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其消解

2016-12-17 13:56牟隽仪
经营者 2016年18期
关键词:落户城镇化对策

牟隽仪

摘 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劳动力素质不高、落户门槛高、社会融合障碍等现实困难。本文就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现实及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落户 社会融合 对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多个党中央重要文件都明确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虽然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初现成果,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落户门槛高、落户难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普遍素质较低与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问题依旧显著。此外,已落户城市的农村人口社会融入性较差。为此,研究阻碍城镇化推进中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十分重要。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的体力以及脑力,包括数量和质量。我国是农业人口基数大的农业大国,在劳动力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在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劳动力自身在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学习能力上的欠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发展方向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占地面积少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伴随而来的是农民土地满足感的缺失。自此,农村非农业人口的不断加大以及城镇化中的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已经成为限制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据以上提到的劳动力自身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较低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后备强劲,与之相对的是知识素养不高。自古时,重本抑末和小农经济的思想限制为如今相对落后的城市生活水平埋下了历史因素。一方面,农村教育制度还不完善,九年义务教育落实不到位,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因素辍学在家,甚至不曾上过学;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制度改革缺乏力度。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生活背景和社会认知度方面同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不能完全套用城市教育改革方案,要切实缩小城乡差距,为改革注入活力。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较差,教育合作能力欠缺,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就业竞争力,就业档次、生活水平较低的不利结果。这些因素阻碍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农村劳动力的思想素养不高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思想素养不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也有了极大的改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积极拥护党中央的相关政策,逐渐体会到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但是,农村人口中依旧有一部分人固守陈旧思想,甚至顽固迷信,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建设,影响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三)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

我国部分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近几年来,“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随着我国对农村卫生医疗水平的关注,中国的“医改”已经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医保伞。如今,基本医疗保障已经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人群。然而,依然没有充分解决无法满足农村人口对于医疗需求的问题,“不敢看病,不敢治病”的难题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城镇化的现状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地区生产力得以提高和经济效益得以增长。推进从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落户是事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新兴城镇化的重点举措。然而,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向城镇转移以及落户难,落户后难融入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我们应重点分析阻碍新型城镇化的要素。

我国农村劳动力落户的意愿:根据调查显示,在所有接受访问的农村劳动力中,“依情况而定”的人口比例最高,达到33.38%;此外,“不愿意”的人口高达29.84%;另有9.11%的人“说不清”。数据表明,超过1/3的人对城镇落户持观望的态度,将近1/3的人不希望落户城镇。为此,要想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争取“依情况而定”的人口,甚至是“不愿意”的人口,其中关键是把握农村劳动力落户的行为规律,找准不愿落户的理由,切实分析制度因素。

第一,住房等现实问题是不愿落户的首要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就政策上来说是好事情,而就切实农村人口角度来看,问题重重。“住房买不起,租房租不起”是导致不愿落户的关键问题。第二,城镇生活的消费水平过高、工作不稳定、怕失去在农村的土地权利等也是不愿落户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落户的农村人口在物质和心理上都是社会的弱者,一方面,他们在物质上无法承担落户后昂贵的生活消费;另一方面,在心理上,他们舍不得用自己的血汗钱为自己提升生活水平。在工作中,由于自身劳动者素质较低,他们无法找到有权益保障的稳定工作,产生恶性循环。另外,还有许多农村劳动力担心自己在农村的既有土地权益会丧失。他们认为,城镇化就是要收回自己的土地,并且把他们都赶到城市里去。其实不然,我国重点推进的是新型“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城市化”是说要同化农村人口,把他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来专注促进城市的发展,不用再种地了;而“城镇化”是在保障农村人口在享有城市居民的福利得同时,也保有“中国特色新农村人口”特征的城市新形式。第三,农村劳动力社会融合困难。社会融合是农村劳动力不愿意落户的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甚至是农村人口本身所忽略。社会融合作为一种良性的社会适应后果是继落户后的又一主要目标和重大挑战,对于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西方早在20世纪就开始研究类似社会融合的问题,他们关注移民能否融入主流社会,并且提出了“移民融合论”。“移民融合论”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或者群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互相获得对方的记忆、感情、态度,最终整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这为我们研究社会融合提供了理论思路。由此,可以看出三点:第一,社会融合不是单一方面的社会适应,不存在社会意义上的流入人口对流入地居民的依赖从属关系。第二,社会融合是一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社会和谐状态。第三,社会融合也表达了流入人口在心理上的渴望被认同感。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对农村劳动力制定适当的发展规划,并且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使得规划有一定的威信力。同时,加强建设农村人才队伍,让农村人口意识到知识科技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技术,农村人口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为劳动力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构建健全的社会荣誉制度。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竞争中,要畅通就业途径,建好就业平台,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用人体制机制,倡导新形势下的荣誉观,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进步。完善农村人口权益保障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尊重知识、注重人才的理念意识。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落户的措施

1.户籍政策改革。农村劳动力落户难,应该重点把人口分为几类,如长期进城人口、举家进城人口等,根据人口进程时间、进城规模划分落户的先后顺序,细分农村人口落户准入条件设计。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人口承载水平。一个社会体系的社会福利大小是关乎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要想加紧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就必须增加财政支出,制定加大投资的政策,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制定城镇生活服务配套措施。

3.提升管理规划层次。为解决迁入人口带来的管理混乱、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升我国特殊机制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提升管理规划层次。一是完善城镇管理约束力,合理安排人口居住密度,保障居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加强公共管理,改善城镇交通,完善社会基础福利设施。

(三)促进社会融合的措施

1.政府应加强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在心理上消除诸如歧视、差别对待等社会不公正情况。农村人口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住房问题、就业难就业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尊、自信。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套劳动力资源培训规划,从根源出发解决难融合的问题。

2.健全社会福利保障,降低公共服务门槛。我国城镇化建设较快,城镇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提高。然而,相对农村人口而言,大多数人口不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社会融合的进程。积极解决养老保障制度,农村转移人口子女受教育等问题是改善融合问题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但是劳动力素质不高、落户门槛高、社会融合障碍等现实问题依然突出。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和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做出政策调整,积极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难点,处理好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兆臣.引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J].中国劳动保障,2009(11):26-27.

[2] 欧阳慧.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 徐志寒,金太军,徐枫.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路径的障碍及其消解[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

猜你喜欢
落户城镇化对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Who They Are Decides Where They Go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二战老飞机落户桂林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意大利空军F-104落户航空博物馆