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意味着传承,不能够消失

2016-12-17 21:14向雯煜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方言文化遗产语言

向雯煜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方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时刻面临着威胁和挑战,在正式场合下方言是否该被保留的问题发人深省。

1.申报非遗

“杭州方言”出现在了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早在2012年,杭州话就已经申报过非遗。因为各方面的限制,最后没有成功。

美国一位语言学家说过一句话:“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

如今,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演进之下,古老的方言显现出日益式微的态势。我们的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杭州话还能说多久。

甚至,各种质疑的声音甚嚣尘上——一种方言的存在,到底是多了一堵隔离墙,还是失去一座卢浮宫?

语言学家说杭州话会逐渐衰退,甚至消亡。可“老杭州”却不认这个理,开讲座唱杭剧,努力用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让老底子的杭州话在唇齿之间继续存活下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保护一种方言,也是在保护一座城市的非遗。去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正式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计划建成包括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文化实态语料的大规模多媒体语言资源库。

不管一切方言复兴计划的终点在哪里,但所有正在行动的人明白一个道理,方言是非遗,但申遗是最坏的结果,别到了解缆挥别的时候才想到把根留住。方言是一种寄托在人身上的东西,人们不断使用,不断交流,才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所谓故乡,就是我们祖先迁徙途中的最后一站;而乡音,则是另一场迁徙的起点。我们无法否认,当所有的城市都说同一种语言时,那么每个城市独有的吸引力就减弱了。如果语言消失了,杭州就没有了,只剩一个西湖了。

2.为其著书

作为语言遗产的方言渐渐地淡出人们耳际,的确引人深思:

叶永椿先生的《千载风情广州话》,从一位土生土长广州人的角度,收集和记录了他所熟悉的广州方言熟语,饱含深情。叶先生用丰富的广州生活经验,解释“过海”“万花筒”等体现广州社会时代特点的语汇的来源,向年轻一代的新广州人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广州本土俗语及广州民俗风情。

3.提上政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等12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及早保护方言的建议,建议加强对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适当安排方言教育,条件允许下建立方言博物馆。

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还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年轻一代方言“退化”的现象非常明显。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大中城市比小城市严重,小的方言区比大的方言区严重,南方方言区比官话方言区严重。

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之中。

国家制定保护方言的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加强方言的调查和研究,设立专项资金,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国方言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重点调查濒危方言、弱势方言、城市方言),积累丰富的方言资料(特别是有声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研究,并为政府制定方言保护方案、编写方言教科书等提供专业指导;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并适当安排方言教育;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更加重视推广方言;在城市的一些公共空间实行普通话和方言双语播报;建立方言博物馆。

4.幼儿着手

教育部新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原来旧《规程》第二十八条特别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而在新规中,这一条被删除了。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应该用普通话,在个别时候和小朋友交流时,可以用方言,更加亲切。

对于扬州娃不会说扬州话这件事,扬州机关三幼四季园总园副园长冯德菲深有感触,方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两年语委办也举行过小小方言发音人的比赛,在选拔过程中发现会说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

“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幼儿园虽然没有开设方言特色课程,但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中也会加入方言内容。”冯德菲举例说,现在孩子能接触到的方言,有方言歌曲、儿歌,机关三幼还特地创作过一首方言歌《杨柳青》。

对于目前方言的现状,扬大教科院姜子云指出,普通话利于知识传承,是一种工具;而方言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纽带。

姜子云强调,有些人担心孩子太小,接触不同的语言会产生混淆,实际上,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就像一扇大门,小时候大门是完全敞开的,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就关闭了,所以孩子学习语言要比成年人容易得多。复杂的语言环境反而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多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可能一开口就会说两种甚至更多语言。

方言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比如上海很早就开放了,可上海话并没有消失,这是因为上海人对自己的语言有认同感、自豪感,因此传承扬州话也需要扬州人的凝聚力、认同感。

方言一直在演变,及时抢救,子孙后代才能知道先辈怎么说话以及其中包含的历史、社会学价值,而这就需要媒体和艺术家们的共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欢 语言调试与民族文化传承——以湖南维吾尔族方言词汇为例[J]. 名族论坛, 2013(10).

[2]孙宏开 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猜你喜欢
方言文化遗产语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语言是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