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怀石自投的文化内涵

2016-12-17 19:48龙思亦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屈原

龙思亦

摘 要:屈原负石投汨罗江而死,并非无意义的轻生,而是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的。是他对水之崇敬,对先人之敬重,且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的必然结果。所以他的投水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是对自我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关键词:屈原;投水;水崇拜;神圣化;老庄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屈原,我国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面记载说他因其治国之理想无法实现而“怀石自投汨罗而死”,[1]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不忍浊世,自投汨罗”,[2]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的序中也写道“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罗自沉而死”,[3]可见屈原自沉而亡乃是确定的。然而屈原之死是否如班固所言,只是“露才扬己,愤怼沉江”而已?抑或有其特殊意义?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提到帝高阳与彭咸二人,在文中反复强调其先祖高阳之贤德,身为其后人之自豪,在其求索而不得之时他便乘着凤鸟来到先祖安息之处,表达了其愿与先贤同在的期望。屈原对彭咸的向往之情更是直接,“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等句便可窥知一二。根据王逸《楚辞章句》所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观之帝高阳颛顼,其死而复生,化为鱼妇的传说更是著名,据《山海经》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4]《淮南子·禺虢·天文训》写道:“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5]故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出强烈向往之情的二人都与水有着十分厚重的羁绊,那么屈原自沉而死便有其特殊意义,非班固所言耳。

一、水的神圣性

水这种物质,不论在哪种文明当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有着无可替代的神圣性与必要性。谈论水的神圣性我以为有以下三点:

(1)水的存在在人之前

中国古代便有“天一生水”之说,而西方的基督教也认为“水在地球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在《创世纪》中有:‘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之语)”。即人类共同认为水绝对是在人出现之前便存在的,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是生命的起源。

(2)人生于水中

当我们在母体时,我们都处在羊水中,在整个怀孕过程中,它是维持胎儿生命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羊水的成分98%是水,另有少量无机盐类、有机物荷尔蒙。我们自子宫中孕育开始,便与水密切相连。

米尔恰·伊利亚德在《神圣与世俗》中说道:“水象征着普遍现实的总和,水是fons et origo,即“源动力和起源”,是所有存在可能性的宝库,水在万形之前,并支持万物的创生。”[6]一方面,万物脱离水,形成自我。另一方面,万物在水中的浸礼表现了对原初形式的回归,所以水即象征着死亡又象征着再生,许多宗教的入会仪式都会用水来净化教徒们,代表告别旧我,重塑新我,水的神圣性可以说是在人们的普遍潜意识中得到认可的。

由此,屈原也对水有着崇敬之情,这是基于人之本能的。

二、屈原自投乃自塑传奇

在《离骚》中,屈原从开头便赞颂自己出生“帝高阳之苗裔兮”,不可谓不高;其生辰年月“惟庚寅吾以降”,不可谓不贵;不仅如此“又重之以修能”,并以各种兰草自喻,表达其高尚之情操。屈原于全文都在书写着个人的传奇。由此可观,屈原本人有种“遗世而独立”之高傲姿态。其出生的传奇,地位的传奇,境遇的传奇都在《离骚》中描绘出来,且在《离骚》中,屈原也曾暗示过自己若求索不得,便“宁溘死以流亡兮”。而一位将自己一生塑造成传奇之人,必定其死亡也愿意谱写出一个传奇。

为何说屈原自投乃自塑传奇?我以为屈原模仿彭咸赴死,即是将圣人之行为进行重复抑或复制。圣人即具有神圣化的人物,其所作所为必定具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将这种行为进行模仿和复制是屈原对其行为的一种致敬,也是将自我拥有神圣性的一种方式。《神圣与世俗》中提到:“这种对神圣范式的真诚的模仿有着两重的结果:(1)通过对诸神的模仿,人们保持仍然存在于神圣之中,因此也就生活在实在之中;(2)通过对神圣的范式性不断地再现,世界因之而被神圣化。人们的宗教行为帮助维持了这个世界的神圣性。”

前文所提到的颛顼与彭咸均是于屈原有着深远影响之人,都具有传奇性。特别是颛顼,传说他死而复生,化为鱼妇;且统领水神,可谓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即是被神圣化之人。屈原在《楚辞》中曾七次提起彭咸其人,并欲步其后尘,将彭咸之命运与自己之命运相关联,通过对自身修养、品德的颂扬更是将彭咸的质量尤为拔高,故而,彭咸也算得上在屈原心中神圣化之人。在此屈原模仿圣人,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宗教徒在模仿神圣性范式时不仅是认为自己是世俗中的人,同时因此种就模仿,自身便带有神圣性,是另一个超脱的自我。屈原亦然,他将投水赴死认为是一种神圣性的范式,认为回归于水是其在超凡层面上达到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是由其神话来揭示的。即是说屈原将颛顼“执权而治冬”、死而复生化为鱼妇,以及彭咸投水而死的事迹作为神话,他们的在其神话中的作为便成为一种神圣性的范式,屈原作为一个“宗教徒”对其进行模仿,那么这种范式于屈原而言便是在超凡层面上的,故这也是其自塑传奇的一重要部分。

三、屈原死于水受庄子之影响

在屈原的时代,庄子的思想在楚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史记·老子韩申列传》记载:“楚威王温庄子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在高正先生的《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中说:“屈原与庄周同时而生卒年稍后,其作品中已受到庄子学派思想和当时流行的战国神仙家学说的影响。”[7]屈原曾两度出使齐国,故他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性很大。

《庄子·让王》[8]篇中就有几则投水自杀的故事:

(1)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卷卷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为德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海,终身不反。

(2)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水而死。

以上两则以儒家认可的“舜”、“汤”两位明君为背景,代表着明治之世,无论石户之农还是卞随都以强烈的态度辞让,且最终选择了在水中往生。他们之所以选择投水而亡,可能是因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动善时,天唯不争,故无尤”[9]而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10] 所以,《庄子》中这几则关于投水避世的记载正是养生避世思想的体现,在对显示极度不满的情绪下,投水以追求人格的高洁和天性的不为世俗污染,这是精神世界里的一种超生命的生命延续。

观屈原之《离骚》,其中有许多是歌颂舜之贤德的词句,想来屈原对于石户之农、卞随等人也有所耳闻,故屈原投水而亡,与庄子的保真养性、永生的观点有所契合,受其影响大有可能。而且《荀子·非十二子》记载“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负石入海”。[11]可见,在先秦时期负水而死是有文化传统的。

四、结语

屈原入世时满腔热血为楚国之兴衰存亡而殚精竭虑,但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最终自沉汨罗江。这种选择不仅饱含了对水具有再生之意的敬仰,也有向先贤致敬之情,同时保有自我的骄傲与避世保性的思想,这是高洁质量不受污染的必然选择。《离骚》辞乱部分:“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已经将作者最终在楚顷襄王十六年“远逝”的原因和打算,简单而概括地向读者隐约交代了。而这种“远逝”代表着人格的长生。

本文以《离骚》中作者屈原所反应的人生经历结合《史记》、《山海经》等记载,分析屈原“怀石自投”的文化内涵,认为这是一种传奇的塑造,带有某种宗教意味的神圣性范式模仿,是一种超生命的生命延续,是一种对人长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司馬遷·史記·嶽麓書社·2012.

[2]吳廣平·楚辭全解·嶽麓書社·2008.

[3]洪興祖撰·楚辭補註·中華書局·2014.

[4]劉向、劉歆編定·山海經。鳳凰出版社·2012.

[5]陳廣忠譯注·淮南子·中華書局·2012.

[6]米爾恰·伊利亞德·神聖與世俗·華夏出版社·2001.

[7]高正·屈原與郭店楚墓竹書·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1-3042B·2002.

[8]孫通海譯注·莊子·中華書局·2007.

[9]老子·道德經·嶽麓書社·2011.

[10]老子·老子·中華書局·2006.

[11]荀子·荀子·中華書局·2007.

猜你喜欢
屈原
屈原 端午 龙舟
哀歌·屈原那纵身一跃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读屈原〈天问〉之一》
包个粽子救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诗·天问
2016屈原故里端午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