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差异性比较

2016-12-17 19:52张妤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意识流伍尔夫王蒙

张妤君

摘 要:伍尔夫作和王蒙作为东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二者的意识流小说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人物情节的处理和意识流动的表现上又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通过这三个方面将王蒙和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进行对比,并由此初看中西方意识流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意识流;王蒙;伍尔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将文学的创作由外视角转向内视角,将人物的主观世界放到了第一位,表现人物由表及里的复杂多变的意识流动,而非人物的行为语言,伍尔夫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而王蒙作为新时期以来小说变革的先锋者,率先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引入中国,却又不是照搬,《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布礼》、《蝴蝶》六部“集束手榴弹”小说的问世,走出了一条“东方意识流”的路线。东西方的意识流小说在发展变化中,虽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通过王蒙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的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主题思想的差异性

文学作品是对不同社会、时代的艺术再现,不同的社会背景带给作者的是不同的生活体验,因而在意识流小说中表现的主题和感情基调也是各不相同的。

20世纪初,维多利亚王朝的结束也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的年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科技的发达带来了工业的高度机械化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战争更是给人们打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严重的伤害,人性受到扭曲和压抑,混乱不安,困顿孤独,焦灼恐惧还有梦想的幻灭感是人们的普遍感觉和情绪。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反映理想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之后,迷失无措、惶惑抑郁的心理境况,那些病态的、神秘的和孤独的心理描写相对较多。《达罗卫夫人》中在主人公就是处于一种精神失常的状态中,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其敏感和恐惧的心理。她“相信一死即可了之”,只有死亡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心灵的解脱。这与当时西方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感情基调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笼罩在一种黑色调之中。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写的就是人内心的猥琐污秽,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城市中的小市民的无聊庸俗的世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或是冷酷自私,或是贪婪风流。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主人公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想到了“城堡”与“骑士”,想到了古老的文化和历史,想到了来世,“营地和箭镞”,看上去有些模糊不清的语言,但是结尾作者的主题思想则十分的明确了,“我什么也记不起啦。一切在转动、在下沉、在滑开去、在消失……事物陷入进了大动荡之中。” “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 ”用混乱无序的意识流动来表现时代社会的动荡和人内心焦虑、无助、恐慌与危机的情绪。

相较于伍尔夫文中的压抑气氛,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着迥然不同的思想主题。王蒙曾在50年代因写小说获罪下放20余年,他的小说中也会有迷茫和抑郁,也会写一些丑恶和变态心理,但是那都是对于过去的回顾与不满,文章的主题思想总体表现对于现在社会的满足和对未来的信心。80年代的中国是走向着光明的年代,一场巨大的政治运动已经结束,虽然在变革中有迷茫和彷徨,但是一切有了新的转变,更多的是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王蒙回归主流社会,看法也当然会更加的积极乐观,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洋溢着像《春之声》一样的春一般的温暖和勃勃生机。《春之声》中,在岳之峰的意识流动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甜蜜快乐的童年,是阔别二十多年归乡的急切与喜悦,是祖国发展的新气象。“他觉得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布礼》中在交错的时间中展现的是钟亦成的人生坎坷,他历经风雨沧桑, 但当平反后说“多么好的国家,多么好的党!……向党中央的同志致以布礼!向全国的共产党员同志致以布礼!向全世界的真正的康姆尼斯特——共产党人致以布礼!”《杂色》中作者列表式地介绍了曹千里的简历、政历与要害情况,这样一个久经风霜的人,但始终有一种乐观的精神面貌,带有一种宽容和感激之情,他仍能高歌,仍然保持着对于未来的渴望和信心。《海的梦》是写翻译家缪可言在遭受了长期磨难而终于“平反”以后,他茫然,木然,黯然,因为他感到自己已经老了,但当看到大海后却又拾起了年轻时期的“海的梦”。其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但是在最后都还有一种感激之情,有着对未来的希望,有着对于党和国家的忠诚和歌颂,这些心理的变化与认同无疑是社会时代在王蒙精神世界的烙印。

二、人物情节的差异性

伍尔夫和王蒙的意识流小说都有着淡化情节、人物的倾向,都注重表现人物内心的意识流动,但是细看会发现二者在淡化的程度以及侧重点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伍尔夫在有意识的淡化情节、人物的过程中,追求着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一种极致,他企图将情节降至最低限度甚至取消情节,企图尽可能的淡化人物的存在感。在小说《海浪》中,在太阳的东升与西落的这一时段,作家通过六个人物的对话或者说更像是自说自话的方式展现着人物的成长经历。六个人的话语交错相织,每个人说的都是一些断断续续的生活小事,在他们的想象中,回想中展现的一件件甚至有些无厘头的细节,景象,若说是完整的情节则谈不上。《墙上的斑点》中,其情节淡化可以说是一种意识流手法的极致表现,从一个墙上的斑点开始展现主人公的意识流动,毫无情节可言,即使是简单的事件也没有。而且伍尔夫在人物上塑造上,也是力求人物的淡化,伍尔夫的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大多数只告诉读者名字,至于职业、家庭、人生经验等常常是一无所知,在主人公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也许会零星的知道一些人物的事迹,或者是一些人生经历,例如《海浪》中,尽管有六个人物的存在,但是我们只知道名字,在交错的自说自话中我们很难对每个人有一个判断和把握,而在《墙上的斑点》中读者却是连主人公的名字都无从得知。

同样是淡化情节、人物,王蒙虽舍弃了传统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框架结构,却有一定的情节和清楚的人物形象,并试图塑造一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的“故国八千里, 风云三十年”这样的历史环境下,生活在这样的年代的人物的大起大落、沧桑的人生历程和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小说虽然摆脱传统的叙事方法,但并不追求意识流表现的极致,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不会是文章的全部,每部小说都会给我们展现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如《风筝飘带》有素素与男朋友会面这样的主线,而且向我们展现了他们从相识到现在的一个发展过程,有着较为清晰的故事情节。《杂色》是写曹千里在路上,文中简历式的人物介绍,向我们展现了其从出生牙牙学语至今大半生的经历,也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历尽沧桑却依然有着积极乐观精神的党员。总体看来,王蒙的小说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淡化了情节、人物但仍然没有抛弃,并且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我们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以短暂的物理时间表现无限的心理时间,都是借由这样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找到了时空变换的一个自由的切合点,但其侧重的角度不同,伍尔夫是重在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其表现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如《墙上的斑点》的全部的意识流动,呈现给读者人物内心的焦虑恐慌和对于战争的厌倦。《海浪》的意识流动更表现出一种多种线条的交织。而王蒙意在表现的是“三十年”的历史沧桑、人生体验,而且表现方式大多是单一性的。主要人物只有一个,而体现的主题笼统来说也是一种主题,围绕着一种叙述的方式——回忆式的故事叙述。

三、意识流动的差异性——理性与非理性

就意识流动、人物内心的变换而言,虽然二者都是表现人物自由的意识流动,但想象与联想间有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别。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多是非理性放纵的意识流动,试图消解叙述者的存在,追求一种艺术手法上的成熟和纯粹,追求心理的原始真实,主张以原始的不加提炼的方式去展示意识的自然流动。《海浪》是六个人物的心理展现,是六个人看似不相关的自说自话,内容也是有着很大的跳跃性,但是作者是退出了小说的,好像人物是真正的有生命而随性的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想去说,作家没有干预其中。就如伍尔夫本人强调的,她的意识流小说展现的是人物内心世界原始状态的意识流中的白由联想,作家充分发挥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这种想象即使是联想也常常是一种非理性的、混乱的、无逻辑,作者以此真实反映人的无目的性、无约束的自然的意识流程。这可以说是绝对的自由想象与联想是其区别于王蒙小说的重要的一点。

而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动首先有着一个理性之根,他在写人物的感觉意识的时候,始终把握着人物存在的现实意义和文章的主旨,即表现着对打到“四人帮”后新的历史时期的歌颂,对于党和国家新气象的歌颂,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可以说是一种主体制约下的意识辐射,都有一种作家的干预在其中,也就是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是一种被过滤和逻辑化的非原始的文学再现。《蝴蝶》中的张思远复杂变换的心灵活动始终围绕着他的人生经历,人物的一切意识的流动,在一开始就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并始终围绕着这一方向进行,在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中展现的是30 年的政治风云以及个人的沉浮思考。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之根,王蒙小说中的想象与联想是基于一种逻辑性和目的性的,人物的意识流动虽有跳跃性,但都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展开,因而他的作品多是运用联想的手法,而且是有一定逻辑性和约束性的联想,无论人物如何浮想联翩,情感如何复杂多变,这种跳跃式的“自由联想”仍能将每段“内心独白”联系起来。小说中也有想象,但却不是伍尔夫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所有看似杂乱的想象却始终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进行,这种主题会将所有的意识流动用一条线串联起来,这与伍尔夫的自由想象、联想是不同的。

总体看来,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呈现的是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内心感受,展现着黑暗中的孤独与恐惧,彷徨与无助,并且一直与许多的西方意识流派的作家一样追求者意识流创作方法的成熟与纯粹,徜徉在原始的意识流动中。而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东方意识流”,在引进西方意识流和打破传统小说写法的同时,又融合二者,即淡化人物情节又塑造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现的是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内心感受,展现的是走向光明的人们的勇气、希望和喜悦。

参考文献:

[1]雷达 赵学勇 程金城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

[2]杜梁.论王蒙意识流小说的本土资源[J].山花,2010(06):122-123.

[3]杨方.半生多事写大块文章——王蒙意识流小说形式实验的意味探究[J].安徽文学月刊,2010(3):68-69.

[4]时曙晖,曹晓丽.论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真实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1):18-21.

[5]刘宏.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写作手法在其小说<到灯塔去>和<海浪>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92-93.

猜你喜欢
意识流伍尔夫王蒙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用书抚慰躁动的心灵——读王蒙新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The effect of bubble plume on oxygen transfer for 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王蒙吁求:不应该让汉语哭泣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