业单位是一个大的范畴,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相关联的行业产业部门非常广泛。从行业分类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共可划分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体育、交通、城市公用、农林牧渔水等十八大类;从单位性质来看,包括参公管理、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等类型;从行政级别来看,有省部级、有地厅级、有县处级、也有乡科级。总之,当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及其取向定位,较多的偏离实际,这也是迫切改革的首要原因。因为,无论从行业类型、单位性质,还是层次级别等层面来看,单一化的人事管理方式无法全面适应新时期各行各业、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现象。因此,在取向定位上,在保证整体性的前提下,要做到整而化一,区别对待。

第二,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标准的发展性不足。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加速转变单位内部计划配置与管理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从思维观念上加以转变。然而,现实与蓝图差距很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人员编制问题就是一大难题。以江苏地区为例,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改革仍在酝酿阶段,目前基本还是沿袭着既有的人员编制框架,且绝大多数单位都存在着“空编”、“超编”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编外人员的存在是非常普遍的,然而,编外人员的补充虽然在短期内满足了现实需求,但在现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下,编外人员在事业单位无法拥有完整的晋升通道,不论对单位还是对个人,都面临着发展性不足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人员管理模式改革

1.问题分析

上部分内容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取向定位的视角,对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在具体细节上,编外人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以江苏地区为例):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存在满编、超编等情况,在编制内人员招聘工作上会刻意放缓以控制编制使用情况,而更倾向于使用编外合同制人员来弥补空缺,另外,部分辅助性岗位如厨师、网络管理员等工作,在编人员由于思想观念问题不愿意从事,大多单位也选择使用编外人员代替。以上情况造成了编外人员数量的畸增。

第二,多数情况下,编外合同制人员与在编人员从事工作的内容并无明显区别,但不论是职称还是职务的晋升,都无法与在编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例如,编外人员不能提拔为领导干部,不能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等等,这对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都存在较大的影响。

第三,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管理缺乏制度约束,包括招聘、调动、解聘等,有的基层单位甚至不具备用工资格,经常自行招用临时工,而不向上级部门汇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劳动纠纷,上级主管部门常常陷入两难的被动局面。

多数事业单位在用人行为上,受到政府的限制较大。在这种局面下,有利与弊。好的一面:有助于增强对财政支出的管控;不好的一面:政府干预过多,影响事业单位灵活用人,进而可能影响到社会公共服务效能。总之,利弊两难。强化编制管理的地位,有悖于淡化编制、推向市场的改革原则;放开编制管理的力度,供养闲人等现象将会变得更加泛滥。

2.建议对策

针对上文提到的几点突出问题,笔者在编外人员管理模式改革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对策,以强化管理力度、规范流程、增强效力。第一,严格控制编外用工数量,提高在编人员工作效能。在原有编制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分轻重点,政府的干预节点需要转变,以用人行为干预,转变为监督层面为主。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监督各事业单位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对于不配合上级安排的在编人员,主管部门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强制解除聘用。第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职务晋升相关制度。在编外人员管理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编制管理制度之间做出有效合理的衔接,保障相同工作性质的编外人员拥有相应的晋升通道,增强编外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第三,规范编外用工审批程序,进一步健全、规范相应的制度保障。对于不具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在未经上级主管部门许可、授权的情况下,不可随意招用编外人员。此外,还可通过人事代理、同工同酬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管理效率。

综上,对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就是从原本的计划管理模式、授权模式逐渐转向以市场导向为主。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过渡性的新产物会逐渐出现,事业单位编外合同制人员就是其中典型。政府相关部门对此应加强重视,及时配套相应临时性管理制度,不让任何群体成为改革的牺牲品,让改革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参考文献:

[1]张勇,段守万.事业单位编外用工问题分析——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3):68-71.

[2]毛利增.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管理优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26):156-157.

[3]单新艳,杜新民.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5(6).

作者简介:李 昂(1988-),男, 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部门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赵 璇(1987-)女, 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编外人员事业单位改革
浅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制度创新与管理瓶颈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编外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
探讨市级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改革之路
浅谈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