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学与外来宗教的文化融汇

2016-12-17 11:00张建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融汇儒家思想儒学

张建芳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论儒学与外来宗教的文化融汇

张建芳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多元通和的文化生态模式是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理论基础,人类基本的价值追求是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整合资源,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则是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未来选择。

宗教;儒学;传统文化;融汇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多源汇聚的过程,历史上,儒家思想与外来宗教经过一系列冲突与融合,形成多元一体、和谐互补的良性文化态势。中国各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多元互补、融会贯通,共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国文化的绵延。外来宗教文化在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也使其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文化景观:儒学与外来宗教文化的融汇

中国传统思想面对异质文明的态度一贯是“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儒家认为华夏精神的延绵不是血脉亲族的繁衍,也不是王朝统治的连续,而是指中国文化道统的传承。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历代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与异质文明采取“礼从宜,使从俗”(《礼记·曲礼》)、“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礼记·王治》)的态度。这种文化价值观使得外来宗教与异质文明能够进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在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观“和而不同”的影响下,中国的各种宗教,包括宗法性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及呈现多种色彩的民间宗教与信仰等,基本上都能保持共生互补、和谐共存的局面。

中华文明是一种多层次而内容丰富的思想文化体系,诸子百家各呈精彩。其中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无疑是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儒家刚健有为,道家清静自然,儒显道隐,内外互补,共同塑造了中国人丰富的灵魂。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历史上长期主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儒家的伦理道德与思想观念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和实践,已经深入人心,也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取向。在中国大地上传播的外来宗教,无论它们有何种教义教规,无论它们有怎样的宗教信念与灵性体验,如果不能接受或认同儒家基本的伦理价值,顺利完成中国化历程,那么该宗教的传播必然会失败。如景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数次传播失败和摩尼教、祆教等在中国的湮没不闻,虽有其历史原因,但究其根本,则在于其传播宗旨与中国的王朝政治、宗法家族及价值观念大相径庭,因而不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与文化。而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则是积极调适,主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只有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完成其自身本土化的过程,从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

二、理论基础:多元通和的宗教文化生态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的文化、拥有“多元通和”[1]的宗教生态模式。其主流儒家的主旨为和而不同、仁爱忠恕,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下》)等基本理念。儒家的这些思想和理念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深深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伦理观念和行为礼仪中,中国各宗教深受其影响,在精神修养、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互理解,共存共生。

一般来说,外来宗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尊重皇权,迎合时势;吸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宗教礼仪作适当变通。二是会通儒学,援儒入教;用儒家思想或术语解释教义,阐明教理。三是批判改造,创新发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改造,结合宗教教义进行创新性阐释。佛教进入中国就是与异质文化相融合的一个成功范例。从教义教理到组织结构,佛教的本土化历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儒家思想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对忠恕之道的践行等经过历代高僧的诠释,已经逐渐融入佛教思想之中。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也是很有特色的。明末清初,回儒学者王岱舆对伊斯兰教和儒学的关系做出了这样的理解:“吾教大者在钦崇天道,而忠信孝友略与儒者同。”[2](7)伊斯兰教金陵学派代表学者刘智也认为伊斯兰教“虽载在天方之经,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今古一”[3];“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与中国圣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异端曲说所可同语者矣”[4](12)。清初云南穆斯林学者马注也指出:“西域圣人之道同于中国圣人之道,其立说本于正,知天地化生之理,通幽明死生之说,纲常伦理,食息起居,罔不有道。”[5](13)这些穆斯林学者将“西域圣人之道”和“中国圣人之道”结合在一起,“以儒诠经”,巧妙地用儒家理念和中国人易懂的解释方式宣扬、传播伊斯兰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与中国主流文化和谐共存的境界。

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模式是多元通和的,多元通和不等同于合多为一。各宗教保持其独特思想和传统是正常现象。多元通和的文化生态观明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指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各种宗教增强了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使宽容和理性、和谐与交流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在这种多元通和的生态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长期呈现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儒学价值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过程中,对儒家主流思想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多元通和的中国文化生态模式是宗教与中国文化融汇的理论基础。

三、文化共享:儒学与外来宗教的交融基础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拥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都是基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相异的历史进程而形成的。虽然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包含不同的内容,具有各自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但在对终极真理的追寻和在灵性超越的理解层面是共通的,对人类文明基本精神价值是共同认可的。体验感悟人类共通的基础性思维,追求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是儒学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整合资源。

贺麟认为,“宗教与道德皆同为善之价值之表现。但宗教所追求者为神圣之善,道德所追求者为人本之善,宗教以调整人与天的关系为目的,道德以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为目的,在此意义下,我们不能不说,宗教为道德之体,道德为宗教之用”[6](9)。儒学以人为本,以“生生”为天地之大德,强调“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以“为善”“致和”“仁爱礼义”“忠孝诚勇”规范社会;中国各宗教以对神的信仰为最高追求,以劝善去恶为基本准则,提倡社会安宁和人类心灵的平静。各种宗教以不同的表述强调对人类共有价值的认可,并制定了相应的戒律阐释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如佛教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为本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教热爱生命、回归自然,以行善积德为修道之要,主张功德成神,积善成仙。中国基督教推崇“创造”“爱”和“真善美”,提倡开放、合作、博爱的精神。中国伊斯兰教尊重知识、反对愚昧,崇尚理性、反对盲从,提倡中正、反对极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任何一种宗教若想获得立足与传播,没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慈悲宽容的态度是无法实现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可以成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融汇交流,并由此而形成了深厚的宗教道德理性传统,使宗教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四、创新、包容:儒学与外来宗教融汇的未来选择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整合趋向,文化观念更加宽容,文化的多元共存成为常态,宗教间互动交流更为频繁。一般来说,文化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推陈出新,进一步改良或改造本土传统文化,使之更趋完善,使传统文化焕发现代活力;第二种则是转换功能,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获得新的功能,根据现代社会变化所需对传统制度和观念做出功能上新的调整。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是儒学思想与外来宗教文化融汇的未来选择。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其主流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儒家强调“生生不息”,认为君子应该“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儒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也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创新变化,才能通达长久。正因为儒家思想拥有开放创新的文化基因,所以才拥有吸纳和改造各种优秀异质文化的气魄和能力。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儒家思想成功地接受并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形成具有高度中国化特点的汉地佛教派别——禅宗。与佛教一样,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其中,以历时300余年的汉文译著运动为代表,开辟了伊斯兰教进一步和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道路。王岱舆、刘智、马注等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提出“以儒诠经”,用经典互读的方式将伊斯兰教理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指导穆斯林的信仰与处世。历史上基督宗教数次传入中国,也曾有过儒耶对话,其中最成功的是400年前利玛窦推动的文化融合,影响深远。当代中国基督教神学家亦借鉴利玛窦传教经验,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努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创新,与时俱进。

质言之,儒学与外来宗教的文化融汇,为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养料。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明互鉴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儒学与外来宗教的融汇历史也将成为不同文明对话和文化共存的重要经验资源。

[1] 牟钟鉴.多元通和、经典互读与中国宗教间对话[J].民族论坛,2011(10).

[2] (明)王岱舆.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 (清)刘智.天方性理·自序[M].清真大典:第17册[M].合肥:黄山出版社,2005.

[4] (清)刘智.天方典礼[M].张嘉宾,都永浩,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清)马注.清真指南[M].余振贵,标点.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6] 贺麟.文化的体与用[A].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新儒学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李小凤】

2016-09-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刘智、马启西与伊斯兰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及社会实践研究”(15XZJ010);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项目“中亚孔子学院发展与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张建芳(1972-),女,甘肃临潭人,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宗教文化研究。

B920

A

1674-6627(2016)06-0094-03

猜你喜欢
融汇儒家思想儒学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融汇古今冠中西——浅议吴冠中艺术成就与影响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曲是新格律诗继承传统和融汇当下的纽带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隔世融汇的异象,交互启明的艺术:论布莱克的《天路历程》插画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