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年俗变迁及其原因浅谈

2016-12-17 20:56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祖先崇拜年俗变迁

摘 要:本文以作者外祖母邵爱芝女士口述为事实,介绍了70年代至今,宁县东部山区年俗的变迁,力求在中国传统年节风俗的大致外框下,发现一些富有异趣和地方特色的年俗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40年以来乡村年俗遗失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年俗;变迁;祖先崇拜;鬼神信仰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春节节俗的建构既与广泛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又与地方性因素乃至个人行为相联系。”[1]鉴于传统年俗因时因地的表现差异,本文以将探讨范围框定在宁县东部山区,在邵爱芝女士的口述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有一些富具地方特色的差异。

大致在九十年代以前,腊月二十二的晚上,农村妇女会做一种“烙干粮”(大用发酵的面团在铁锅里烙32个巴掌大的面饼)于次日早晨,以塔状堆垒在灶台,点三柱歆香,烧裱磕头。此外,还要给院内每间房屋都点上一炷香,这个行为每天重复,直至正月二十三那天,将灶王爷的画像放于门前通风的高处,待风吹走,或者将其烧化。到了三十这天还有三项重要的事情。一是傍晚上坟,家族所有男性,一般为两代,按照辈分由高到低前后跪拜,这是一年中除却清明的最大的祭祖仪式。二是在亥时左右,家人还要去最近的十字路口烧夜纸,据邵爱芝女士的解释是,“阴间和阳间是一样的,活着的人要过年,死去的亲人也要过年”,意即不忘祖先,行孝。三是会在家里正堂设立灵堂供奉最近去世的人或重要的长辈,一般是于高桌之上端放逝者灵牌或遗像,置祭品于前,引香燃烛。祭品不可或缺的是五碗肉,俗称“碗子”,即取五个白瓷碗里面分别放上五个白面馒头,上以煮熟的五花肉覆盖,不能露出馒头。在老人讲述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个更为有趣的习俗,正月十五晚上,妇女们用面团捏成一个个小人,小猪小鸡等动物造型,在笼屉蒸熟后,插上裹着棉絮的细木棍,一般像麦秸,蒿杆之类的,倒上食用油,点起面灯。在贮存粮食的粮仓顶、鸡窝、猪圈等地会分别放置小人灯、鸡灯、猪头灯,所有和人们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都会点灯,一片明亮。

“腊日在古代是祭百神的重要日子,汉代以后成为岁末宗教性的驱疫行傩的节日。明清以后节日的宗教气氛被节日的娱乐气氛所代替。”[2]纵观上述关于年节习俗的变迁,此类表现更甚,例如请灶君和上坟这样的敬神祭祖仪式在减少甚至消失,而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的口腹和精神享受。传统的鬼神和祖先崇拜被遗弃,形式上的文化继承也在慢慢被消解改观。

宗族制家庭的逐步解体和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的淡化不能不是两个客观的原因。宗族制家庭是指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家庭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文化习俗,在这个家庭体制中,血缘是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土地和公共田产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宗族家庭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土地被瓦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归为国有,按人口划分,即财产的分配是按照个人意志支配,不再是家族共有,这就使人们的意识由集体向个人转变。而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的财产获得方式不仅仅再局限于土地上的辛苦劳作。在农村,广大的土地被闲置,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求财富和发展。其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加速了人口的交流,原有的宗族聚居状态被打破,这就是宗族家庭存在的血缘因素被消解,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减少,也使宗族家庭的人员规模基础不复存在。鬼神信仰和祖先崇拜淡化,这种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人类的繁衍和延续中,作为信仰被承袭了下来,以象征性的仪式被保留在生产、组织等民俗行为活动中。

在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节日里,诸多年俗“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生命长存、灵魂安宁、子孙绵延、亲情永恒和社区和谐的观念。在看似松散的系列年俗事象中,有一种无形的整合力量,使得这些零散的生活习俗成为有序系列中的有机环节。这种无形的力量,最初发轫于人向自然寻求契合的努力,乃是出自农业生产自身的要求。”[3]当然,引起年俗变迁的原因有很多,作为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年俗的发展和演变也有一定阶段规律表现,然而我们在尊重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是否也应回过头来反思当下人类精神日益匮乏的困境,这困境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呢?又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没有枯竭,它或许有解决这种困境的可能呢?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春节民俗变迁与区域文化认同、经济发展状况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春节所延续下来的神圣意识需要尊重,春节的神圣传统需要以种种方式促进以使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传承。所谓“年味儿越来越淡”,是否在追思已逝的年俗里会有所回归,对年俗的变迁和其原因的追寻给我们提供了可能。

注释:

[1]张士闪:《春节: 中华民族神圣传统的生活叙事》,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1月第18卷 第1期。

[2]许明堂:《变迁的年俗》,中国社会导刊12期。

[3]张士闪:《春节: 中华民族神圣传统的生活叙事》,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1月第18卷 第1期。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0.8.

[2]袁学骏:《岁时节日》,河北人民出版社[M].2009.2.

[3]余和祥:《论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2.5.

[4]田兆元:《中国鬼神崇拜的演进大势及其特征》,社会科学[J].1993年10期.

[5]郑肯植:《宗法制祭祀的继承和家族的变化》,法律史学研究[J].2004.1.

猜你喜欢
祖先崇拜年俗变迁
苏南年俗亦动人
论苗汉文学中祖先崇拜之异同——以《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为例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不同年代 浓浓年味
桂北地区瑶族传统服饰八角形纹样
清潩河的变迁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