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电影中的耽美审美情结

2016-12-17 20:13刘超越曹旭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刘超越++++曹旭光

摘 要: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内容最能体现受众群体的价值取向。而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粉丝电影”,从它的繁荣中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归属。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粉丝电影”中有意无意地显露出的耽美审美情结。本文通过分析“粉丝电影”中的审美元素,辩证地指出“粉丝电影”与“耽美影视”之间的微妙联系。

关键词:粉丝电影;耽美影视;商业操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粉丝电影”与“耽美影视”一个处于文化的主流一个处于文化的边缘,看似毫无联系实则渊源深厚。如今,在商业主义的操纵下“粉丝电影”以惊人的速度上映,并且愈演愈烈。这种繁荣趋势体现的是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相较于“粉丝电影”的繁荣,“耽美影视”至今仍传播于少数群体中。

粉丝电影与耽美文化的审美对接。“粉丝电影”是由“明星”、“粉丝”、“电影”组成的新新产物,相比于电影的故事情节粉丝们更关注的是演员的颜值、性格、气质等个人魅力。粉丝是票房的贡献者更是精神上的受益者,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情感诉求在电影中得到满足。随着杨幂《孤岛惊魂》的热映,“粉丝电影”渐入大众眼球。著名影评人谭飞认为,如果《大武生》靠“韩庚+吴尊”能拿一个较好票房,那么“结合杨幂《孤岛惊魂》的案例,则2011年即是粉丝票房元年。”[1]

从审美情结角度看,“粉丝电影”中的男主角形象与同人女追求的美少年形象高度吻合。他们拥有清新俊逸、温文尔雅、连女人都嫉妒的外表,同时又不失七尺男儿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这样的男性在现实生活中凤毛麟角,却是同人女笔下的凡桃俗李,更是“粉丝电影”中必备的“颜值担当”。

从审美接受主体角度看,“粉丝电影”与“耽美影视”的受众都以女性为主。据网络统计“小鲜肉”的粉丝中90%左右是女性,音悦商城官方微博统计2016年1月15日鹿晗限量版专辑礼盒的购买者中88.3%是女性,男性仅占11.7%。用“粉丝电影”与“耽美影视”在这一点上的吻合来证明二者审美情结上的对接是合理的。在菲利浦·科特勒的消费等级中,第三等级是感性消费阶段,情感体验和人际沟通在消费中起着支配作用。[2]换言之,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粉丝电影”和“耽美影视”能够提供相似的审美需要与情感诉求。

粉丝电影中的耽美元素。从阳刚到阴柔男性审美理想的转变。虽然主流价值观仍以阳刚为美,但男性阴柔风愈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柔美男风可以说是在认知模糊的状态下对性别建构的解放,也可以是自古以来“美男崇拜”的回归。[3]在粉丝电影盛行之前“柔美男风”只作为边缘的审美接受在少数群体中流通,但是随着韩流热涌入中国,大众对男性的审美理想发生了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粉丝电影”便恰逢时宜地火热起来。近期居于票房首位的《栀子花开》、《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怦然星动》、《从天儿降》、《老炮儿》等热映电影,它们并不追求精彩的剧情也不反应深刻的社会意义,简单的剧情设置只为给主演的出场提供一个契机。

“男男CP风”盛行。从《仙剑奇侠传》里的景天、徐长卿到《琅琊榜》里的萧景琰、梅长苏,“男男CP”似乎成了影视剧中不可或缺的看点,在当下流行的粉丝电影中这种关系更是备受追捧。

商业主义操纵下的耽美情节设置。从“接受美学”角度考虑,“耽美元素”所以在“粉丝电影”中盛行的外在原因是商业操纵者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 1967 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这个理论上有两个主导方向:一为姚斯讨论的文学艺术史写作中通常被忽略的接受方面,即接受者对艺术作品如何感受、理解、反馈的历史,进而是接受者的反应和期待如何反向构造文学艺术创作的历史[4];二为伊瑟尔研究的“文本中的读者”,即作者对读者感受的预估,如何在创作中内在地构造了文本[5]。

商业操控只是“粉丝电影”热映的外因,溯其根源观众能接受电影中的耽美情结其内在原因是原欲的驱使。观众的“期待视野”是受消费动机的影响而产生的,从群众的消费现象可以辨觉出人们对唯美之物、耽美之恋的追求。荣格说:“每一个人内心都同时存在着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双性同体的主角,就是耽美漫画最初的形态。”虽然商业操纵不是“耽美元素”盛行的根源,但作为表象足以证明大众的审美理想正在发生转变,至少证明人们对耽美文化的排斥程度有降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昭.2011,中国电影粉丝票房元年?[N].广州日报,2011-09-14(B1).

[2]马萧萧.“粉丝电影”市场下受众行为研究[C].新媒体研究,2015:74-75.

[3]张欣慧.大众审美变迁研究[C].福建:东南传播,2015:50-51.

[4]维尔弗里德·巴尔纳.效果史与传统:接受美学研究的方法论[A].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88.

[5]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