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传播与影响

2016-12-17 21:11刘青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日本文化道教

刘青清

摘 要:道教作为我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民间宗教,自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创立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影响不仅深植我国,也曾远播海外,对中国的近邻朝鲜和日本都有不小的影响。本文,笔者将对道教在日本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的传播和影响进行探究,以期能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考查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日本文化;道教;异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1. 引言

大约在5 世纪前后,道教流传到日本。在日本,关于道教思想对日本文化影响的研究早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开始,可见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之深远。本文,笔者从日本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看看道教在日本的发展。

2. 日本文学著作中的道教

众所周知,佛教对日本的影响是压倒性的。事实上,在《古事纪》、《日本书纪》、《怀风藻》、《万叶集》等日本古典名著中,有关反映中国古代道教思想及道教神学方面的用语随处可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日本社会并非是佛教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日本书纪》中,有关道教的记载有以下记述:

“天皇病了,命令一个叫田道间守的臣子去采集产于常世的橘子。田道间守远渡弱水,找到了句子,但归国时天皇已死。”

在《日本书纪》里,这其中的“常世”指的就是“神仙的隐秘区域”。“常世”这个词来源于日本的可能性较大,即为“神仙乡”。经常会在日本古代文献中出现。而桔子在道教中,是一种吃了即可长生的仙药,“弱水”则是一条河流,和昆仑山、蓬莱等传说有渊源。可见,在《日本书纪》里,道教与古代王权是拥有密切联系的。

3.日本民俗词语中的道教

据资料记载, 古代中国的道教大约在公元 4世纪左右从大陆传到日本, 佛教流传至日本的时间大概为公元6 世纪左右。从时间上看道教还要更早。

在日语里,有这样一句谚语,「鹤つるは千せん年ねん龟かめは万まん年ねん」,其实意思就是祝别人“长寿安康”。「鹤の一ひと声こえ」的意思是“权威不容质疑”。 在此处,「鹤」即象征“神圣者”。根据下出积兴先生在《道教与日本人》(日本讲谈出版社 1991)一书中说, 平安时代仁明天皇即位(公元 833 年)做「大だい尝じょ会えう」时, 在宴席前放一假山, 山上植「梧ご桐とう」树, 树上挂「五ご色しきの云くも」, 树上停两只「凤ほう凰おう」, 山前置一「麒き麟りん」, 在假山之上还有「西せい王おう母ぼ」献图和童子盗仙桃的像。 这样的装饰风格十分具有道教风韵, 可以看出道教在当时是具有颇大影响的。

在日本的神道中,有众多神明, 曾有「八百万神」这一说法。在中国道教里的神仙同时又能在日本站住脚的十分罕有。但是也有个例,「七しち福ふく神じん」里的「福ふく禄ろく寿じゅ」,又叫「寿じゅ老ろう人じん」, 其原型就是中国道教中的南极仙翁:他有着大肉头, 手拄拐杖, 身旁站着一只梅花鹿,是长寿的象征。与一般的「神」不同,日本的「七福神」是集印度的佛、中国的仙和日本的神为一体的。其中「昆び沙しゃ门もん天てん」、「大だい黑こく天てん」、「弁べん才ざい天てん」、「吉きぢ祥じょう天てん」等都来自印度的佛(或神)。

4.日本咒术、宗教、风俗、岁事与道教

关于道教的方术,从奈良时代(8世纪)的史料和考古发现可见一斑。例如,长屋王(天武天皇之孙)因学习旁门左道,危及国家,被天皇勒令自尽。当时的政府由于担心天皇受到道教咒术的诅咒,于是就以一道厌魅诅咒的禁令来禁止道教传播。藤原京时代的木制或金属制偶人等都已被发掘。日本三月三日女孩节则是在大袯或其他场合将自己体内的邪气喷至偶人身上然后任其河里漂流这种方式而得来的。直至今日,日本仍然保有在神社里向纸偶人喷放邪气的风俗,这都来源于道教。在平成京的水井遗迹中,还出现了用于人们在生活中诅咒别人时钉铁钉的木制人偶。还比如在祭祀祖先的伊势神宫仪式中,一起奉纳的五色绢和偶人一般被认为是神道,在这里也可以看到道教的投影。据《抱朴子》(《内篇-登涉》)记载,如果当时在山中把五色绘画挂在石头上,自己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五色绢当与此有关。除此之外,在日本售卖守护符的有很多,人们会用此来祈求平安、康泰,这一信仰,则也是来自我国道教中的符节信仰。

山岳宗教大约在7世纪后半叶在吉野山中成立,直至今日还在被人们信奉为修验道,这也深受道教影响。据《抱朴子》记载,入山时的咒文“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与现今仍被修行者吟诵的“临兵斗者皆陈烈在前”的咒文几乎完全一样。而且修验道的开祖、役小角的传记和传说中,也对如何役使鬼神之事有所记载。根据这些文献,可以知道日本典籍中的道教与中国道教典籍中关于仙人方术的记载,是相通的。

5.小结

从上文所述可知,道教在日本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道教的发展和研究也值得探索。从日本道教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日本语言、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对于中国的道教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旨在从总体上理解中日文化差异,促进异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建波著.道教文学史论稿[M].湖北:武汉出版社.2001年.

[2]王迪著.日本对老庄思想的吸收[M].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2001.

[3]福永光司.道教と日本文化[M].京都:人文书院,1982:86-87;146.

[4]张谷.论道家道教思想在日本近世的传播和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1.5.

[5]陈孝娥.道教思想对19世纪前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C].2010.

猜你喜欢
日本文化道教
西夏道教补议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解析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第二外语日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结合日本文化浅析优衣库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